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isher123

博文

贝类壳色与新品种

已有 3274 次阅读 2018-4-16 16:53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壳色, 新品种

 è′ç±»å£3è‰2与新品种

摘要 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贝类新品种的培育,贝类壳色作为一个经济性状,提高了养殖贝类的商品价值,同时贝类壳色作为一个易于识别的标志,将为贝类新品种幼苗防伪提供思路。因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与壳色有关的主要贝类新品种并简述了其培育方式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贝类壳色在新品种幼苗防伪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贝类壳色 新品种 防伪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新品种的培育。贝类壳色性状因其美观和易于识别的特点,逐渐成为贝类育种关注的热点(Williams, 2016)。


近年主要贝类壳色有关的新品种简介


贝类养殖产量在我国及全世界水产品养殖总量都占有最大比重(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016),但是贝类养殖的经济产值却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养殖贝类的商品价值成为了贝类养殖产业的一个问题。

贝类在自然群体中存在壳色多态性,一直受到收藏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在经济贝类中,壳色作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一个因素,影响了海产品的受消费者喜爱程度和其市场价格(Alfnes, Guttormsen, Steine, Kolstad, 2006)。因此,壳色作为一个经济性状受到了育种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海产贝类中结合壳色和快速生长已选育出多个壳色新品种(表1)。

育种工作者通过挑选野生群体中的特殊壳色群体或者突变群体作为基础群体,进行家系或者群体继代选育,进而纯化壳色和提高生长抗逆性状,形成稳定遗传的品系。经过国家农业部审定后获得新品种证书成为水产新品种。


表1 2005-2016年主要经济贝类特殊壳色新品种总结

分子技术加快了贝类壳色新品种的培育


传统的选育过程耗时费力,通过分子水平对壳色位点加以识别可以大大的推进育种进程。在没有获得物种的基因组之前,主要手段是通过传统的方法SSR、AFLP、SNP等构建遗传连锁图谱,从而定位壳色相关的QTL位点。例如:长牡蛎海大2号的金色贝壳性状是显性等位基因,白色是阴性等位基因,导致无法肉眼区分金壳色性状的纯合子和杂合子,葛建龙(2015)通过混池分离分析法鉴定了与壳金性状关联的AFLP标记,可以通过该标记将壳金性状的纯和子和杂合子区分开,加快了壳金品系的纯化进程。利用相似的方法,通过构建杂色鲍中橙色和黑色群体DNA混池筛选微卫星标记,经过在群体和家系中验证后找到一个特异性微卫星标记(Xin, Z et al, 2017)。然而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利用仅仅加快了传统的选育进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过程。

在获得物种的基因组以后,对于壳色的研究可以从为位点具体到基因和信号通路。对于壳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可以让关于壳色的转基因育种成为可能。华贵栉孔扇贝新品种“南澳金贝”扇贝柱富含胡萝卜素而呈现金黄色,通过克隆胡萝卜素基因家族的基因,发现SRB-like-3基因仅在橙壳色群体中存在,是关联基因。并且通过RNA干扰发现干扰SRB-like-3后,橙壳色个体的血液当中的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很明显。但是闭壳肌中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显著。说明SRB-like-3是关于血液中胡萝卜素含量的候选基因(Liu, Z et al, 2015)。李雪(2016)通过构建虾夷扇贝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虾夷扇贝“海大金贝”积累胡萝卜素进行了全基因关联和连锁分析,对并“海大金贝”和普通虾夷扇贝闭壳肌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结合基因功能实验,确定了“海大金贝”积累类胡萝卜素的关键基因为PyBCO like 1。


贝类壳色性状在新品种开发中“防伪”应用展望


贝类壳色不仅是一个经济性状,同时也是一个易视的标记。相对于壳色性品种,其他的生长快速类、高抗病类、高营养成分类等新品种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幼苗期间不容易辨别真伪。这就导致了一些假苗、次苗充当良苗流通到养殖市场,从而影响了新品种的养殖效果,扰乱了良种市场。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壳色性状与生长、抗病和营养成分等肉眼不易识别的性状关联起来,如同给每一个新品种打上一个醒目的“标签”,这样在幼苗期就可以通过壳色将新品种与普通苗种区别开。做好新品种幼苗期的防伪工作,将推动新品种培育的市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016.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Ge, J.L., Li, Q., Yu, H., Kong, L.F., 2015.
Identification of Single-Locus PCR-Based Markers Linked to Shell Background
Color in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Marine Biotechnology. 17,
655-662.

Liu, H., Zheng, H., Zhang, H., Deng, L., Liu, W.,
Wang, S., Meng, F., Wang, Y., Guo, Z., Li, S., Zhang, G., 2015. A de novo
transcriptome of the noble scallop, Chlamys nobilis , focusing on mining
transcripts for carotenoid-based coloration. BMC Genomics. 16, 44-44.

Williams, S.T., 2016. Molluscan shell colour.
Biological Reviews, n/a-n/a.

Xin, Z., Feilong, F., Weiwei,
Y., Xuan, L. and Caihuan, K. (2017), Identification of a microsatellite marker
that is completely linked to shell colour in small abalone, 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culture Research,
48: 3894–3900. doi: 10.1111/are.132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7538-1109312.html

上一篇:总结分析遗传多样性常用软件使用时易出现的问题
收藏 IP: 219.146.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