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上篇(3)(2稿)

已有 7004 次阅读 2019-8-16 12:09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古代医学, 从远古走来, 文字起源, 范式变迁 |文章来源:转载

三、文字的起源

从实证角度看,文字与语言相比,其起源研究要容易得多,假如并不满足于“仓颉造字”那种传说的话。

大孙女认字

那是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个周末,我们带两个孙女去洪湖公园,站在一个指引牌前,大孙女竟然一口气能够唸出一大段文字,几乎没有不认识的。起初,我以为汉语拼音帮了她的忙,再一细看都是英语。我好奇地问:“这些字你都学过了?”

她冷冷地回答:“没有。”因为刚刚上一年级才半年多

严姨在一旁解释:“她妈妈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有拼音的。她常常一看就是半天,那上面的字都认识。”

我吃了一惊:“但是这个牌子上,没有拼音呀!”

严姨说:“她看多了,下来就认字了。

大孙女说:“我们同学有《十万个为什么》不能全部认识的,课间还要我讲给他听。”

我说:“这就不简单,比爷爷小时候强。这是爷爷最喜欢的。”

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也是听写高手,语文总是第一。同学开玩笑地说:“难怪他听写总是满分,眼睛旁边有个‘1’。”“1”是指语文考试,第一道题总是“听写”。因为我小时候受了点小伤,眼睛旁有点瘢痕。

但是,那时候的农村小学,老师也不会汉语拼音,认字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从一年级开始,每篇语文课文后面都是生字表,一学期下来不过学习几百个汉字,有的同学还掌握不了。最近放了暑假,大孙女竟然把我刚刚买的《易中天中华史》拿去像模像样地读了起来,还似乎聚精会神的。

真的是感谢汉语拼音,感谢周有光教授!

(二)周有光教授的《世界文字发展史

全世界众多的文字,是杂乱无章的一盘散沙,还是一个有规律的系统?是各自变化,还是有发展的共同规律?周有光教授在他的《世界文字发展史(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把人类文字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原始文字、古典文字和字母文字。原始文字出现在一万多年前,诸如刻符、岩画、文字性的图画、图画性的文字,都是文字的胚胎。五千年前,文字成熟为古典文字,包括两河流域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还有美洲古代的马亚字等。三千年前,字母文字从古典文字孕育而生,迅速传播。文字发展呈现从表意向表音演变的趋势。

周有光研究发现,文字成熟之后,进入传播时期,把文化从源头带到新兴地区,形成一个文字流通圈;再之后,文字进入再生时期,在新兴地区改造外来文字,创造本族文字,或者经过两种文化接触,一种文字融入另一种文字。世界文字发展史是全球史的一部分,文字的特点决定于文化(包括宗教)的传播,不决定于语言的特点。世界文字的分布现状是不同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播和变化所形成的。

周有光(1906.1.13-2017.1.14),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他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因此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学以周有光先生名字命名,成立了“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并聘请周有光先生为终身名誉院长。

文字的分类和历史分期

关于文字,中外学者提出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一人一套,各不相同。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有泰勒、迪龄格、格尔伯、希尔、桑普森、德范克、伊斯特林。中国最早给文字分类的是王凤阳(1989)、聂鸿音(1998)、周有光(1998)、王元鹿等的著作中也都有对文字分类的阐述。

周有光教授根据30多家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排列比较,发现都是以文字的特征为依据。文字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段落(篇章、章节、语句;语词、音节、音素);2表达方法(表形、表意、表音);3符号形式(图符、字符、字母)。然后把三个方面的各个层次排成一个三棱形序列“三相分类法”见表2-1-2),发现任何文字都能在这里找到它的位置。

2-1-2  文字特征的“三相分类法”

 

他举例现代汉字体系,从语言段落看,是语词和音节文字,简称语素文字;从表达方法看,是表意和表音文字,简称意音文字;从符号形式看,是字符文字。综合三个方面,现代汉字体系的类型是“语词和音节+表意和表音+字符”。古埃及字有三种体式:(1)图形体的圣书字,圣书字这个名称又作三体的统称;(2)草书体的僧侣字;(3)简化体的人民字。

因此,有人认为世界上的文字类型主要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它们大体标志着文字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就文字的发展规律和文字的功能来看,表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趋势。

1. 表形文字,也叫象形文字。表形文字属于人类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周有光教授称之为原始(形意)文字时期如刻符、岩画、文字画、图画字等,即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丁头字和圣书字最初成熟,共4500年。表形文字通过描摹客观事物外部形象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该事物,但是严格地说,表形文字还不是体系严整、功能完善的文字系统。因为:①它们还不能直接与语言中的词语准确地结合;②可以表义,但不能准确表达词语、更不能准确表音;③而且这种文字只能表示具体的事物,不能表示抽象概念。

2. 表意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过程中介于表形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间的一个阶段。周有光教授称之为古典(意音)文字时期,如丁头字、圣书字、汉字、马亚字、云南彝文日文、韩文、越南喃字等,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共2400年。表意文字的通过象征性图形符号,表达语言中的词或者语素的意义,包括词字、词素字等类型。图形符号往往通过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来表达简单或复杂的意义,图形符号的意义并不能“直接看出来”,而且文字的意义和所记录语词的读音具有对应的关系。因此,表意文字已经是系统严整的文字符号体系,能够表记语言中的词汇,能够记录和表现语言的语法关系。

