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纵使前行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精选

已有 12391 次阅读 2018-8-30 12:35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纵使前行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鲍海飞 2018-8-29

        前几天科学网的两篇文章吸引了我,一篇是《教学是良心活,科研是用心活》,还有一篇是《教育是传承,科研是创新》,两篇文章都是关于教育与科研的,其立意、论点和论据都很好。有感而发,写一点我的体会。

不言而喻,教育和科研是有主次和侧重的,即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当代社会中,教育和科研都有很高的起点。我想,教育和科研也是有几个层次和境界的。

 

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和过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首先,作为一个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基本的、初步的,是第一个层次和过程。比如,教会人们礼仪规矩,传授各种技艺,乃至今天的学科等。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从上游到下游的传递过程,也是一个灌输启蒙的过程。其实,这虽然是师‘传’的过程,但学生能否‘承’则是另一回事。诚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一样。学习就要学到要点,只学而不思考,无疑于小和尚念经。学到自己肚子里并将其发扬,才是学习和传承。传道授业这是个单向的、灌输的模式,只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毕竟‘得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和过程,是互动交流探索模式,是师与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事实上,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就伴随着重要的观点和思想的交流。教育者不只是答疑解惑,也不是孤立地回答解决一两个问题,而是师与生共同去面对、探索、探讨问题,以寻求答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教育者来说,这不应该是个痛苦的过程,对待学生,不应灌输,需要教育者放下‘身价’、‘身架’和学生平起平坐。这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育者要以豁达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放弃一言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想法。古人就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看到孩子的成长,何尝不是快乐的事情!这个过程是启发引领性的,是探索性的,也是最有可能引导孩子走向某一个学科领域的过程。

 

显而易见,教育者的初步功能和作用是传播知识,教育者的高级功能和作用就是要引导和启发人的心智,能够在精神和思想方面上去引领学生,使学生从客观物质世界到思想精神世界,从科学到艺术,融入到这个世界中并去实践,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此外,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与变化。因此,教育的结果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认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各种兴趣的培养等,使学生有自己的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决断能力,逐渐的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教育的主要目的。理想的教育就是师生彼此之间的有机互动。因此,教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人开智,培养具有独立思想意识,能够自我管理和学习的人,使之找到自己的归宿和梦想。

 

一般来说,普通教育具有被动性,直接获得知识的特点,是拿来主义的形式,是较快的学习吸收知识的过程。那么科研呢?科学研究也有个阶段、过程和层次。

 

初步的科研是个学习模仿的过程。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觉得有兴趣就跟着学和做,属于纯粹的模仿跟踪。如果单纯的是从个人兴趣出发,那么这种研究就具有主动性,也就是能够主动的探索和发现。我至今记得小时候的一幕,邻居家的大哥,在学完光学之后,就自己做了一个‘黑盒子’光学实验,用手电筒给我们演示小孔成像,在屏幕上倒影出一个大大的‘桥’字。还记得一件事是知道了吸铁石这种东西,于是就拿着吸铁石在泥土中吸来吸去,居然能够从土中吸附上好多细小的金属颗粒,然后把那些金属颗粒放置到一块玻璃上面,再用吸铁石在玻璃下吸引,就会看到那些细小的颗粒在磁石移动的作用下,随着‘磁力线’转来转去,无比有趣。可惜那时候我不懂得什么电学、磁学,甚至微米纳米科学。那个时代,真的不知道科学距离人们有多遥远,只有收音机把人带到了远方。

在这个学习阶段,了解自己在做的是什么,用的什么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自己的大脑以及动手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和训练,最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过程,也就是逻辑推理等。

 

