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百岁院士刘建康:一生研究“五条鱼”,年过九旬仍工作. 楚天都市报,2017-11-08
刘建康院士跟水打了一辈子交道,和鱼做了一辈子朋友。
第一条鱼,是鳝鱼。1944年,27岁的刘建康在论文中揭示了“鳝鱼卵刚孵出时全是雌性,长大后逐渐变成雄性”这一奇特现象,被国际生物学界评论为“打开了一个新颖研究领域之门”。
第二条鱼,是武昌鱼。1954年至1957年,刘建康在梁子湖调查期间,得知湖中有团头鳊,而此前并无文献记载。这种鱼后被确认为新种,定名为“团头鲂”,即武昌鱼。
第三条鱼,是“长江鱼”。在梁子湖进行鱼类生态调查后,刘建康将调查范围扩展到了整个长江流域,在长江上、中、下游设立调查站,经过20余年研究,《长江鱼类》一书于1976年问世,共40余万字,记录了200多种鱼类生长习性。这是中国第一部淡水鱼类生态学专著,为日后论证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对鱼类生态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条鱼,是“东湖鱼”。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人民吃鱼难的问题,他把研究方向从鱼类实验生物学转向鱼类养殖学和生态学研究。为解决百姓吃鱼难,1972年,刘建康主持开展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提出调整放养对象、提高鱼种规格、改进拦鱼设施、控制凶猛鱼类和改革捕捞技术等五项措施,东湖鱼产量连续7年平均每年以23.5%的幅度递增,1971年180吨,到1978年达到801吨。
第五条鱼,是“生态鱼”。生活在东湖边的刘建康提出了饲养鳙鱼鲢鱼治理东湖的生物操纵方案,东湖水质得到部分改善,该研究成果还在滇池、巢湖水污染治理中应用。在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工作获得成功之后,刘建康的科研工作又向更深层次发展,提出了“东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物生产力的研究”。开展生态系统的研究,是刘建康由来已久的学术思想。20世纪70年代,他就提出,中国鱼类区系和形态学研究已有较好基础,今后应该转向鱼类的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研究。上述两个课题正是他学术思想的体现。1979年,刘建康提出了“人类经济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研究课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科研项目中。80年代,又开始了东湖富营养化的研究。刘建康关于淡水生态学的学术思想不断发展和成熟,成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主要科研方向,创建了“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实验站”及“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实验站”是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最早、最系统的站,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重点站。
他与鱼的故事主要体现在以下论著中:
伍献文,刘建康.口喉表皮是鳝鱼的主要呼吸器官.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丛刊,1940,11: 221-239.
刘建康.斗鱼的渗透压调节与“氯化物分泌细胞”.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丛刊,1942,13:15-20.
刘建康.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丛刊,1944,15:1-8.
刘建康,伍献文.鲤鲫的人工杂种.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丛刊,1945,16:27-30.
刘建康.养鱼池单位面积产量试验.水性生物学集刊,1955,1:25-43.
刘建康.梁子湖的自然环境及其渔业资源问题.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刘建康.从生物生产力角度看湖泊渔业增产的途径.海洋与湖泊,1964,6:231-235.
刘建康.关于淡水生物学发展的方向.水生生物学集刊,1979,6,(4):465-470.
刘建康.东湖渔业增产试验综述.海洋与湖泊,1980,11(2):185-188.
刘建康,陈敬存.加强对水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国土整治战略问题探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刘建康,陈洪达.对武汉地区渔业发展战略的探讨.水库渔业,1984,1:2-5.
刘建康主编.东湖生态学研究(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刘建康,何碧梧主编.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4-1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