3. 表音文字又叫字母表文字、拼音文字,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声语言,在数量上便于学习和使用,方便排序,具有客观可操作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它可包括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或称音位文字)、辅音文字等类型。周有光教授把它划分为公元前1100年到现在,共3300年的历史。

关于文字的历史分期,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汉字和字母文字是两个并立系统,各自独立发展;二是认为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存在先后传承的关系。

例如,王宁教授《汉字构形学讲座》中说: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即表意体系与表音体系。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分为两个大类,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出发的。因为口头语言只有音和义两个要素,记录语言的文字也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作为构形的依据。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汉字是构意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表音文字则是另一类,因此主张“世界文字发展两种趋势论”。

聂鸿音教授《中国文字概说》中也说:在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字中,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从来没有哪一套意符文字自行演变成音符文字。在象形文字进一步演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对它进行了不同的改进。侧重于“音”的民族把它发展成拼音字母,侧重于“义”的民族把它发展成方块表意字。世界上“音符”和“意符”两大文字类型便初步形成了。音符文字和意符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两个并列的阶段,其间并没有谁继承谁的问题。

但是,周有光教授认为,文字考古学提示字母脱胎于表意文字。丁头字和圣书字中有意音字,意音字由意符和音符结合而成;书写人名可以单用音符,由此演变出不用意符、只用音符的字母。字母在表意文字的母胎里孕育了两千年然后出世。从古典文字到字母文字是一线相承的,不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两个系统。字母不可能没有母体而突然出现。字母出身于表意文字,是借源文字,不是自源文字。借源文字不能自立系统。丁头字在两河流域是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只在书写人名时完全用表音符号;传播到新埃兰和早期波斯演变成主要表音的音节文字,只保留极少几个表意词符;传播到乌加利特演变成完全表音的字母文字。汉字在中国是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传播到日本产生表音的假名音节字母。彝文在云南是表意字和表音字结合的意音文字,到四川凉山变成纯粹表音的音节文字。东巴文是表形和表意的形意文字,使用中在本身内部演变出同时并用的音节字母;又另外演变出音节文字的哥巴文。比较多种文字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形-意-音”的演变规律符合客观历史事实。

(四)四大古老文字系统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分别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的汉字和玛雅文字。

1.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2-1-9,也叫钉头字、丁头字,发源于人类最早的文明之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称两河流域2-1-10)。

美国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著《文字起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出版发行是《文字与文明译丛》之一 这套丛书还有《古埃及圣书字导读》《文字系统》该书被《美国科学家》杂志列为20世纪引领科学发展进程的100本图书之一作者认真分析了从伊朗、伊拉克、地中海东部和土耳其等地116个考古遗址出土的8000个陶筹,对陶筹的功用、与楔形文字的关系等事关文字与文明关系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明确指出,楔形文字来源于计数的陶筹。

 

2-1-9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2-1-10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部

 公元前320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出了楔形文字,在西亚地区使用了3000多年,传至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各时代,是人类文字中最早使用的文字。

楔形文字的书写工具和方式很奇特,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通过压写的方式进行书写,形成左端粗右端细、或上端粗下端细的痕迹,很像钉子。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楔形文字也发生了表音和表意的变化。

楔形文字在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14-前7世纪)成为了地中海东岸到波斯湾的国际通用文字,影响力达到顶峰,但没有流传下来。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时,阿拉米亚语作为批注,出现在楔形文字的泥板书上。随后阿拉米亚语逐步取代了阿卡德语。

公元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后也从后者那里学用了楔形文字。由于波斯帝国征服版图极端扩大,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需求,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改变为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后来它先是被希腊语所取代,由腓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从此字母文字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西方主流。再后来又被阿拉伯语取代。

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3000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获得最后一次复兴,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75年的遗物,此后的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2. 圣书字(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之一,这里也出现了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之一的圣书字2-1-11

 

2-1-11  圣书字古埃及记功碑

大约5500年前,生活在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和优美的圣书字。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古埃及人把文字看成神圣的,称为“圣书”。狭义的圣书字仅指主要用于写在祭礼器物,或者雕刻在神庙墙壁和坟墓石碑上的碑铭体,出现的时间最早。

广义的圣书字包含了碑铭体外的另两种字体——僧侣体和人民体。有趣的是,碑铭体、僧侣体、人民体的叫法并非来自埃及本土,而是希腊人起的。碑铭体是图形体,古代埃及人讲究书法艺术,所以出现在金字塔或者神庙遗迹上的碑铭体相当优美,它的书写顺序既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还可以自上而下,或者从两边向中间。   

 

2-1-12  古埃及象形文字与现代字母对照

不管书写顺序如何变化,只要碑铭体中出现的人物和动物的脸孔朝向哪边,文字就从哪边开始阅读和书写。碑铭体虽然精美,但不适于快速书写,所以埃及的碑铭体经过“草变”成为草书体,以便于在纸草上书写商业信件、文学作品等,书写顺序以从右向左为标准,文字的象形性质完全消失。