科研的第二个层次是求证印证的过程。当你具有一定思考独立性的时候,你会按照书本和文献进行试验,完成一个小的案例。你会利用它的公式、方法和模型来嵌套实现你的预期。或者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理论与实验吻合得很好,或者有很大差别,不明其理。再比如,你已经采用了一种方法来进行实验,你又采用了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实验去验证。由于采用了新的方法,你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两种方法如何互相解释和验证,一下子会把你带入一个十分迷茫困惑的过程。为什么对于这个实验现象,要用这个模型来解析?为什么这个模型解析的很完美,而另外一个模型似乎如何也不能自洽?为什么存在着这种差别?为什么这个模型和理论即简单又明了?这就需要大量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得到解答。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虽然文海茫茫,但已经没有现成的答案了,你没有路了。这个过程会把你带入第三个探索的过程。

实际上,这个过程包含着我们对某个具体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反反复复不断验证和纠正以往的认识和观点,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入。因此,科学研究是个苦行僧的过程。前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诚是也。

 

科研的第三个层次是独立深入的探索过程。随着你的知识面和研究的深入,你会对已有的认知又重新产生了认识,甚至是困惑。你对某个问题感兴趣,而这个问题又困惑着你,那么,你就要不断想办法来解读它、解决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那种现象,内在的物理机制是什么,可以用什么途径来研究它,用几种途径来研究它,这些途径和方法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性等。这是个很困惑的过程。你本来已经认知了某个问题,并且已经得到了答案。但是,有一天,你在回味这个问题时,你又不明白了,于是产生了新的困惑。恰如人云: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样。困惑的过程才是探索和真正认知的开始,也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独立的、自由探索之路更需要观察能力的培养、思考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分析的能力等。有感而发,这使我想到,许多诺奖获得者即使在很高龄的情况下,依然做科学研究,并且是亲自上阵,而不是遥控指挥。我想,那种亲临现场,身临其境的现场体会的感觉,一定是让人振奋和愉悦的,有如冲锋陷阵一样,让人亢奋。更高层次的探索,是一个人心灵的磨砺,需要一股干劲,需要热情和韧性。

 

教育和科研都需要用心来经营和磨砺。如果说,教育直接赋予一个人知识,是先入为主的过程,那么科研的过程就是个直接探索,身体力行、亲自感悟的过程。无论是教育还是科研,若想有所收获,都需要煞费苦心,而不用心,不出力,就能得到结果,那就是空想。

对一个人来说,教育和科研都需要用心来经营和磨砺,都要经历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到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过程。而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和能力进行培养。培养人,继承是一个方面,而心智的开发更是重点。科研的目的主要是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研究,包括理论的和实验的,是人类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工作。自然世界更是充满了未知和艰辛,许多研究之路,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走出陋室,走向荒野,需要勇气。因此,科研不仅仅是创新,还要有勇敢的精神去探索和发现未知的世界,而教育能够赋予一个人这种勇敢的精神和气质。

在当下,科学研究更需要用心用情来孕育。今天的科研,各国科研竞争异乎寻常的激烈,科研实实在在是个用心的活。今天的科研似乎有很多种类型,项目式科研、指标式科研、文章型科研、功利型科研、利益型科研、兴趣科研等,还有个体科研、以及今天的大工程科研等,若初心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在纯科学的时代,姑且让我这样理想地说吧,比如牛顿时代,独立研究之路完全是个体的兴趣和爱好,而不仅仅是为了混碗饭吃式的科研。科研的投入与产出未必成正比,但不投入,不花心思,不花气力,科研只是走过场,是绝对没有产出的。第谷和开普勒二人前后几十年的时间终于搞明白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居里夫人更是从数吨的沥青中熬出了稀有的放射性元素‘镭’。没有信心、耐心,如何收获!真的不容易啊!

