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已有 1930 次阅读 2021-9-10 09:1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中医药应急科研平台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的作用,我局组织开展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做好项目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推进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科研平台建设,建设一批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围绕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理论和临床科学技术问题,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分析本学科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资料,推进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探索和总结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规律,在本学科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提供有效技术方法和科学依据。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人才,形成一支中医药疫病防治队伍和创新队伍。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一)重点研究室建设

1.重点研究室要组织本地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及时沟通,包括收治患者的临床信息、救治方案、当地疫情等。

2.重点研究室要围绕本地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优势领域进行整理总结,针对临床防治和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确定一个或几个基本研究方向,开展理论和临床研究。到建设期满,至少要承担或参与1项省级以上或3项市级相关研究课题。

3.新发、突发传染病时期,重点研究室应确保中医药在第一时间介入临床防治,及时研究制定因地制宜的防治方案,开展科研协作。

4.平常时期,重点研究室应开展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等,通过人员培训、学术交流、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广科研成果,指导和提高本地区范围内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临床服务能力。

5.重点研究室主任要贯彻执行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尊重中医药的理论价值和科学内涵,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学术民主意识,在研究室的建设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重点研究室应成立研究室学术委员会,涵盖本地区内与研究室研究方向相关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方面的优秀专家,负责指导研究室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

6.重点研究室应建立一支年龄、职称与知识结构合理的可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研究的高素质临床科研队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学历人员不低于30%。既具备应对传染病的应急救治能力,又能满足研究室承担科研项目的要求。

7.重点研究室应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中医类医疗机构的沟通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的多学科人才。定期举办研究室内学术讲座,聘请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中医药国内外知名专家或学术带头人进行专题培训。

8.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重点研究室的科研活动、技术支撑、机制建设、人才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尤其是院内应急协调机制,健全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临床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点学科建设

1.学科学术水平建设。围绕广东省突发、新发传染病的中医药防病,每个重点学科确定本学科的总体学术发展目标和3-5个明确而稳定的重点研究方向,界定本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系统整理本学科的文献,建立内容完整、实用性强的数据库。提出基于提高临床疗效的新理论、新方案、新技术,研发新药及新的诊疗设备,探索并建立本学科研究的方法学,发表相应的著作或论文,获得与研究方向相应的科技成果。开展与本学科领域相关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针对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开展协作攻关。

2.学科队伍建设。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要具有很高的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原则上由国医大师、院士、省级以上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担任,对学科发展起到较强的引领作用。每个重点学科重点培养1名学科带头人、2名后备学科带头人、10名学术骨干并进行本学科全员培训,同时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发展,承担起本学科继续教育和其他相关学科学员进修任务。

3.科学研究。每个重点学科要开展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古代和现代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开展本学科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以及本学科临床治疗技术和治疗规范研究,提出学科学术发展的新理论或建立学科进步的新技术,并将本学科建设成果编写成教材、讲义或课件等。推出具有较强转化能力的科研成果,较好地直接或间接服务中医临床,取得突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条件建设。建立本学科数据库、网络共享平台,图书、资料、后勤保障辅助体系及信息化建设满足学科发展需要。按照“填平补齐”原则,配置用于围绕本学科研究方向开展的各项中医临床研究的仪器设备。多方筹措经费满足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在人员配备、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条件建设等如有重复,可合并建设。

三、申报要求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依托我省新冠肺炎省级、市级定点救治医院(传染病或综合医院)建设,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重点研究室

1.建设单位应具备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和研究的必要条件,能够保障突发新发传染病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开展传染病防治临床科研工作。

2.建设单位围绕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开展工作,任务和目标合理。

3.重点研究室主任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方面应具有较好的工作业绩和研究基础,为本单位高级职称在职人员,原则上年龄在55周岁(含)以下。

4.重点研究室工作团队在学历、专业等方面结构合理,具有较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及研究基础。

(二)重点学科

1.学科应有明确具体的学科学术发展目标和三个以上相对稳定、已取得标志性成果的研究方向。

2.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深,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组织能力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岁,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正高职称,身体健康。学科团队不少于15人。

3.所在医院重视学科建设工作,组织落实,制度健全,管理科学。

四、申报遴选方法

(一)确定研究方向。各申报单位要围绕本地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优势领域进行整理总结,针对临床防治和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确定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一个或几个基本研究方向,开展重点研究室的申报工作。

(二)项目申报。各申报单位自愿申报,填报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项目申报书,经各地市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加具意见后报我局。原则上为市级以上收治新冠病人定点单位、中医药参与治疗数排前10名的单位,每地市限推荐一家市级定点救治医院申报。省中医院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须填写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申报书,经专家论证后,直接纳入到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建设。

(三)专家评审。省中医药局根据申报情况,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照申报条件、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现场答辩。

(四)项目立项。省中医药局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择优立项10个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含省中医院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并正式发文公布,启动建设工作。

五、考核评价

(一)建设依托单位要统筹好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建设,分别制定建设周期内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建设目标应包括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成果产出等内容,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年度目标、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根据实施进度和建设目标,加强对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团队建设进展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在建设周期内,省中医药局组织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年度检查、中期评估、阶段评估和验收。中期评估不合格,将责令建设单位整改,阶段评估和验收不合格将撤销研究室和重点学科资格。

广东省新冠肺炎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名单

序号

所在地市

机构名称

1

广州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岭南院区)

3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危重)

广东省新冠肺炎市级定点救治医院名单

序号

所在地市

机构名称

1

广州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2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

3

深圳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4

珠海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5

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

6

汕头

汕头市中心医院*

7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8

佛山

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9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

10

韶关

粤北第二人民医院*

11

粤北人民医院

12

河源

河源市人民医院*

13

梅州

梅州市人民医院*

1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15

惠州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16

汕尾

汕尾市人民医院*

17

东莞

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

18

东莞市人民医院

19

中山

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20

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21

江门

江门市中心医院*

22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23

阳江

阳江市人民医院*

24

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

25

湛江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26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7

茂名

茂名市人民医院*

28

肇庆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29

清远

清远市人民医院*

30

潮州

潮州市中心医院*

31

揭阳

揭阳市人民医院*

32

云浮

云浮市人民医院*

“*”的为常态化防控实施集中收治的首家定点救治医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03596.html

上一篇:肿瘤及其形成
下一篇:[转载]江晓原、刘兵:必须重新思考技术和技术史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