后来草书体多用于书写宗教作品,使用者又是僧侣,就被称为“僧侣体”。碑铭体则主要用于庄重严肃的场合,与僧侣体同时并用达3000年之久。

人民体的出现比碑铭体和僧侣体晚了大概2000年,它是僧侣体的简化,又称“书信体”或者“土俗体”,发源于下埃及,保留了僧侣体的书写顺序规范。只不过人民体虽然书写容易,却不易阅读和学习。人民体出现后,僧侣体就成为僧侣阶级的专用文字。

但是,不管碑铭体的草变,还是僧侣体的简化,都没有改变埃及字的结构原理。也许由于圣书字的复杂性,书写工具(纸草,即纸莎草,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地域局限,埃及自身的政治、军事力量等因素,圣书字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只在麦罗埃文(古埃及以南的麦罗埃王国文字)和柯普特文(记录最后阶段古埃及语的字母文字)中可依稀找到圣书字的些许痕迹。公元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后统治了这一地区,圣书字消亡。

圣书字对文字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是,它有一套具有音节性、只表辅音的声符,分75个双辅音和24个单辅音(后来增加到30个),这些辅音就是最早的字母萌芽。

3. 汉字

甲骨文的出现比两河流域的钉头字晚了约2000年,但是汉字却是古典文字中唯一流传并使用至今的文字。究其原因,当与汉字自身的特点有着重要关系,更与中国自古以来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大环境、中庸尚和的文化精神、尊祖敬宗的文化风尚相关。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字表达和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文字因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传承,国家、民族文化也因文字的传承而延续、发展。

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形体不断简化,伴随着中华历史的演进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字形变化2-1-13,14,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在大陆地区通常使用的是规范的简化汉字,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通行的是繁体字。

千年积淀,孕育出了灿烂多彩的汉字文化,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字交融影响并远播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包含30多种文字的汉字文化圈。


2-1-13  “文”字从左到右

52328035_8.jpg

2-1-14  “马”字从右到左

4. 玛雅文字

玛雅文字2-1-15,16,起源于中美洲(太平洋对面),位置是现在的墨西哥、伯利兹和危地马拉,以尤卡坦半岛为中心。大概在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本土文字——玛雅文。玛雅人眼中的文字是神圣的,相传是由“日眼大神”所创造,只有巫师能够学习。

玛雅文字书写的内容包括历法、礼仪、神话、预言、历史、叙事诗和剧本等。玛雅人用毛发(主要是人的头发)制笔,用树皮做纸,书写顺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玛雅文字不是笔画发达的文字,字形是象形文字和声音的联合体,保留着明显的图形性质,所以读起来像连环画一样。

52328035_9.jpg

2-1-15  马德里古抄本  

52328035_10.jpg 

2-1-16  介绍玛雅文字的专著

现存的玛雅石碑铭文显示的是公元328年到16世纪的玛雅历史,说明玛雅文字至少有近1500年的使用历史。不过,美洲在前哥伦布时代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玛雅文字没有传播到其他民族和地区。继玛雅人之后先后统治中美洲地区的萨波特克人、托尔特克人和阿兹特克人,对玛雅文化破坏多,继承少。

16世纪,西班牙人野蛮入侵中美洲(当时是阿兹特克人时代),直接导致了玛雅文字的覆灭,书籍遭到焚烧,掌握文字的巫师被屠杀,玛雅文字就这样湮没在了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西班牙足球牛逼,但直接把玛雅给干没了,这件事很不可取!)现存的玛雅文字资料除石碑铭文外,还有3个写本,分别收藏在西班牙马德里、法国巴黎、德国德累斯顿,并以收藏地命名。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1. 原始陶符的考古发现

1)半坡文化(距今约6800-6300年):上世纪3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遗留下的一些几何形刻绘和一些象具体事物的图形。如1954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有几何形符号计27种(见《西安半坡》第197页,图141,又图版167-171,文物出版社,1963年)。

 

2-1-17  陶器和陶片上刻有几何形符号的文字雏形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半坡类型的这种陶符,还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郃阳莘野、铜川李家沟和临潼姜寨、零口、垣头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其中以姜寨遗址发现最多,计有38种(参见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2-1-18  仰韶文化的文字雏形

3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100年):早在30年代就在甘肃的和政半山和青海的民和马厂沿两地出土的陶壶和陶罐上,发现有用颜料描绘的符号,曾收集有10种(见巴尔姆格伦《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载《中国古生物志》丁种第3号第1册,1934年)。

 

2-1-19  马家窑文化的文字雏形

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的墓地里,发现在随葬陶壶的腹部或底部有涂画的符号,每件器物画一个,共50种符号(见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的主要问题》,载《考古》1970年第6期)。

 

2-1-20  陶器和陶片上刻有几何形符号的文字雏形

4其他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绘符号在龙山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

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三片刻有符号的陶片,计有两种符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坡子崖》图版16,1934年);1964年秋,在青岛北郊白沙河南岸赵村的龙山文化遗址,采集到一些陶片,其中有一片带有刻划符号(孙善德《青岛市郊发现新石器时代和殷周遗址》,载《考古》1965年第9期)。

