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困境---讨论、辩论与竞赛
鲍海飞 2018-10-17
前两天的一个晚上,我从厨房走出来,忽然发现女儿从课桌前猛地站了起来,很生气地拿起手机,看着我,说要找答案。我马上说,老师是不让查答案的。女儿十分不情愿地放下手机。我赶紧走过去,问是什么题---一道有关相似形的数学题。我说来咱们看一看,你给我讲一讲。女儿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女儿于是拿出草纸,重新开始给我画图,给我讲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证明的结论。我不时插嘴,这个条件是干什么的,那个条件是干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就是她精神的安慰药,我就是她思想的催化剂,我就是她困惑的倾诉者,我就是她不可多得的辩手。尽管当时那道题我还没有搞明白,但我还煞有介事地引导。图形画好后,女儿说着说着,忽然高兴了,她说她会了。我一颗燃烧忐忑不安的心也放了下来。如今那些数学题还真都不是一般的难。后来,我和女儿说,你们现在的题目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难,另一个是,不仅难,还有多种情况、条件和答案。女儿频频点头。女儿深有体会跟我说,以后若是再遇到难题,是不是我可以自己和自己对话。我立即回答,是这样啊!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你可以自言自语,或许就是一个好方法,说一说,画一画,思路就通畅了,困惑就打开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碰到,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题目’做不出来呀,哇呀呀,气得暴跳如雷。但是当和同事一起讨论时,你一言,我一语,那些困扰的问题、难题在不经意间就解决了。无拘无束地讨论,平心静气地探讨,没有强者,没有弱者,我们都是平等的问题探讨者。那困惑的问题就会一点一点的被解决了。
面对问题,她不觉得孤独和无力。讨论、探讨,打开孩子一颗困惑的心,引导、关怀打开孩子一颗探索的心。
辩论是另外一种启发人思考的重要途径。
在量子力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玻尔与爱因斯坦之辩论(Bohr-Einstein debate),可谓千古之绝唱。两个人就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在几次会议上开展了深入持久的辩论,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他们就测不准原理等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涉及到宏观物质运动与微观物质运动的差异,涉及到连续性与因果性问题,对微观粒子又涉及到波性与粒子性的二象性问题,涉及到测试对象与被测试者之间的关系等。二者的哲学观有很大差别:玻尔的一个观点是: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宏观的测量工具来进行表征,而这无疑对被测试对象带来了干扰。对微观粒子的测试,对位置测试越准确,那么速度就越不准确,也就是不能同时得到二者的信息,即不确定性原理。玻尔的物理哲学观是物质客体的可能性,而爱因斯坦却坚持微观客体的可预言性,这体现在经典物理的物质连续性和实在性。1926年,爱因斯坦在给波恩的一封信中写道:“无论怎样,我都十分确信,上帝绝不扔色子。”(In a 1926 letter to Max Born, Einstein wrote: "I, at any rate, am convinced that He [God] does not throw dice.”) 。玻尔的对白却是:“爱因斯坦先生,不要告诉上帝去做什么。”(Bohr responded to Einstein’s famous quip, “God does not play dice,” by saying “Einstein, stop telling God what to do.”)爱因斯坦的内心里,是拒绝接受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即不确定性。他设计了三个思想实验:双缝干涉实验,单缝电子衍射实验和箱子里的时钟问题,以此来说明确定性。但每一次,玻尔都巧妙地给解决了。所有的结果都倾向于玻尔的正确性,也即量子力学的正确性。但玻尔-爱因斯坦之辩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依然在探讨和思考。因此,个人认为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依然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该问题对后人有极大的启发。有记录表明,二人是非常好的朋友,互相尊重,他们的讨论非常‘绅士’。‘博-爱’之辩,这才是真正的思想者和探讨者所要做的事情,如那高山流水,清新扑面而来。这是哲人思想的竞赛和思想的不断超越。
实际上,二人的辩论涉及到世界的本原问题,是因果性的(绝对性的)还是随机性的,是可预言的,还是不可预言的等;此外,也涉及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问题,我们并不知道、并不理解微观客体之间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对工具掌握的能力和运用等问题。
因为有了质疑,就促使智慧的大脑去思考。一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未必谁对谁错,也可能一时没有答案。但只有发出了‘僧敲月下门’的空谷回音,于是才有了‘投石击破水底天’的可能。否则大地一片沉寂,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潭死水,听不见小溪的奔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种争鸣,‘两小儿辩日’也是一种争鸣。质疑、争鸣激发创造的思考和灵感,在‘渔歌互答’的你来我往碰撞摩擦辩论中,源头的活水才能不断滚滚而来,在‘千凿万击出深山’中,‘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此,曾经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决一个问题一样,的确有道理。提出问题就像下战书一样,像拳击擂台摆在那里一样。比如数学中的费马问题,即使今天人们还在热烈的追寻。
