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与北京一所大学的教授出差,我们是同行,闲聊起来,他说他申报了他学校最低一档的教授岗位。我问为什么?他说,他们学校对每档教授每年需要有多少万元的经费入帐有明确的规定。
我问他最低一档教授每年要多少经费入帐,他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不说具体数字了),我说你们学校‘牛’呀(现在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额好象只够他们一年左右)。这所学校在科研经费上好象在北京是前列的(听这教授如是说)。
听到这个数字,我知道这是教授头上的一道紧箍咒,一年这么多经费好理解,每年要完成这么多经费就会让许多教授在忙今年任务的时候,想着甚至愁着明年的经费如何完成了。这位教授说,一到年龄,他就退休。
教授们科研必须要有经费,但这经费到底多少为好,我的理解是,让这位教授能够出好成果所需经费(这要根据这教授当前的实际情况,不要用诺贝奖获得者的要求来统一标准)。例如:做大工程的项目所需要经费就多,一些实验研究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经费,如果做理论研究需要的经费更少。对教授们学术评价唯一标准:学术同行们的评价与在同领域中学术地位。我相信近期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他创作用的经费肯定不位于中国文科教授们或著名作家们的‘前列’。(可怜的莫言竟然说,他首先考虑用诺贝奖的奖金在北京买套住房,这不让大牌教授们笑掉牙?)
这位教授还说,今年签了个项目合同,可以完成二年的任务了,二年后再说。
以前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人的困境,怎么好象让人觉得这大学教授们好象有点象在‘热锅’上呀。
如果每个教授或教师每年要这样完成任务,我不敢保证不会‘逼良为娼’,尽管我相信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常好的。
这位教授还提到这点,领导们任务好完成些,社会活动能力强的教授们任务好完成些,其中他讲的一些人我是熟悉的。
社会上许多企业与高校教授们的科研合作项目‘不成功’,经常出现学术造假,科研经费多而不见原始创新,都是不科学的管理与评价、浮躁的学术气氛、官本位而致。
‘热锅’上的教授们,如何‘宁静致远’地进行科技创新呀。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对教授们就不管了?
不!让教授们为科研贡献的源动力是‘尊严’与‘自尊’。有多少科研上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是在高压下做出来的呢?教授们都是有自尊的,当一个评价体系非常合理的时候,教授们不会愿意不好好做学术‘让学生与同行们瞧不起’!大部分教授们会有种梦想,让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与科学的进步做出杰出贡献,更加梦想让自己的名字与成就载入史册,那怕是教科书也行!同时对少数‘确实不思进取’的教师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实验室分配’‘研究生人数分配’‘对学术贡献的褒扬’甚至岗位上的调整,但这前提是合理与科学的,而且也是人性化的,更是‘服众’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628448.html
上一篇:
‘上课不点名’的制度基础下一篇:
细心处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磨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