另在河北永年县台口村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陶罐上,也有一刻划符号(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62年第12期)。

1960年至1961年,相继在上海马桥、青浦崧泽两处发现的崧泽文化遗址中,上海马桥出土陶符4种(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1、2次发掘》,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青浦崧泽出土陶符4种(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载《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

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计有9种刻划符号(施昕更《良渚》,西湖博物馆,1938年)。

 

2-1-21  良渚文化的文字雏形

在距今约4500年,早于龙山文化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里,出土的象形符号,更引起人们的注意。据已发表的材料,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了4个(下引前4形),又在渚城前寨遗址发现了一个残缺的(下引第5形)(见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第117-118,文物出版社1974年,又《文物》1974年第1期第75页)。

 

2-1-22  大汶口文化的文字雏形

对于这些发现,学者们有两种意见,一是把陶器刻符视为早期中国文字,一是把它们当成对中国文字产生有一定影响的符号,但并不视为文字。

2. 原始图画的文字起源

1)图2-1-23是临摹的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发现的部分岩画(见成振国、张玉忠《新疆天山以北岩画述略》,《文物》1984年2期)。据调查者推测,作画者可能是突厥人之前活动在这一区域的其他古代游牧民族。

 

2-1-23  新疆天山以北岩画

1.霍城县「干沟」岩画;236.裕民县撤尔乔湖岩画;4.额敏县伊米里河岩画;5.尼勒克县红十月公社岩画;7. 裕民县「红石头泉」岩画;8-11.富蕴县唐巴拉塔斯岩画。

2)图2-1-24左为青海北部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龙沟发现的部分岩画;右为在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哈毛力沟发现的部分岩画。据调查者推测,历史上以游牧为主活动于青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羌、吐谷浑、吐蕃等。吐谷浑曾在青海湖以西的伏俟城建都,在海西布尔汗布达山一带活动时间长达三百五十余年之久。哈龙岩画在青海湖附近,巴哈毛力岩画恰在吐谷浑活动的腹地布尔汗布达山一带。这两处岩画可能与羌、吐谷浑两支少数民族有关(见许新国、格桑本《青海省哈龙沟、巴哈毛力沟的岩画》,《文物》1984年2期)。

 

2-1-24  青海岩画

3)一是采自靖远县吴家川以北山岩上发现的岩画(见张宝玺《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文物》1983年2月,47页,图2-1-25左),一是嘉裕关市文物清理小组的《甘肃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黑山石刻画像初步调查》(见《文物》1972年12期43页,图2-1-25右)。据发现者推测,这些岩画可能是羌族、大月氏或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遗物,吴家川岩画对人物的描绘较为原始,其时代当早于黑山岩画。

 

2-1-25  吴家川岩画与黑山岩画

4)张松柏、刘志一《内蒙古白岳河流域岩画调查报告》(见《文物》1984年4期75页)报告了内蒙古白岔河流域的悬崖陡壁上的岩画。调查者认为,历史上白岔河流域曾是我国北方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活动的地区,这批岩画应当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的写照(图2-1-26)。

 

2-1-26  内蒙古白岳河流域岩画 

5)陈汉流的《广西宁明花山崖壁上的僮族史迹》(见《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12期),报告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两岸崖画中的花山崖画的一部分,调查人认为反映的是古代壮族先民的事迹。此外,花山南的珠山、龙硖、高山等崖壁上也有同样岩画;花山以北,明江下游左右两岸也有发现。

 

2-1-27  广西花山岩画

6)四川省博物馆、珙县文化馆的《四川珙县“棘人”悬棺及岩画调查记》,文物出版社《文物资料丛刊》2期,187-195页)报告了四川省珙县洛表公社麻塘贝一带的陡峭的岩壁上发现的岩画。据调查者考证,这些岩画应是土僚人的遗物。

 

2-1-28  四川麻塘贝岩画


以上是部分原始图画,它们是象形文字的起源,如图2-1-29。 


 

             

 





3. 甲骨文

目前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但是,河南贾湖遗址内发现世界上目前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甲骨契刻符号。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先生指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并被认为是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

据胡厚宣统计,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其实也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

1)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2)谨饬期:祖庚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3)颓靡期:廪辛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4)劲峭期: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5)严整期: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4. 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因此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称为大篆,传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隶书。相传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监狱,在狱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应用简便的新字体,被后人称为隶书。秦始皇很高兴,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时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隶书已写得相当美观,留下了许多名碑,如《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风格各异的杰作,至今仍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与楷书是续继出现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即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

行书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

(六)字母文字产生与发展

1. 字母的故乡

地中海是一个宽广的内湖,同大西洋相比,它风平浪静,气候宜人。当西欧还沉睡在蒙昧之中的时候,地中海东部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发展了水上航运和国际贸易。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文字遗迹都发现在这个地区——后来被称为“腓尼基”,以其沿海东部的狭长地带,曾经成为地中海文明的桥梁。它的东北是两河流域,西南是埃及和西奈半岛,北面是阿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西面海中有塞浦路斯岛、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这些地方都发现了古代的字母遗迹,其中已经释读成功并证明有较大字母史价值的,主要出土于这一带。

