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世界中医药》访谈系列:创新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推进针灸国际化和现代化

已有 4898 次阅读 2019-12-13 16:5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针刺镇痛, 机制研究, 针灸国际化 |文章来源:转载

该公众号发表时间:2019-12-07

访谈人:方剑乔,男,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岐黄学者、全国和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对象,浙江省卫生高层次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针灸学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担任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针灸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负责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中医学)负责人,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负责人,国家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负责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针灸神经病学研究)负责人,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针灸医学)和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针灸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

长期致力于针灸镇痛和麻醉相关研究,以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主攻方向。在电针镇痛研究、针药复合麻醉研究、针药结合治疗风湿性疼痛研究、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方面有较高造诣,三叉神经痛、肩周炎诊疗方案形成国家中医药临床指南和临床路径。擅长应用针灸、针药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肩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脑卒中后遗症等疾病。在国内较早提出慢性痛的“瘀虚交错”理念,率先提出针灸临床三维诊治体系,总结电针镇痛参数和穴位选择规律。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其中一、二等奖各3项;主编教材10余部、出版专著6部,其中《刺法灸法学》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执教35年的时间里,他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2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84名、同等学力硕士17名、留学生8名;目前在培研究生4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26名、同等学力硕士3名、留学生4名。同时还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

 

记者:方教授,您好,针灸作为华夏子孙的独特技艺,随着历史的洪流不断传承和发展,2010年针灸成功入遗标志着针灸正式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您作为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带头人,始终奋战在针灸临床和科研第一线,尤其是在针灸镇痛方面成绩卓著,请问当时您为什么会选择针刺镇痛这个方向呢?与镇痛药物相比较,针灸镇痛有何特点和独特优势?

方剑乔教授:为什么会选择针刺镇痛作为研究方向?

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有很多共性。20世纪50 年代中国医学专家提出了“针刺麻醉”,70年代针刺麻醉在全国热起来。虽然当时门诊还是以中风后遗症的病人为多,但受针刺麻醉的启发,我开始关注针刺镇痛,发现针刺镇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效应,从而对针刺镇痛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我拿到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去日本留学,就选择了“针刺镇痛”研究为主攻方向,师从日本在疼痛研究领域领先的大学-昭和大学医学部的武中千重先生。

与镇痛药物相比较,针灸镇痛有何特点和独特优势?

尽管针刺镇痛效果在多数情况下不如药物的镇痛效果,但针灸镇痛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一,针刺镇痛是无不良反应的绿色疗法。镇痛药物从吗啡到非甾体类抗炎药,都有其显著的不良反应:现有的临床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痛,而阿片类药物容易耐受和成瘾;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炎性痛,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显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采用抗惊厥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痛,而抗抑郁药也极容易耐受。针刺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刺激疗法,主要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疼痛调制系统发挥镇痛效果,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第二,针刺镇痛的适用范围广。针刺镇痛具有广谱性,针灸对多种类型的急慢性疼痛都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既能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又能减轻疼痛的不良情绪反应;第三,针刺镇痛起效快,一般药物在体内有一个较长的吸收和释放的过程,而针刺镇痛一般2 min就能见效。针刺镇痛作用不是由于针刺对机体某个部位或者功能发挥单独的调控作用而产生,而是基于针刺对全身不同部位和系统整体调控的结果,在治疗慢性疾病诱发疼痛的同时促进病变向着正常方向转归。

记者:方教授,您好,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受急慢性疼痛困扰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绿色镇痛手段,请问针灸通过何种手段实现镇痛?机制如何?

方剑乔教授:1979年,国际疼痛学会正式发布了疼痛的定义,即广为人知的“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或描述的类似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伴随着几十年来大量慢性病模型的建立,更多的学科参与到疼痛研究中,人类对疼痛的认识、评估和治疗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有研究者在IASP会刊Pain上发文提出将疼痛重新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支持这一定义的不仅仅是临床经验和实验现象的总结,更有借助强大的“脑科学”工具阐述的参与疼痛形成的全新神经环路。人类对疼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疼痛被认为是一个包含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交行为改变在内的复杂的高级神经功能。借助脑科学的相关技术,人类对疼痛产生的神经环路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部分解释了为何疼痛具备如此众多的属性,以及情感和认知是如何影响疼痛的感觉。针刺镇痛是中医治疗疼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国家普遍接受的镇痛手段之一。新的疼痛定义极大地拓展了疼痛的概念范围,针刺镇痛这一概念能否应对这一改变,并由此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内涵和外延?疼痛观念的转变,对针刺镇痛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针刺镇痛新机制的研究,将有效深化针刺镇痛的内涵和外延,创新针刺镇痛的研究理念,拓展针刺镇痛的应用范围,从而开创针刺镇痛更广阔的临床前景。

经由下行抑制系统发现的针刺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该理论首次证明了针刺镇痛的物质基础,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也是长期以来一直指导针刺镇痛临床的重要神经机制。基础研究证明,针刺镇痛除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外,至少还具有以下机制:促进炎性反应局部的内啡肽和上调外周阿片受体发挥抗炎性痛作用;抑制内源性致痛物质的产生;干预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发挥镇痛效应;抑制痛觉敏化,电针可能通过下调损伤背根神经节的TRPV1磷酸化水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干预神经病理痛早期外周敏化;调节离子通道功能。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能极大地提升针刺镇痛的科学性,并为针刺镇痛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尽管新老版本的疼痛定义均肯定了情绪与疼痛的关系。但是,限于现代医学对情绪干预的有限手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痛情绪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基于针灸具有治疗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作用,有学者尝试将针刺引入对痛情绪的调控。现有研究肯定了针刺对痛情绪的调控作用,即针刺镇痛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疼痛,也能调节患者的负面情绪。该效应现代医学尚难以同时实现,这也是针刺镇痛除了无不良反应外的另一个巨大优势。

