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关于SARS-CoV-2的10个问题,我们整理了20篇顶级期刊论文进行回答

已有 2469 次阅读 2022-12-25 15:55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寻找赛先生啊,2022-12-24 19:29 发表于北京

过去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关于SARS-CoV-2的各种问题,比如Omicron会重复感染吗?Omicron的致病性越来越弱吗?打疫苗到底有没有用?我们本着相信科学,相信Nature等顶级期刊论文的原则,就SARS-CoV-2领域的十个热点问题,整理了20篇顶级期刊论文,和大家分享。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一、Omicron不会重复感染吗?

答:会重复感染,所以“群体免疫”是不可行的。

论文依据1:2022年6月2日,Science Immunology(IF:30.658),DOI: 10.1126/sciimmunol.abq2427

1.png

标注部分翻译:在接种BNT162b2疫苗(辉瑞mRNA疫苗)的个体中,Omicron BA.1突破感染产生的抗体对BA.2、BA.1和以前的关切变异株(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具有强烈的中和活性,但对BA.4和BA.5亚系却没有。

论文依据2:2022年6月8日,Cell(IF:66.85),DOI:10.1016/j.cell.2022.06.005

2.png

标注部分翻译:重要的是,突破感染BA.1患者的血清也显示出中和能力下降,这表明Omicron很可能在人群中发生重复感染。

论文依据3:2022年11月22日,Cell Host & Microbe(IF:31.316),DOI:10.1016/j.chom.2022.11.012

3.png

标注部分翻译:BQ.1、BQ.1.1、BA.4.6、BF.7和BA.2.75.2表现出增强的中和抗体逃逸,BQ.1/BQ.1.1和BA.2.75.2分别由N460K/K444T和F486S突变驱动。

二、Omicron的致病性越来越弱吗?

答:BA.2比BA.1的致病性更强,感染BA.5比感染BA.2更易住院。

论文依据1:2022年5月1日,Cell(IF:66.85),DOI:10.1016/j.cell.2022.04.035

4.png

标注部分翻译:BA.2比BA.1更具膜融合性,值得注意的是,BA.2比BA.1更具致病性。

论文依据2:2022年10月18日,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F:71.421),DOI:10.1016/S1473-3099(22)00595-3

5.png

标注部分翻译:有证据表明感染BA.5与感染BA.2相比,住院风险增加。

论文依据3:2022年11月11日,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DOI:10.1038/s41467-022-34244-2

6.png

标注部分翻译:与认为最近的变异已经变得越来越温和的观点相反,Omicron BA.2与报告的更多的症状有关,对日常活动的干扰比BA.1更大。

三、打疫苗对Omicron没用吗?

答:对于防重症和死亡很有用,尤其是加强针。

论文依据1:2022年1月23日,Cell(IF:66.85),DOI:10.1016/j.cell.2022.01.015

7.png

标注部分翻译:SARS-CoV-2疫苗诱导的记忆T细胞保持识别变异株能力,包括Omicron变异株。

论文依据2:2022年4月21日,Nature(IF:69.504),DOI:10.1038/s41586-022-04778-y

8.png

标注部分翻译:这些数据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第三剂疫苗(不是专门设计用于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对预防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严重疾病有效。

论文依据3:2022年5月18日,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108.555),DOI:10.1038/s41586-022-04865-0

9.png

标注部分翻译:Omicron感染增强了疫苗引发的预先存在的免疫力,但就其本身而言,可能无法在未接种疫苗的个体中提供针对非Omicron变异株的广泛保护。

四、感染Omicron不会导致长新冠(long COVID)或后遗症吗?

答:会导致长新冠或后遗症,和Delta相似。

论文依据:2022年11月3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DOI:10.1038/s41467-022-35240-2

10.png

标注部分翻译:Omicron和Delta的感染后的急性和亚急性的医疗负担相似。

五、重复感染对人的身体不会有更多的伤害吗?