字母的创造主要与东地中海的贸易又重大关系。贸易需要记账,经商需要知识,但商人们无暇“十年寒窗”慢读细写,他们需要最简单的记录,高效率的文字。至于书写高深学问,已经有了钉头字(楔形文字)和圣书字。但是作为商业文字,钉头字太笨重,圣书字太麻烦。因此,这一小片地区,创造了多种字母文字。他们是北边闪米特人的子孙,被称之为迦南人或腓尼基人。“腓尼基”的原意是“商人”,即希腊人称呼这些商人用的。

最初的腓尼基人为胡里特人,约公元前3000年代起,迦南人迁入,同化了当地的原有居民,成为讲闪米特语的一支族群。因此腓尼基人又自称为闪美特人。2004年10月,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赞助的牛津大学人类基因专家斯宾塞·威尔斯和黎巴嫩人类基因专家皮埃尔·札卢亚用基因法寻找腓尼基人的项目经过两年的研究终于有了结果结论是黎巴嫩人与腓尼基人最接近。

腓尼基人于公元前十四、五世纪时定居于地中海滨,建立了许多城邦,各个城邦内部彼此争斗不休,他们并不曾组织过近代式的国家,在政治上不过是埃及、亚述等帝国的附庸而已。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主要城市有在黎巴嫩境内的比布鲁斯Byblos或翻译为白布罗斯、泰尔和西顿。其中泰尔和西顿二城曾先后为各城邦的盟主。

海上民族的入侵为腓尼基人兴起带来了机会,一方面大国势力被摧毁,腓尼基人建立新的城邦开始自治,另一方面得益于海上民族尤其是非利士人的海洋知识,以及古埃及人遗留的海洋知识,腓尼基人很快走向航海和贸易的兴起之路。腓尼基所处的地理环境面朝大海,交通发达。在东面的黎巴嫩山区盛产轻质木材,为造船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环绕地中海地区,腓尼基人建立了往返于希腊、西西里岛、撒丁岛、巴利阿里群岛、伊比利亚半岛、加那利群岛的航线,他们的定期船只往来于北非、黎凡特、希腊和地中海各岛屿。为了贸易他们曾冒险进出直布罗陀海峡到加那利群岛进行锡的采挖和买卖。甚至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商船曾远至不列颠群岛。在腓尼基人全盛期,他们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腓尼基人成为古代世界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他们驾驶着狭长的船只踏遍地中海的每一个角落,地中海沿岸的每个港口都能见到腓尼基商人的踪影2-1-30

 

2-1-30  腓尼基人的商业网络

腓尼基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西方文明形成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他们发展了字母文字

文字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从两河流域到古埃及,它们的文字和文化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衰老、死亡各阶段。但死亡之后并非烟消云灭,文化的有效成分以种子的形式播散到邻近的土壤,与它们的新兴文化杂交,产生一种全新的高一级的文化。北方闪米特人创造的字母(腓尼基字母的前身),肯定与钉头字和圣书字有一定关系,即受其音符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全新的创造。

2016年1月19日“生活科学”网站新闻提到,从3500年前一个埃及古墓发现陶器碎片上用墨写的铭文,荷兰埃及古物学家解读是已知最早的字母原型2-1-31

 

2-1-31  埃及古墓的铭文

在新王国时期大部分时间内,地中海东岸地区处于埃及统治之下,接受的完全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套东西。现已有大量证据证明,腓尼基字母的原型是起源于古埃及象形文字。

 图2-1-32  腓尼基字母与可能的埃及象形符号原型

实际上在腓尼基字母出现之前,在迦南或西奈半岛地区就已存在所谓的原始字母,这种“字母”基本还是古埃及象形符号。维基百科网页列出了十个埃及符号与原始西奈半岛字母、腓尼基字母、古希伯来字母、亚拉姆字母、希腊/意大利字母的对应关系2-1-5):

2-1-3  10个埃及符号与原始西奈半岛字母、腓尼基字母、古希伯来字母的对应关系

因此可以推测,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腓尼基人以“原始迦南字母”为基础,“设计”出了腓尼基字母。这也许是腓尼基字母“牺牲了象形文字的华丽外形来换取更高的书写效率”。实际上,在古埃及文字系统中,就同时包含了字母文字和结构象形文字的两种文字系统的起源原型,同时也包含有横写和竖写,以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书写方式。从原始迦南字母与对应的古埃及符号看,迦南字母基本还是古埃及符号的迦南版,腓尼基人与迦南人本来就密不可分,他们只不过在用笔墨书写过程中,使用了更方便书写的形式。腓尼基字母被认为是当今所有字母的祖先,可能起源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

公元前18世纪末-前17世纪初,腓尼基出现了两套拼音字母系统:南部城市比布洛斯(Byblos)使用22个线形符号字母,没有元音;北部城市乌加里特(Ugarit)使用29个楔形符号字母,也没有元音。公元前13世纪左右,乌加里特字母系统被比布洛斯字母系统取代,腓尼基境内就只通用22个字母符号组成的比布洛斯文字系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腓尼基字母。

