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简介

已有 1013 次阅读 2024-6-22 11:13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是2010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严健民。

一、内容介绍

《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重点立足于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进而解答近六十年来关于“经络实质研究”过程中引发的诸多不实概念,综合反映了这个时代“经络研究”的方方面面。

二、作者简介

严健民,男,1932年出生,湖北天门市人,1951年参军,1965年原武汉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主任医师,十堰市中医学会秦汉医学研究分会常务会长,《秦汉医学学刊》责任编辑。自1982年走进《灵枢》,探讨《远古中国医学史》以来,在各方学者思想的影响下,先后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提出“原始中原学理论体系”“远古中国医学史”概念,已出版《中国医学起源新论》《论原始中医学》等5本图书,完成书稿《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论脑及脑机能》(科普本)《实用婴幼儿优育优教手册》等待出版。

在责任编辑的《秦汉医学学刊》中,集中借鉴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探讨,创建未来中医学理论。

三、著作目录

绪论 经脉学说的理论基础——论中国远古科学史、原始医学史

一、中国远古有尖端科学

二、甲骨文中的医学史料及生殖医学理论体系

三、先进的原始中医学

四、劝张功耀不要借虎皮为自己壮胆

第一篇 殷商至两汉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起源?演绎概说 

第一章 殷商诞生“经脉学说”的基础 

第二章 春秋齐国的“人有四经调节论” 

一、“人有四经十二丛”新释

二、从考古与传统文化中探讨“四经”的本意 

第三章  论殷商至两汉创立经脉学说的解剖基础

一、殷商时期心脏底部的经脉解剖是我国经脉学说起源的根本条件

二、春秋齐鲁地区对胸腔活体心脏的描述

三、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看秦汉时期经脉理论与经脉解剖的关系问题

四、十二经脉理论完善后,大脑及颅底经脉解剖是补充嘺脉理论的基础

第四章 与《黄帝内经》今译本“前言”对话中国远古有人体解剖史

一、1993年版《黄帝内经》今译本“前言”简议

二、中国远古的人体解剖史

第五章 经脉学说起源的多元性新论

一、解剖、生理知识的积累是创立经脉学说的基本条件

二、经脉学说的起源依赖于临床医学知识的积累

三、痈病理论、脉象学说在经脉学说起源中的历史地位

四、秦汉针刺、放血实践促进了经脉学说的发展

第六章 殷商至两汉经脉调节理论演绎概说

第二篇 穿云破雾释“经络” 

第七章 古今“经络”概念试说 

一、《黄帝内经》中的“经络”词组不具有独立于经脉理论之外的概念

二、魏晋至明清“经络”词组均指经脉、络脉

三、当代被曲解了的“经络”概念

第八章 能对当今之“经络”概念下定义吗

一、事由

二、关于“经络的定义”

三、简介人体经脉调节理论

第九章 关于“经络”研究的再思考

第十章 也谈“经络——人身虚体调控系统”问题

一、关于“经络”与时间关系问题

二、关于人身虚体调控系统认识问题

三、对我国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起源、演绎的简要回顾

第十一章 新世纪的旧动向:修真、返观内照认识经络虚相结构——令人沉重的忧思

一、关于“返观内照终于发现认识了人体经络现象”的忧思

二、古真人(处子)创“经络系统”的忧思

三、关于“经络归属”的忧思

第十二章 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

一、“循经感传”的提出

二、采用哲学认识论之“三段论”考释“循经感传”与“经络”的关系

三、秦汉经脉理论形成简议

第十三章 答马玉宝教授“商榷”

一、答马玉宝教授“商榷”

二、秦汉经脉学说起源、演绎、继承求同

第十四章 读“研究经络本质的新途径”有感

一、有感

二、关于“经络概念”

