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湖的行程中,爷爷比较了中俄第一文豪的文化气质。他说:
在苏轼众多的人间故事中,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以质朴的情感行走于尘世,孤独却不落寂,恬淡但不虚无。在坎坷中,寻一抹阳光,穿过荆棘;在风雨中,撑一把雨伞,走过泥泞。大风大雨都经过,世态炎凉都看过,心中仍是纯净安然,因为他通透人性并磨练出与其融为一体的智慧。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却与之完全不同。他与妻子索尼娅皆贵族出身,家财万贯,托翁又因文学而声名显赫,这似乎具备一个幸福家庭的主要元素。但实际上,托尔斯泰是一个永不知足的人,这成了不幸家庭的根源。
晚年的他,因为自己的信仰开始改变生活方式。他不再人情世故,拒绝出席贵族的宴会;他认为金钱是罪恶、占有财产便是犯罪,一次次打算放弃全部财产,将田地分给庄园上的农民;他要把自己全部著作的版权无偿地献给社会,并声明从1881年以后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费出版。这一切,都令索尼娅紧张和不安。
既然精神上分崩离析,行动上也开始无所顾忌。索尼娅52岁之时,她疯狂地喜欢上了一位年轻的作曲家,一次次地纠缠,被认为“厚颜无耻”。但索尼娅并非原本如此,她对托尔斯泰的爱曾经是真诚的,不仅原谅了他年轻时放荡、赌博、酗酒,还帮他誊抄过七遍《战争与和平》。最后,托尔斯泰晚年一次次出走,据说都是受索尼娅“逼迫”,直到82岁最后一次出走,病逝于一个小小的火车站。
对比托尔斯泰与苏轼两大文豪:一位焦虑,一位豁达;一位逆势而动,一位顺势而为;一位关注他人和社会,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一位集聚于自身的感悟,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圆融通透,进退有章。但他们都创造了辉煌,是不同土壤里长出来的参天大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