1905年,皮特里(英国考古学家)教授在西奈半岛发现了包括26个字母的闪米特语铭文,年代属于公元前15世纪。1916年,艾伦·加德勒(著有《埃及语语法》)成功地释读了上述铭文,发现这是在西奈劳动生息的迦南人根据埃及象形文字(圣书字)创造的。这些符号和埃及象形文字相似,也可以横写、竖写,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书写。西奈字母可能很早就传入腓尼基,因为定形的腓尼基字母属于公元前13世纪(图2-1-33)。学术界一般认为,腓尼基字母是在充分利用埃及象形文字要素的基础上,经过西奈字母的中间环节而创造出来的拼音字母系统。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系统,是人类真正字母文字的开端,它为世界文字的拼音化开辟了道路(汉尼希朱威烈等著《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2页)。

 

2-1-33  22个腓尼基字母

公元前800年左右,腓尼基开始衰败,沦为外国的附庸,其商业优势也逐渐的颓废了。而希腊城邦此时已经开始逐渐的强盛起来,夺取腓尼基人在海上的殖民地和市场。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人在东地中海占据了上风。公元前332年,推罗城陷落,腓尼基人的名字不再见诸史书。腓尼基人对爱琴海文明有深远的影响,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建希腊字母,为希腊-罗马帝国和西方文明兴起奠定了文字和文明发展基础。

2. 腓尼基字母的演变

公元前1000年时候,埃及、巴比伦、赫梯和克里特等古国衰老了,中东的青铜器时代结束了,新的历史时代开始了。在被称为“肥沃的新月”的中间地带,三个新兴的国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和文化作用,那就是以色列、腓尼基和阿拉马(Aramaeans)。在“肥沃的新月”的南面,一个南方闪米特人的撒巴王国成为东方和地中海之间的贸易交通中继站而富裕起来。在西面,文字和文化的种子很快在希腊发芽,茁壮成长。这样,字母就发展成为四个主要的字母系统(图2-1-34):迦南字母系统,又分为早期希伯来字母和腓尼基字母系统;阿拉马(Aramaic)字母系统;南方闪米特,即撒巴(Saba)字母系统;希腊字母系统,由此演变成西方各种字母,包括埃特鲁斯坎(Etruscan)字母和拉丁字母,以及斯拉夫字母等。

 

2-1-34  字母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1)希腊字母系统:古代希腊原本有自己的文字。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1540年)早期,在克里特岛曾出现过象形文字,后来演变为线形文字,称线形文字A,但这两种文字都没有释读成功。到了迈锡尼文明时期(公元前15-12世纪),在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出现了一种新的线形文字,称为线形文字B,20世纪50年代已释读成功,证明线形文字B书写人的是希腊语。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线形文字B也随之消亡。

目前,最早的希腊文碑铭是公元前9世纪的遗物,发现于雅典城和东南面的锡拉岛。这些古代碑铭文字大致就是希腊字母的原始形式。

大约公元前11世纪,腓尼基字母传到希腊。在希腊城邦形成之初,各邦所使用的字母不尽相同。公元前4世纪中叶,希腊各地字母逐渐趋于统一,共24个字母,比腓尼基字母多出2个,其中17个是辅音,7个是元音。腓尼基字母原来只有辅音,没有元音。希腊人增加了元音字母,从而创设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字母系统,开辟了人类文字历史的新篇章。

2)拉丁字母:从希腊字母到拉丁字母,中间有一个埃特鲁斯坎字母的媒介。古代的埃特鲁斯坎人(一译伊达拉里亚人)于公元前7-6世纪曾在意大利半岛北部建立了王朝,统治着罗马和其他地区。埃特鲁斯坎人在建立王朝以前就采用希腊字母,埃特鲁斯坎字母有26个,包括22个腓尼基字母和4个希腊的增补字母。

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下游的拉丁姆(Latium)地区,居住着一个拉丁部落。拉丁人在埃特鲁斯坎人统治时期,受埃特鲁斯坎字母的影响,于公元前7世纪形成了拉丁字母。拉丁人强大后摆脱了埃特鲁斯坎人的统治,在公元前510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埃特鲁斯坎人失去了政权,埃特鲁斯坎字母最后也被废弃了。在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的过程中,作为官方文字的拉丁字母逐步推广到整个意大利半岛。

拉丁字母是书写拉丁语的字母,罗马是拉丁字母的故乡,所以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早期的埃特鲁斯坎字母有26个,罗马人只取其中的21个,后来罗马人又经过增补和改写,即为:A,B,C,D,E,F,G,H,I,K,L,M,N,O,P,Q,R,S,T,V,X(X被作为最后的字母)。罗马人征服希腊(公元前3世纪)以后,又采用了希腊字母中的Y和Z两个字母,排列在字母表的末尾。原来的21个拉丁字母增加为23个。到中世纪,从I字母中分化出J,从V字母中分化出U,又从V字母中分化出W(双V)。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26个拉丁字母。

