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文华公书林:属于华师的图书馆故事

已有 3124 次阅读 2022-7-24 22:30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华大在线:2016-11-30 17:21:00

作者:张绍宸 林珈玉编辑:崔桢桢

穿过玉兰路幽幽的林荫小道,走过喷泉广场,一座绿色琉璃瓦建筑赫然立在眼前,这便是坐落在飘扬的五星红旗后面的文华公书林。

一个世纪前的春天,中国近代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在武昌拔地而起。它,被称为当时文华校园内“最好的建筑物”。

如今,经历了106个冬夏,文华书院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坐落在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大学;而文华公书林,依旧在这片土地上,记录着这所百年老校熠熠生辉的历史,见证着桂子山蓬勃发展的现时。

初始:一个美国人“众筹”出的中国公共图书馆

文华公书林的建成,和一个名叫韦棣华的美国人紧密相连。

4.jpg

韦棣华女士

韦棣华,18618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巴达维亚附近一个名叫埃尔巴的小镇。来华前,韦棣华曾在家乡的理奇蒙德纪念图书馆工作了10年。1899年初,韦棣华最小的弟弟韦德生,被美国圣公会国内外差会派赴武昌圣公会传教。

此时中国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极端行动,使得当时的武昌出现了毁教堂、杀教士的事件。消息传到美国后,韦棣华十分担心弟弟的安危,于是决定只身前往中国。1900516日韦棣华抵达武昌,看到弟弟安然无恙后,她也决定留居下来。

韦棣华到武昌之时,恰逢文华书院急需教员。于是,在韦德生的推荐下,韦棣华进入文华书院,担任教职。在教学中,韦棣华发现学校书籍极为缺乏,出于曾任职图书馆的职业本能,她觉得应该建立一所图书馆来解决学生课外阅读的难题。

于是,授课之余她便在校园内称为“八角亭”的一间小屋内陈列她所能搜集到的外文报章杂志供学生阅览。当时学生称它为“报房”,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

1903年,文华书院成立了大学部,学校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韦棣华的“报房”也已扩大到两大间。在致力于文华书院藏书室建设的同时,她很快又发现,全中国没有一所真正可以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尽管藏书阁、藏书楼等具有图书馆性质的建筑早已有之,但其都为皇室或私人拥有,服务对象也只限于特定的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于是,她产生了建立一所不仅供学生用也供大众用的图书馆的念头。

1906年底,韦棣华回到美国,开始了她为中国筹建图书馆的准备工作。她奔走各大学游说,同时不断发表文章、演说,希望可以得到资助。在募捐的过程中,韦棣华在纽约出版了一本书,叫《文华书院》。提供《文华书院》保存本的武汉市政府参事陈勇介绍道:“这本书见证了韦棣华的募捐过程,在这本书里写了要建图书馆的原因,包括中国孩子很喜欢读书,很聪明,但是条件有限,我们已经创办了公书林,但是条件简陋,图书馆不够用的情况。”在韦棣华的努力下,筹得了约一万美元的筹款和大量图书。

1908年,韦棣华返回武昌,着手图书馆的建设。1910年春,图书馆终于落成,正式取名为文华公书林。当时刚毕业于文华大学的沈祖荣描述他眼中的文华公书林为“崇楼杰阁,馆址颇为壮观;中西书籍,虽不敢说搜罗宏富,也可算规模粗具”。文华公书林在当时更有“十万元建筑,三万册之图书”之说。

发展:造福三镇的图书馆

公书林成立之初,每天到馆阅览的人,寥若晨星。工作人员便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借此吸引更多读者。同时在馆内实行开架借阅,让读者直接在书架上寻求书籍。这不但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先例,即使在欧美也只有少数图书馆试行。

5.jpg 

随着来馆读者日见增多,公书林的影响也开始传至武汉三镇。由于三镇范围广大,两江分割,不方便读者直接来馆借阅,于是文华公书林开始设立流动图书馆,同时还举办各种演讲会、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1914年至1916年,文华公书林还在上海、南京、杭州、开封、太原等城市组织巡回演讲,向民众普及图书馆知识。此举引起了文化界特别是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蔡元培先生因此称文华公书林“弥孚众望”。

1920年,由于读者的需要和藏书的不断增多,文华公书林开始向国内外筹款,准备扩充计划。1922 年,扩充改造工程峻工。改造扩充之后的文华公书林比原来扩大了三分之一。其后于1924 年间还经过一次再整修,是在文华公书林内添设阁楼,并加做内部装修。经过两次修整后的公书林,一楼设办公室、专用学习室、教室、藏书室、普通阅览室、参考书和期刊阅览室。楼上设有公共阅览室、两间展厅、一间名为“司徒纪念厅”的可容纳一千人就座的礼堂。