竞赛和竞争同样是激发思考和创造的重要途径。
据报道,华为通讯公司,为了发展自己的科研和探索能力,在企业内部开展了两队竞赛的模式,比如红军与蓝军。这样,两支团队就齐头并进开始向着某一个问题进发。为了领先,为了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就逼迫每个成员想办法,发挥团队和个人创造的灵感。无疑,这是一种很好的攻坚作战模式,即能够解决实际和未来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又开发和拓展了方法和思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为未来的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石。
这样的做法,无疑就是为了在方法上寻求突破,在智力上寻求的突破,在思想上寻求突破,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避免单兵作战,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一个棒喝,一个顿悟,讨论、辩论,就如同催化剂,激发灵感,使人兴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然,未必所有的竞赛都是好事。在晶体管的发源地--贝尔实验室,曾经就发生过类似的工作模式。当时的部门主任、晶体管的发明人、诺奖获得者肖克莱就是这样进行工作管理。他把手下一群有理想有志向的年轻人,从远方慕名而来投奔他的年轻人,分成了两个组,进行科学实验研究。但是,他对两个小组的管理很严格,要求两个小组之间不能互相通气。结果这极大的扼杀了年轻人创造的热情,加上肖克莱独断专行的管理风格和个人的研究兴趣,也极大的阻碍了这些年轻人火热的心,导致这些年轻人愤而离去。但极其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年人利用他们的所学和智慧,以及胆识和机遇,他们走向了独立创业的新生之路,改变了人类发明创造和加工过程的历史,带来了人世间的奇迹,发明了集成电路这一伟大的工程事业,开创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微电子革命,造就了今天信息时代的迅猛到来。
讨论或辩论的方式与人的素养有关系,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对象,讨论双方的出发点、讨论对象和接受能力都是要考虑的事情。直接的、含蓄的、温柔的、粗放的,讨论的方式直接影响人的心情,甚至内分泌,影响创造力。有的人会愉快接受,有的人则默默地抵制。
实际上,这是三种炯然不同的交流探讨工作方式,毕竟我们是生活和工作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人与人之间需要不断的交流和探讨。探讨,需要心平气和、平心静气,这应该是一种伙伴式的工作模式。辩论,则是你来我往,甚至是唇枪舌战斗智斗勇的工作模式,但如果心态有些偏颇的话,辩论会成为质问,那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专横跋扈、唯我独尊的态度则很容易伤人。竞赛,则是‘真刀真枪’甚至是针尖对麦芒的工作模式。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此,在许多问题上,未必只有一个真相,未必只有一个真理。争论辩论,要就事论事,不要扯上个人的因素,甚至有人身攻击的行为和语言。有的人更是得理不让人,更应该避免。何况我们所得到和认知的也未必就是全部的真相和真理,即便得理,也要让人三分。辩论中欣赏对手的才智、敏捷和人格是一种美德。
有的人喜欢心平气和的探讨,有的人则喜欢唇枪舌战的探讨,而有的人则喜欢竞赛。无论什么样的工作模式,愉快的讨论,沉重的讨论,激情的辩论,只要是真心的、公平的、平等的、没有恶意的辩论和竞赛,都是让人欣慰和畅快的。因为其中,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提高,能够不断有所收获和发现。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以吾之智,启人心性。尤其在教育的问题上,更是如此。
此外,闲聊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许多问题,通过两个人、几个人之间茶余饭后,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时候,不妨找个人、找个朋友聊聊,或许就解开了心中的困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之门。
行文至此,头脑中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日本电视连续剧《聪明的一休》,里面经常反复出现的一句经典台词:“提问!”“回答!”提问何尝不是让人内心之中一凛,立时荡起了思想的涟漪。
讨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把一个问题提了出来,百家争鸣,这是中心思想。进一步说,讨论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走出闭门造车而造不出车的困境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目的。此外,讨论更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不断扩展思路、理清思路和思维方式。通过辩论,打开心结,打开思想的羁绊,也就能够听见不同的声音。通过辩论讨论,去伪存真,辨别是非,得到正确的认识。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宇宙如此辽阔与玄妙,生命如此灿烂与辉煌。
问道!向前探索,走出困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