三、关于利用“缝隙连接”探讨经络实体问题

四、继承经脉学说的历史意义求同

第十五章 论足太阳膀胱经在经脉学说中的历史地位

一、足太阳膀胱经与脊膂的渊源关系

二、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理论“内属脏腑”的重要通道

三、当代学者关于经脉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与认识

第十六章 一位医师的提案:秦汉经脉理论研究获重大突破。“经络学说”的实质是经脉学说。当今“经络概念”可以废止

一、回索

二、我对“经络概念”的探求

附:编入后记 

第十七章 读“经络学说研究的新发现及其对生命科学的启迪”有感

一、废止“经络概念”求同

二、秦汉经脉学说起源、演绎过程求同

三、树立足太阳膀胱经内属脏腑自主神经调节论求同

第三篇 维护两汉针刺疗法的纯洁性

第十八章 怎样对待不断寻觅、进取的秦汉中医学

一、不断寻觅、进取的秦汉中医学

二、怎样对待不断寻觅、进取的秦汉中医学

第十九章 也谈“细胞一元气说”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元气概念简议

二、“元气”不能局限于细胞

三、澄清经脉调节论的实质,是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第二十章 秦汉“人体之气,蕴含两义”求同与用“道”概念释秦汉之气存异

一、求同

二、存异

第二十一章 针刺疗法起源辨析

一、针刺疗法起源的必备条件

二、从砭至针的辨析

三、“欲以微针通其经脉”指明了针刺疗法起源的时限

第二十二章 “气功针法”质疑

一、气功之“外气”质疑

二、元功之“龙子与气场”质疑

三、“高能意念力”质疑

第四篇 关于当今继承重建中医理论的“突破口”问题

第二十三章 论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方案

一、从崇拜到困惑

二、从追索到领悟

三、从解构到重建人体经脉调节理论、构建当代中医理论的突破口

第二十四章 论中医理论的魂

第二十五章 论建立在经脉理论之上的风寒致病理论

一、两汉以前风寒致病理论史料的简要回顾

二、我国风寒致病理论的沿革

三、风寒致病理论的命运与建立未来中医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十六章 论经脉学说形成时期脉学诊断方法的起源问题

一、脉学诊断起源之基础

二、脉学诊断起源概说

第二十七章 论建立在经脉理论之上的秦汉疼痛三假说

一、秦汉疼痛假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取象比类在疼痛理论创立中的历史地位

三、秦汉丰富的疼痛假说

第二十八章 秦汉经脉理论完善时期的治疗医学特色

一、熨疗、灸疗的特色 

二、放血疗法的特色 

三、针刺疗法的特色 

四、推按疗法的特色 

第二十九章 笑看当今针刺疗法大发展 

一、关于针刺感觉的探讨 

二、针具、针刺疗法的改进 

三、针刺理论的探讨跋 杏林忧思

四、李鼎

资料来源:李鼎. 《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序. 中医药文化2011,6(1):50-51

月前,严健民先生以其已出版的多种著作寄赠,并附来待出版的专稿《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洋洋数十万言,可见其用力之勤、涉猎之广、钻研之深,阅之令人感叹。

“经脉学说”,这里用“经脉”一词取换一般所说的“经络”,是想把空泛的概念回归到“脉”的实体。从“经脉学说”可以上溯殷商,下及近代,探讨其间三千五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这就成为这部大著的长题。我算是初步读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望出版后能取得读者的充分理解。

“经络的研究,作为中医针灸的论题,已探讨了五十余年。最初,日人长滨善夫以此为书名,介绍一例特殊的经络感传现象病例;此后,我国开展了有关“经络现象”的调查,进而作“经络实质”的探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我先后写过一些有关经络学说的文章,主要是想理清源流,阐明本义。1957年,在《新中医药》上发表《经络概论》一文;1958 年,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论背俞——关于背部经穴的探讨》一文,又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发表《关于经络涵义的讨论》一文。其中对经络的概念都是表述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不同于一些人所说的“经络”有异于经脉和络脉之说。

