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黄帝内经》中官称隐喻的历史背景和认知动因解析——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为例

已有 2430 次阅读 2020-8-27 18:2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官称隐喻, 历史背景, 认知动因, 灵兰秘典论 |文章来源:转载

引言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蕴含着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该书运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直接影响着现代汉语的表达,如“肝胆相照”、“魂不守舍”、“忠肝义胆”、“中国魂”等。官称隐喻简单地说就是把专制社会的官位称呼语义迁移给了十二脏腑,在中医界和语言学界均有所提及。笔者拟在此文中考察十二脏腑官称形成的历史背景,同时解析它们构成的认知动因。

一、研究方法:内省法和考据法的结合

内省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为弥补内省法主观性过多的不足,本文采用考据法加以补充。考据法是实证研究方法之一,既是追根溯源、辩清渊源关系的手段,又是一种支撑论据的手段;内省思辨需要有现实依据和专业知识基础,才能鉴别真伪对错。内省思辨不一定需要考据,但考据的过程一定伴随着内省思辨。

二、官称隐喻的历史文化背景

官称隐喻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能够把社会存在的官称语义迁移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理解上去,反映了古人高度的认知能力。笔者将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为例逐一考察十二脏腑官称隐喻的历史背景。

例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此职设立最早。在中央集权制的社会里,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因此心是君主。《素问·娄论》指出:“心主身之血脉”、《灵枢· 九针》认为“心藏神”、《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论——中医学认为“神”的一切活动都由心来主宰。

例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在相傅或傅相中,相、傅同义,古时称协助国君或诸侯王的官为相傅、丞相、宰相、相国,该官称为百官之长。

明·张景岳说:“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由于肺和心同居胸中,其地位和功能相当于宰相辅佐君主。“治节”强调了肺的主呼吸功能和肺朝百脉,即通调气血,内溉脏腑,外营皮毛功能。由于肺的管理才使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例3: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

将军是武官名,将军最重要的特点是统筹兼顾,运筹帷幄,起到统帅的作用。肝不仅有脾气而且还有魄力,肝内能调和脏腑气血,外能抵御诸邪,攘外安内。《素问吴注·卷三》曰:“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谋虑”是说肝有主思想活动的功能,将军的本质是在于“谋略”。“将军”和“谋略”是指肝的特性和肝的功能活动。

例4: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之官相当于现代的法官,处理问题不偏不倚。唐·王冰云:“胆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张景岳云: “胆禀刚果之气,故为中正之官,而决断所出”。唐·王冰注的《素问·六节藏象论》说:“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肝和胆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从中医的认知和功能上讲,肝胆之间的关系可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现代汉语成语中有“肝胆相照”比喻以真心相见。因篇幅所限,此处仅以“心”、“肺”、“肝”、“胆”为例,其它例子略。

三、官称隐喻的认知动因

(一) 拟人隐喻

《黄帝内经》中独特的“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与当今的概念隐喻思维观异曲同工,堪称为“中国式隐喻认知模式”。《黄帝内经》对人类生命现象的阐述是基于对自然物象的审视,其中不仅贯穿着“人体是自然”的隐喻,还渗透着“万物是人”的基本隐喻。

传统修辞学把拟人看作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但认知语言学家把拟人上升到认知的高度,认为它是一种最基本的隐喻形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对五脏六腑理解的第一步,是把五脏六腑拟人化,因为只有人才有严密的社会组织结构,这为理解官称隐喻打下了基础。

(二)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抽象域之上使得我们用空间域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域。

社会等级地位较重为上,地位较次为下,这一隐喻上下的意象图式结构被映射到目标域社会等级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社会地位和权力大小密切相关,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反之亦然。

莱考夫和约翰逊重点分析了上下方位隐喻,而对中心-边缘的边缘隐喻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黄帝内经》中最基本的方位词有五个,根据自建《黄帝内经》语料库的统计,“东”、“西”、“南”、“北”和“中”五个基本方位词出现的频次最高的为“中”,可见中华民族是个重视“中”的民族。

从以上分析得知,两个空间方位隐喻奠定了君主的社会地位。君主的社会地位是最高的,号称天子,君权神授。由于“心”在中医里的重要性,医家认为“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所在,地位也是最高的。这样把君主社会地位和功能语义迁移给了“心”,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之说。

(三)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结构,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也存在着概念结构隐喻。“脏腑是官”,也就是把“官称”作为始源域,把“五脏六腑”作为目标域。“脏腑是官”结构隐喻具体表现为心-君主-神明、肺-相傅-制节、肝-将军-谋略、胆-中正-决断、膻中-臣使-喜乐、小肠-受盛-化物、大肠-传导-变化、三焦-决渎-水道、膀胱-州都-津液(气化)。

笔者认为官称隐喻语义迁移过程不仅有属性或功能迁移,尚有关系迁移,而结构隐喻是隐喻中关系迁移的动因。《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一句关于十二脏腑彼此关系的话语:“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以此养生则寿,殆世不待。以此为天下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心”在人体五脏六腑中处于统治和支配的地位,是“君主”,这十二官位在宫中不可缺少,在身体中也不可或缺。君主明则民能安,用此法养生则能长寿;君不明则十二官也危险,使得流通之道闭塞不通,于是人的身体外形必然萎靡不振,用此法养生则定会有大灾。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为贵,六腑为贱。五脏不可以针刺,而六腑却可以针刺。在五脏六腑当中,权力最大的为君主“心” ,以它为主导,形成了严密的人类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不仅主导人的生理机能而且也主导人的精神或心理以及情感。

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认知动因研究发现官称隐喻具有如下特点: 1)专制性:“心”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 2)等级性:“心”的社会地位是最高的,五脏的地位要高于六腑的地位;3)协调性:十二官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人体各机能正常运转;4)统一性:人体各部分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切分是为了人类理解方便。脏腑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原理进行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诊治患者时要整体进行把握;5)平衡性:五脏六腑的功能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才能处于健康的状态;6)选择性:选择性是指把每种官职的主要功能迁移给了五脏六腑,而把与官称相关的臣子的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等次要成分隐去。

结语

本文通过对官称隐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认知动因研究,发现官称隐喻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古人能够用较为复杂的专制官僚体制中的官称来了解人体更为复杂的十二脏腑系统,说明《黄帝内经》成书时,当时的医家认知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素问·灵兰秘典论》官称隐喻的主要体现方式为拟人化隐喻、空间隐喻以及概念结构隐喻。在官称隐喻的语义迁移过程中不仅具有属性或功能的迁移,而且具有关系迁移,更准确地说是篇章层面的关系迁移,在篇章层面呈现多维度、系统性的关系迁移。“心是君主”是中医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十二官相互配合是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规律。十二官词汇的单音节词对现代汉语构词及成语的构成影响较大,双音节词汇影响较小。

本文选取自《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1卷第2期84-90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意义进化视角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编号:12BYY008)、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级人才培养项目”(编号:201406170197)及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黄帝内经》基本等级词汇跨范畴问题研究”(编号:2014WY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廖正刚(1964-),男,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社会兼职:山西大同大学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赵金宇(1977-),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48132.html

上一篇:《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61):自然医学与实证医学(四)
下一篇:[转载]哈维创立血液循环理论的故事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