针刺对痛认知作用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基于“针刺治神”的传统理论,已有研究者尝试将针刺治疗引入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针刺对痛认知具有调控作用,但其治疗规律和机制现均不清楚。阐述其机制,特别是神经环路,不仅仅是对针刺镇痛含义的拓展,更有可能科学地处理“假针刺”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已不可能仅依赖于基础实验,需要更多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临床针灸医生的共同参与。

记者:方教授 ,您好,针对当今主流的服用镇痛药物镇痛手段,针灸镇痛应如何推广?针灸镇痛对哪些疼痛类疾病效果显著?临床实践中如何选择应用?

方剑乔教授:中医走向世界主要是针灸走向世界,为什么针灸能走向世界,被广泛认可,第一是因为针灸的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第二,相比较于中医其他学科,针灸作用机制相对明确,能被欧美主流医学所接受,容易被接受才能推广。

1. 如何推广?

1)首先要使针灸治疗更简便易行;(2)再则需要规范针灸治疗的操作;3.要使用病人更容易接受的手法。譬如我们在临床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将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与针灸穴位相结合,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后效应”,对不同病理痛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应。相较于传统的手法刺激与电针刺激,“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操作简单,便捷;参数明确,易规范操作流程;既保持了电针的刺激特点,同时刺激强度又较温和、舒适,可以减少病人的刺激痛,病人接受度较高,尤其适用于恐针病人和儿童。

2.针灸镇痛对哪些疼痛类疾病效果显著?

我们在临床和实验室对针灸治疗各类急慢性疼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针刺既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牙痛、急性腰痛等急性疼痛,也可以治疗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痛。现阶段,针刺镇痛机制较明确的慢性疼痛有: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而癌性痛和代谢紊乱性疼痛的机制相对较为复杂。针灸既可以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也可以治疗炎性痛,对癌性痛、代谢紊乱性疼痛等也有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上最常见的疼痛类型并不是上述几类疼痛,还有缺血性疼痛和痉挛性疼痛,譬如肩周炎和颈椎病引起的慢性疼痛。而这两类疼痛目前仍没有效的药物干预手段,对这两类疼痛的研究将会是我们针刺镇痛研究的新领域。

3.临床实践中如何选择应用?

针刺镇痛作用不是由于针刺对机体某个部位或功能发挥单独的调控作用而产生,而是基于针刺对全身不同部位和系统整体调控的结果。无论在辩证选穴还是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都要注重局部和全身效应相结合。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部穴位是发挥节段性效应,远道取穴是发挥广谱效应。所以在临床上,我比较重视远道取穴。在临床实践中要学会总结针灸治痛的选穴规律和电针参数选择规律,根据疼痛的急性期和慢性期选择不同的电针频率,急性期电针频率宜“先高后低”,慢性疼痛电针“首选疏密波”。

记者:方教授,您好,您通过研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同时研发新药新仪器,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请问您认为针灸镇痛如何实现产业化,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方剑乔教授:针灸疗法是需要很大的用人成本的,每个针灸医生一天的门诊量是有限的。所以根据针灸镇痛的原理和特点,研发针灸相关的医疗器械是大的趋势。近十年,我们团队一直在研发新型针灸仪器,获得了数个发明专利,现阶段“方式电针仪”、“止呕仪”等新的医疗器械已在审批中。通过科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促进疗效确切、操作精细、简便适用的中医诊疗仪器的开发,让更多患者获得“类针灸治疗”,这样针灸镇痛的惠及面会更广。中国仍有缺医少药的地区,贫困地区仍然缺少好的医生,但疼痛患者却广泛存在,患者除了进行直接的针刺治疗,也可以通过使用新型医疗器械如穴位刺激仪等获得“类针灸效应”。新型医疗器械一方面能惠及更多的患者,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一些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在家使用针灸相关的医疗器械实现自我治疗,这样医生就有更多的精力诊疗患病程度较重的病人。

记者:方教授,您好,随着针灸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针灸的神奇,同时也对针灸的循证证据和针灸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从事针灸镇痛与免疫调节的相关性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获得科研资金数千万,硕果累累,请问您认为针灸现代化和国际化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努力?

方剑乔教授: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所有学科永恒的主题。我认为针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明确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作用机制,只有机制明确了才有可能提高疗效,疗效好了才有可能进行推广,才有可能被社会广泛接受,才有可能走向世界;(2)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比如刚刚我提到的新的针灸相关的诊疗仪器的开发等;(3)要注重医疗人才的培养。现在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既懂外语又会针灸的人才。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针灸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环节。

对于针灸现代化和国际化,我们浙江中医药大学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从事针刺研究的人员都会被派往国外,进行一年及以上的研修和交流;第二,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学校是全国中医院校中较早开展专业英语课程的学校之一,一些针灸学的主流课程,如刺法灸法学等,均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开展;第三,在“一带一路”的号召下,我们在海外成立了多家孔子学院,让更多既懂外语又会针灸的人才可以在海外从事针灸等医疗工作,同时又能弘扬针灸和中医的理论知识,将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9915.html

上一篇:[转载]《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备忘录》签署,达成6点共识
下一篇:[转载]《世界中医药》访谈:传承炮制技术、创新制药装备、开发健康产品、推进中药产业技术升级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