3)斯拉夫字母:斯拉夫字母直接传承于希腊字母。公元9世纪,拜占廷教会(希腊东正教)派美多迪乌斯和基里尔兄弟俩到南部斯拉夫民族中传教。弟弟基里尔采用了希腊字母并加以补充,先后制订了两种斯拉夫字母。第一种叫格拉哥里字母,以希腊草书为范本。第二种叫基里尔字母,以希腊楷书为范本。后来,格拉哥里字母逐渐不用了,基里尔字母遂成了唯一的斯拉夫字母,所以斯拉夫字母又称基里尔字母。基里尔字母字体比较简单,共有43个,其中发音相当于希腊字母的有25个,表示特殊的斯拉夫语音的有18个。

斯拉夫各民族信奉的宗教不同,他们的字母也就不同。“字母跟着宗教走”,这一原则在斯拉夫各民族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凡是信奉希腊东正教的,如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都采用基里尔字母。凡是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都采用拉丁字母。罗马尼亚曾经一度采用基里尔字母,后来在19世纪60年代改用拉丁字母。 

4)亚兰字母:很埃及原形,只表示辅音,一个叫做辅音音素文字”(abjad的系统。在公元前7世纪由腓尼基字母演化出来的亚兰字母是波斯帝国的官方文字,几乎是亚洲所有字母系统的始祖现代希伯来字母是皇家亚兰字母的变异体(撒玛利亚字母沿用原来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是亚兰字母经约旦南部仍使用的纳巴泰字母演化而成公元3世纪的叙利亚字母经Pahlavi scripts和粟特文字母演化成亚洲北部的古突厥文、回鹘文、蒙文、老满文格鲁吉亚字母的起源不详,但应属于波斯-亚兰(或希腊)语系婆罗米系文字最有可能是亚兰字母演变出来,后来随印度教和佛教传入西藏、蒙古、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国和日本虽受佛教影响,但保留已有的文字

 

3. 乌加里特字母原始迦南字母

15世纪乌加里特字母(Ugaritic alphabet是一种楔形文字字母,使用于乌加里特语,它是在乌加里特发现的一种已灭绝的和迦南语支相关的语言。乌加里特字母表含有31个字母。

在使用乌加里特文的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前1300年),乌加里特和埃及安纳托利亚塞浦路斯岛克里特岛和美索不达米亚一起,是文字读写世界的中心。乌加里特文利用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外观而组合出了闪米特辅音音素文字系统。但是,学者们已经徒劳无功的研究过了乌加里特字母在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中的图形原型。最近,一些人建议说乌加里特字母表示了某种形式的原始西奈字母,其字母形态变形为适合于用尖笔书写在泥板上。此外,亦有人认为这些文字受到一种至今我们仍然只有很少认识的Byblos syllabary的影响。

1928年,一支法国探险队在舍费尔(Claude Schaeffer)的率领下,开始发掘乌加里特古城--近代的拉斯沙姆拉。它位于叙利亚北部海滨,与塞浦路斯东部相对。这个港口拥有从人们最初定居叙利亚的那个时期起就开始的连续历史,但它最繁荣的时期是在公元前1800-前1200年。当地人们说一种与腓尼基语和希伯来语非常相似的但带有语音特色的方言。在一所神庙的图书馆,探险队发现了大量的泥板,许多是用普通的楔形字书写的而且容易阅读,但是大约有600个是用不同于任何已知的楔形文字体系的文字书写的。它们中有限的符号数量表明,这种文字是字母式的。不久人们就发现,它们属于一个由专门发明出来用于表示乌加里特的闪米特方言特有的音素的楔形文字符号组成的字母表。1949年,舍费尔在乌加里特发现了一块写有乌加里特字母表的泥板,它是按照字母顺序书写的。人们立刻注意到,除了插入的乌加里特字母表的8个附加字母外,其顺序与希伯来和腓尼基字母表的顺序一致。8个附加字母代表了在腓尼基语和希伯来语中没有或无法表示的读音。乌加里特字母表区分颚音、齿音和咝音的做法显然也与阿拉伯语相似。

基于这些观点,人们已经提出在楔形文字中的两个基本形状,线形楔(΂)和角形楔(Γ),可能对应于在线形闪米特字母中直线和圆圈由希腊字母Θ、Ο 和拉丁字母Q 所保留的三个带有圆圈的闪米特字母,在乌加里特字母都带有角形楔ΉTet、ΓAin 和ΖQopa。其他字母看起来也类似΅Ho 相似于其假定同源希腊字母 E,而ΆWo、ΔPu 和ΘThanna 则相似于侧倾的希腊字母 Y、Π 和 Σ。Jared Diamond相信这套字母是精心设计的,其证据是越少笔划的字母就越常用。

15世纪原始迦南字母是一个由22个截头表音字形组成的辅音字母系统,在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5世纪黎凡特文本内发现。字母表被公认在公元前1050年以前沿用,其后被腓尼基字母取代。以色列和黎巴嫩境内也发现约十个以原始迦南字母写成的铭刻。

 

下面,我们根据各种字母文字的产生时代,可以初步看出其演变脉络。

2-1-4  各种字母文字的产生年代




1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2

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3

亚兰字母

前9世纪

4

希腊字母

前9世纪

5

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6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7

拉丁字母 

前7世纪

8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

9

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

10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11

佉卢文

前4世纪

12

婆罗米文

前4世纪

13

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

14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15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16