答:会有更多的伤害,重复感染进一步增加了住院、后遗症和死亡的风险。

论文依据:2022年11月10日,Nature Medicine(IF:87.244),DOI:10.1038/s41591-022-02051-3

11.png

标注部分翻译:证据表明,重复感染进一步增加了急性期和急性期后死亡、住院和多器官系统后遗症的风险。

六、国药和科兴的疫苗没用吗?

答:和外国疫苗的有效性相似。

论文依据1:2022年3月15日,Lancet(IF:202.731),DOI:10.1016/S0140-6736(22)00011-3

12.png

标注部分翻译:三种疫苗(俄罗斯卫星V、阿斯利康、国药灭活疫苗)接种两剂后的疫苗有效性都很高。

论文依据2:2022年7月15日,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F:71.421),DOI:10.1016/S1473-3099(22)00345-0

13.png

标注部分翻译:第三剂BNT162b2(辉瑞mRNA疫苗)或CoronaVac(科兴灭活疫苗)可为预防重症提供大量的额外保护,应优先考虑,尤其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接受CoronaVac基础免疫的高危人群中。

七、辉瑞神药paxlovid和吉利德神药瑞德西韦真的很有效吗?

答:paxlovid很容易产生耐药性,瑞德西韦对防重症和死亡的作用很小。

论文依据1:2022年11月9日,Nature(IF:69.504),DOI:10.1038/s41586-022-05514-2

14.png

标注部分翻译:SARS-CoV-2对奈玛特韦的耐药性很容易在体外通过多种途径产生,本文观察到的特异性突变为详细研究耐药机制和指导下一代蛋白酶抑制剂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依据2:2022年5月2日,Lancet(IF:202.731),DOI:10.1016/S0140-6736(22)00519-0

15.png

标注部分翻译:瑞德西韦对已经接受呼吸机治疗的COVID-19患者没有显著作用。在其他住院患者中,它对预防死亡或接受呼吸机治疗(或两者兼有)有很小的作用。

八、灭活的疫苗没有mRNA疫苗好吗?

答:灭活的疫苗对Omicron更有效。

论文依据:2022年10月5日,Cell Reports Medicine(IF:16.988),DOI:10.1016/j.xcrm.2022.100793

16.png

标注部分翻译:相对于mRNA疫苗,灭活疫苗引发的刺突特异性T细胞数量较少,但膜、核蛋白和刺突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组合在数量上可与mRNA疫苗诱导的独有的刺突T细胞反应相媲美,并且它们有效地耐受Omicron谱系的突变。

九、SARS-CoV-2是大号流感吗?

答:不是,SARS-CoV-2具有许多流感病毒不具备的特征。

论文依据1:2021年11月26日,Cell(IF:66.85),DOI:10.1016/j.cell.2021.11.033

17.png

标注部分翻译:SARS-CoV-2感染,而不是甲型流感,会引发肺部的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这是肺纤维化的标志。

论文依据2:2022年7月28日,Nature(IF:69.504),DOI:10.1038/s41586-022-05128-8

18.png

标注部分翻译:感染SARS-CoV-2的患者中β-羟基丁酸(β-羟基丁酸促进CD4+T细胞的生存和干扰素-γ的产生。)的产生受损,但流感患者却没有受损。

论文依据3:2022年12月14日,Nature(IF:69.504),DOI:10.1038/s41586-022-05542-y

19.png

标注部分翻译:我们的数据表明,在某些患者中,SARS-CoV-2可导致全身感染,并在体内持续数月。

十、我们真的因为防疫而死了更多的人吗?

答:2020-2021年,中国的超额死亡率是全世界最低之一。

论文依据:2022年3月10日,Lancet(IF:202.731),DOI:10.1016/S0140-6736(21)02796-3

以上是我们阅读论文的一些思考。如果您有相似或不同的观点,欢迎在留言区中提出,并附上论文的DOI号(建议最好是CNS及其子刊)。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69102.html

上一篇:会不会有人对奥密克戎天生免疫?
下一篇:[转载]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冠肺炎诊疗参考方案(2022年12月版)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