所有的竞争比拼的是什么?是人,是人才啊!教育就是培养人,培养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疑,树人更需要用心投入。因为有了人,才有了一切。

 

教育是心灵的共鸣,科研是心灵的感知。教育之乐趣,在于传播知识中获得共鸣的快感,使人认识到世界之广大和奥妙,从而寻找到自身的喜好和乐趣,乃至钻研。启蒙教育尤其重要,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育不应成为主要的教育手段,而追求分数的教育则是走上了歧途。无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公立教育,私立教育,都是让人认知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的心性心智,从而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并且能够不断修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

科研之乐趣在于探索,在于霎那间的顿悟。比如,传说中,阿基米德忽然想到了如何解决王冠中是否掺杂了其它金属的方法,兴奋得一下子忘记了所有,从浴缸中跃然奔出。那是悟道发现的快感,是拨云见日的喜悦。试想,仰望星空的一刻,浩瀚星宇,灿烂银河,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又将去哪里?谁能够告诉我们答案?再试想,看万类霜天的一刻,芸芸众生,在蓝色的星球下沐浴阳光,我和他们紧紧地生活在一起。大自然到处都充满了魔力,我们怎能不去追寻!我们怎能不去感知!

教育和科研都需要自我完善、发展、探索和认识及自我认识。我们的今天,不需要强调即要教学好又要科研好,或者,这也懂,那也懂,结果都不精通。毕竟每个人都各有其所长,何必面面俱到。是干什么的,就干什么。‘术业有专攻’诚不假也。

教育和科研都各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教育和科研都是国家和民族长久之计,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急于求成,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教育从来不是追求完美完善的人,而应该是能够发现个体的潜质,发挥个体的特长。科研也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工作,更需要面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说实在话,如果你真是一个热爱科研的人,而你已经投身于科研,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你的身旁又有一个好导师,那么你可能会受益匪浅,老师的言传身教将使你终身受益。同样,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导师,他也会因材施教,真心传授自己的知识,而你也应该不遗余力的去工作和思考,解决问题。这才是同一屋檐下真正的双赢,是教育和科研完美的结合,但这样一对一的机缘不多呀。碰到好导师,遇到好学生,都得靠运气呀。

教育可以让一个人走上科研之路,而科研未必就让人走上一条教育之路。从科研走上教育之途,有多种原因,就不多说了。一个教授教学做得好,科研未必就做得好。反之亦然,一个研究员科研做得好,教学也未必就好。不过倒是存在这样的关联,好的教师、环境,好的教育会把人引入科研之路。按照三百六十行来说,科研不过只是其中一个行当而已,但这个行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引领一个国家走向探索、富强和文明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生产力。

 

教育是让人‘充满激情的活着,做你热爱的事。’教育能够让人最快的得到前人的知识,得到世界的印象,让人好奇勇敢地走出家门,这样,就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追逐自己的梦想。教育应该是引导人们‘充满激情的活着,做你热爱的事。’有一句话,更感人:“纵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多么充满豪情和壮志,多么让人热血澎湃。青春,多么让人向往的季节!它充满了灵性和朝气,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教育是启蒙的过程,科研是探索的过程。教育是心灵的共鸣,科研是心灵的感知。然而,我还要说,教育的对象是人,科研的对象是自然。教育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科研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事业,都需要观察与沉思,都需要一颗活泼的心、真诚的心、炙热的心去做。

山间冰冻的小溪,在春暖花开时,它融化了,融入奔腾的小溪,汇入大海,阳光照耀下,它又蒸腾,化成美丽的云朵,遨游天际。有一天,它又飞临回到了它出生的地方,在青山绿野之间,在高树绿叶之间,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珠滴稍息,它反射着太阳的光芒。
         传道本是开心智,求学只为探本源。

纵使前行长路半,归来仍是梦少年。

秋风渐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131857.html

上一篇: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下一篇:傲慢与偏见下的贫穷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25 杨正瓴 刘铁 周忠浩 朱晓刚 肖建华 熊建华 柳林涛 强涛 周浙昆 黄仁勇 黄永义 钟卫 李东风 周健 赫荣乔 钟炳 崔锦华 李学宽 施树明 马鸣 邢志忠 刘艳芳 李颖业 杨学祥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