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17

卢恩字母

2世纪

18

粟特文

3世纪

19

科普特字母

3世纪

20

哥特字母

3世纪

21

阿拉伯字母

4世纪

22

欧甘字母

4世纪

23

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

24

格鲁吉亚字母

4至5世纪

25

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

26

古突厥文

6世纪

27

藏文

 7世纪

28

僧伽罗文

8世纪

29

回鹘文

8世纪

30

假名

约800年

31

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

32

西里尔字母

10世纪

33

孟加拉文

11世纪

34

蒙古文

1204年

35

天城文

13世纪

36

八思巴文

13世纪

37

泰语字母

13世纪

38

谚文

1444年

39

满文

1599年

40

注音符号

1913年

41

彝文部分规范后成为音节文字

1980年

 4. 不同见解

当然,也有人认为“文明摇篮”是欧洲并非西亚地区。定居芬兰的德国语言学家、44岁的哈拉尔德·哈尔曼,从总体上观察和探讨语言文字史,以便将其划分为成百上千个语言分系统,然后再按不同专业归类以便能分门别类地加以阐释。卡普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字史》便是他献身这一巨大工程的力作。这部570页厚的著作是迄今为止将所有文字体系集于一部考证极为详尽的珍贵文献。这位史前史专家在其著作中所述及的内容读起来颇似一部侦探小说:要缄默数千年的“证人”开口;理顾各种文字之间的横向关系;理由充分地修补它们之间短缺的环节;最后形成一幅将迄今为止被教科书一直采用的文字起源学说彻底否定的生动画面: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体系并非出自古苏梅尔人之手。此前2000年,即公元前5300和3500年之间,古代欧洲一个文化区即已使用过一种至今尚未破译的文字。这种文字的残迹历经数千年漫长岁月如今才被发现。

○书写并非源于某个史前高度文化地区,然后输出到其他文化区。文字和符号乃是由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书写者彼此独立地创造的。

○最早一批不流畅的文字符号是由神职人员、而不是由世俗官吏刻划在书写材料上的。他们起草的各种公告部涉及上界诸神。若干世纪之后,书写才逐渐为世俗百姓所采用。

在美国生活的立陶宛女考古学家玛丽姬·吉姆布塔斯,在挖掘历史文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种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到6000年的古代欧洲残存下来的文字符号。基于这一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系形成于从巴尔干中部和东部山脉到乌克兰西部,自多瑙河中游到亚得里亚海南部这一地区。这种文明是由操印欧语的农民创造的,他们当时已拥有占地10公顷以上类似城市的居民点。这个地区的代欧洲人以其鲜明的宗教观念、特定的制陶技术以及别有一格的建筑风格区别于欧洲其他地区。在他们的冥冥天国中生活着乳房硕大、臀部凸出的女性神祈。除金牛神外,别无其他男性上帝。看来他们尚处在母权制时代。

考古学家沿着吉姆布塔斯的足迹,先后发掘出5个公元前5000年曾繁荣一时的古欧洲文化区遗址。这些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的见证因发现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以东14公里的温察(Vinca)城,故被命名为“温察文化”。

科学家们19世纪在古欧洲局部文化区曾不止一次地发现过镣草难认的字迹。尽管如此,他们仍固执地认为,古苏梅尔商人不但给巴尔干地区的居民运去商品,还为他们提供了第一批文字。
  借助于确定绝对年代法证明,研究人员认识到,温察文化的符号与古代苏梅尔人的象形文字之间存有一个长达2000年的历史空隙。温察文字决非是从外域输入的,而是“土生土长”形成的。他们在残存的陶土上找到200多个包括数字和度量衡在内的单个字符。人类历史上首批文字纯系宗教文字,因为所有写有文字的出土文物都是在宗教寺院和祭祀场所发现的。这清楚地表明,是神职人员最早试验用这种新颖的方法记载宗教礼仪、祭祖活动、殡葬仪式和丰收祭典的。显然,他们一直严守其书写秘密,书写一向为宗教界人士所垄断。

宗教文字于公元前4000年中叶突然无处寻觅。当时来自南俄草原的另一支操印欧语的游牧战士野蛮侵入欧洲农民居住区。在其残酷统治下、欧洲再度陷入长达2000年之久的无文字时代。最近研究成果证明,并非所有古欧洲文字都在历史上消失了。古代欧洲宗教文字被毁1000多年之后.有人仍在白垩上潦草地刻过类似温察文化那样的女性偶像。人们还发现,公元前2000年的至今尚无法解读的克里特岛宗教文字“线条A(Linear A)文字”尚留下60多个古欧洲单个符号。这说明有1/3的古欧洲文字不曾“被历史巨筛筛掉”。

古代欧洲人所用的符号,例如螺纹形花饰、生命之树或乌头神仙,在残存的在苏梅尔文字中亦出现过。文字专家们尚发现,古苏梅尔人的象形文字从一开始就很合乎文体,而其初级阶段所使用的自然主义符号,人们则从未发现过。故而他们推测,古代欧洲人很可能曾在苏梅尔人的诞生地生活过,但是此推测尚无法予以证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93835.html

上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02)
下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108):路过昆明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