192498日,在武昌原文华大学的校址上,华中大学正式成立。文华公书林亦成为华中大学图书馆。文华公书林虽依托华中大学建立,但韦棣华始终坚持文华公书林的公共图书馆性质。从1926年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决议庚款每年给予文华图书馆约万元的年度拔款,这笔钱除用于文华图书馆学校的发展外,还用于图书馆的扩建和设备、书籍的购置。

6.jpg

当时在文华公书林读书的学生

1931年,韦棣华因病在武昌逝世,沈祖荣被任命为图书馆主任。韦棣化在去世前都牵挂着文华公书林,她所立的四项遗嘱中,第一项便强调“文华公书林不作为华中大学(1924年文华大学改组为华中大学)图书馆,必须保持独立,为民众服务”。

直到抗战前,公书林的中外藏书已达44560,其中中文书籍为11300 ,外文(主要为英文)书籍33260 册,基本流通的中英文书籍达30080 册。此外还建有若干特藏,其中“韦氏参考书专藏”、“罗公瑟士纪念室西文汉学专藏”以及“孙公纪念室商学专藏”等,这在远东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图书馆学专业籍包括中文书籍700 ,英文和其他外文书籍达18000,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

变迁:战争中一个时代的完结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1213日,南京沦陷,武汉形势日趋恶化,华中大学校评议会几度讨论搬迁事宜。当时担任文华公书林馆长的沈祖荣拒绝了华中大学提出的一起迁往云南西部的建议,决定携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及文华公书林部分图书一起迁往重庆。由于时间以及运输等原因,仅仅在文华公书林原有图书中选带了两千余册图书、档案运往重庆。1938年武汉沦陷后,文华公书林被日寇所占,未带走的四万余册书刊损失殆尽,馆舍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1945年抗战结束后,华中大学先行一步返汉。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后来于1947年初从重庆返回武昌,落脚于一幢宿舍(建于1934年)和隔壁的一所初级中学。这使得华中大学得到大量教学用房,图书馆也终于完全彻底脱离了文华图专。在华中大学校内,一座专门的大学图书馆开始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中大学图书馆。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在脱离华中大学后,也开始建设自己独立的图书馆——韦棣华纪念图书馆。至此,无论是华中大学还是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都不再延续使用“文华公书林”之名,文华公书林时代宣告结束。

传承:充满回忆的图书馆

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开馆典礼定于516日举行,2011年也是文华公书林诞生101周年。2014年,学校将新图书馆和老图书馆之间的地下长廊定名为“文华公书林长廊”,以此纪念文华公书林。翻修后的老图书馆命名为“文华公书林”,不再承担图书馆的功能,而是作为包括心理咨询室、校史馆、学生事务大厅、新闻传播学院等单位的办公地点。

7.jpg

如今的文华公书林长廊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韩君华作为华师毕业的一名学生,老图书馆对于她来说是一个承载宝贵大学回忆的地方。

新闻传播学院坐落在文华公书林二楼的西侧,这里当年曾经是图书馆中的自习室。韩君华回忆道,这个自习室是当年全校最好的自习室,不仅环境好,学习氛围也很好。“我至今都记得当时有一个女生总是会抱着整本的英汉词典背单词。当时的自习室里坐满了这样的榜样。”

每天早上五点,来图书馆自习的同学便带着复习资料到图书馆门口排队了。用韩君华的话来讲,当时的自习室真是“一位难求”。考研阶段,为了能抢到自习室的座位,她总是会请物理学院的同学帮她占座。

如今,曾经的自习室成了韩君华每天办公的地方。她忘不了2013年学校把这片地方拨给新闻传播学院之后,她再次踏入这个地方时的样子:整个自习室的桌椅都不见了,只有空旷的屋子和几根承重的柱子,全然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如今,装修一新的新闻传播学院干净明亮,木质的地板,两排灰色的沙发,满墙的摄影作品,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这里以前是自习室,现在也是向学生开放的。就拿那两排沙发来说,当时放在那儿就是希望学生来了,至少要有地方坐。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个位置。”

而在如今的文华公书林外,图书馆经常会举办展览活动。今年的425日至29日,文华公书林映像主题展就在文华公书林前的桂中路上举办,主题展展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示了文华公书林的历史以及我校图书馆对公文华公书林的传承。从1910年到2016年,文华公书林已经走过了106年的风风雨雨,从初期艰难的筹备、建设工作,到正式开馆后的兴盛时期,再到抗战爆发后文华公书林的衰落,文学院退休教授黄济华指着展览中的老照片说道:“我当年就是在文华公书林旁边的一栋房子里结的婚。”

所以,文华公书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中国近代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对于华师来说,它见证了华师的前世今生,与华师结伴走过百年的风风雨雨。对于华师人来说,透过这些泛黄的照片,抹去历史的封尘,感受到的,是这所百年老校的所有积淀。

如今,现代化的新图书馆矗立在老图书馆身后。不论新或是旧,不论现代或是老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华公书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8638.html

上一篇:武昌花园山的故事(1)
下一篇: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13)——奇葩治疗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