关于经络基本概念的产生,我在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一开头就提出这样的先后关系:“血、气——脉——经、络”,这一顺序是从历史文献的考察得出来的。“血、气”作为“脉”的内容,“经、络”则是“脉”的类别,《内经》所载就是如此。自“脉”分别为“经脉”“络脉”之后,这才有“经”和“络”的简称或合称。至后来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将“经”和“脉”作分别解释,说“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衺(邪)行体者言也。”这里只指出了两字的分别意义,没有顾及两字的结合意义。《灵枢·经脉》是将“经脉”两字结合在一起命名,并不是脱离了“脉”而谈“经”谈“络”。

《灵枢》从“脉”分化出“经脉”“络脉”等内容,这才可称为系统化的学说或理论。此后的针灸经穴系统,历代各有所补充和发挥,针灸之外,导引、按摩、方药治病莫不以此为依归。清代赵观澜写了一本介绍经络的书,名《医学指归》,就是这个意思。

近代西方医学兴起,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因而废除汉方医,但仍保存针灸一门。其后日本医家再次就针灸学术进行深入研讨,并创用一些检测方法,如“知热感度测定”“良导络测定”等,通过临床实例肯定“经络现象”的存在。我国继续扩大这方面的研究,从不可见的循经诱发感传,到可见的循经皮肤病等,取得了大量例证。进而从经络现象探求其实质,众多研究者未能求得统一的见解,这也就是严健民先生本书所要讨论的内容。

本书题名《经脉学说……》,这使我联想到台湾李建民先生相类似的一本书,名《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脉”与“经脉学说”主要差异在有无“经”字,前文已说到,这些名称的出现先是“脉”,后分“经脉”和“络脉”,随后才合称“经络”。“脉学”一名是就“脉”的初名来称说,这一称法得考虑与早已使用的脉诊意义相区别。“经脉学说”一名似应表明以经脉为主体,还包括络脉等在内,并不是只限经脉而不及其他。近人所称“经络学说”是指《黄帝内经》所述经络系统的全部内容,即包括经脉、经别、络脉、奇经八脉、经筋,皮部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的整体联系,才能成为完整的学说,而不是将其各部分分解为不同的学说。如有人将“经筋”看作不同的学说,这是对原有文献的误解。

本书对足太阳膀胱经的地位特为重视,提出要重树足太阳膀胱经——自主神经调节论。这一说法,以前孟昭威教授也提过, 这实际是对脊背部自主神经作用的重视。这方面的认识,古人通过脏腑背俞穴来表达,《黄帝内经》称为“背俞之脉”,即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初时称为“钜(巨)阳脉”,至《灵枢·经脉》始以脏腑冠名,才题名为“膀胱足太阳之脉”,其实与膀胱的关系并不居主要地位,主要的是“从巅入络脑”,以及“下项……侠脊,抵腰中”一段,“络脑”“侠脊”才是足太阳也即“巨阳脉”的着重点。巨阳,作为三阳之首,在全身中自有其特殊地位。此后又有“督脉”的立论,即以两侧足太阳中间为督脉,起督领诸阳的作用。督脉与足太阳互相交会,可分可合。分之为督脉、足太阳、手太阳,合之同属“背为阳”。这应当是阴阳十二经脉分布的基本特点,我以前在《论背俞》各文中已略有讨论。表示对经络的探讨,循名求实,要从大处着眼,又得从小处着手分析。特别不能停止在十二经脉的名称上,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尤其如此。

健民先生此书,探讨范围广、历史长,上下三千五百年“经脉”的起源和演绎,可说是思考周详,有论有辩。如能在其深度和细节上再加拓展和充实,必将更有益于读者。前辈医家教导:“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我们在充分阐发古人原义的基础上,使之与新知识融会贯通,“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定可结出新的果实来。

以上这些想法,权作本书的序言。

(《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严健民著,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编者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9251.html

上一篇:[转载]从马王堆医帛书到《灵枢·经脉》看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下一篇:[转载]林磊:《浅论经脉概念的起源及经脉理论的演变》引言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2 郑永军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