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瑞华,1954年生,男性,自幼好涂鸦,1971年当知青从重庆来到西双版纳,1975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至今,天时地利人和,工作小有成就。故而苦心经营绘画,在中国当代美术史占有一席之地,饭后茶余,撰文与同道艺友交流。
1971年在西双版纳当知青 2006年为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上课
—思想篇
西双版纳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着五千多种高等植物,在特定的佛教环境中,每种植物都与傣族产生了相互依赖的关系,每种植物都具有了与人共舞的经验积累。而当艺术,使人多愁善感、使人欲罢不能的艺术和这块神秘、丰富的红土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里的一草一木就更加使人迷恋,植物与艺术在这里结下了难分难解之缘,而艺术家,一个从知青到艺术家的男性公民,为艺术,也为这些使人高兴使人忧的植物,他在这里感情用事并一直到老。
一只蜜蜂,每天飞来飞去,在它的感情世界中奔波,我们赞美它的勤奋,显然是不行的,更确切地说我们喜欢它对自然的忠诚,并按照自己的生活原则把来自田野的花粉酿造成甜蜜。
何瑞华先生就是这样一只蜜蜂,每天在他的色彩与线条交缠的世界中不能自己,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一直到现在,他都一直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用浓淡刚柔的线条编制爱情,爱这块土地,爱这方植物,爱从自然升华到艺术的形式。
他已不在年轻,但心如幼儿一样天真,用一颗童心看花开花落,用无邪的眼睛观察多端变化的植物世界……写生,创作,读书,喝茶,贫苦县地区人们过着单调的生活,他的脑袋却是一个露天富矿,为这个世界增加财富不停地进行艺术开采。
我们正处在一个浮燥时期的社会,由文化大革命进入经济大革命,人人都希望一夜暴富,跟挣钱有关的事才干,人们头脑发热、行为变态。关起门来读书、画画叫谁想起来都觉得不协调而且可笑。
总有一天大家又会觉得这个时期的社会才可笑!世界上的画家分为两种,好的画家和不好的画家。不好的画家大慨是懒惰的、混日子的;好的画家只有一种,谁见了他或她的作品都翘大拇指的人。好的画家把根扎在传统肥沃土地上,呼吸现代的空气,年轻的心在蓝天中高高地飞翔。
何瑞华先生是属于好的画家这一类,二十岁以前,是一个啥也不懂的读书娃,二十岁到三十岁,和哪个年代的多数人一样,稀里糊涂地在农场接受再教育,到了三十而立的时候,何先生抓着一个机会先是到昆明植物研究所拜曾晓濂先生和肖溶先生为师,学习做人和做画,继而又到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中国画,在吴敏荣先生严格的要求和指引下,艺术对何先生打开了机会之门,开始接受规范的艺术教育并初步理解绘画的精神,掌握分寸。艺术开始在刀耕火种的土地上,种子萌发了,长出了根,长出了子叶,沐浴热土地的长雨细风,从三十岁到五十岁,二十年磨一剑,终于,老茎生花,老茎结果,何瑞华先生理解了艺术的真谛并取得了社会的认可。成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唯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在国家级的展览会上、出版物上频频露面、获奖;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国内外的收藏家对何瑞华先生的艺术作品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何瑞华先生成功了吗?没有,艺术没有止境,他没有退路,只能不停地往前走,等待他的是漫山遍野的野花,也有让人心烦的蚊子、马蝗、蚂蚁与毒蛇,正因为成功都需要付出代价,总想和不愿意撤退的朋友们一起攀登在最高的山顶上看花开花落,况且,艺术活动的最高境界是享受过程而不在乎最后的结果。
—绘画篇
艺术来自于生活,这个被大师重复了九百九十次的名言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看现代多少所谓的艺术家,足不出门,在网上下载复制,在展览会上用像机偷拍,在画册上克隆,总之,艺术不是从生活中去发掘,而是搞假,搞来搞去,你像我我也像你,张三李四王五,个个长得一个样。千篇一律的艺术是死亡的艺术。也有很多的艺术家,他们与众不同,就象枝繁叶茂的大青树,始终如一地把根扎在生活的大地上,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吸收营养,才能成为艺术百花园中最重要的成员,何瑞华先生就是在生活中挖掘题材,反复揣摩,思考,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才创作出一批令专业艺术家汗颜的艺术作品。
艺术的两种观念:
一、追求自然,用本土语言表达你直接的感觉,你无法模仿别人,别人也很难模仿你,成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这是一条寂寞的,崎岖的小路,前途渺茫而且容易迷路,大多数人不愿走这条路。二、闭门造车,用别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容易成功,具有时间上的短期性,容易模仿别人,也容易被别人模仿。这条路直截了当,阳光明媚,很容易到达目的地,多数人在这条路上春风得意,可惜的是,好梦不长,往往是昙花一现,亦是过往云烟。
何瑞华先生走的是寂寞之道,二十年如一日,在花开花落的季节里,独守清风,独守热带雨林,以大自然为范本,师其造化,从植物的生态特性,一枝一叶,到多层多种的森林结构,无不关情,细细研读,继而改中国传统花鸟绘画的折枝构图,创造了具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特色的满构图,从题材的改变到绘画形式的创新,使何瑞华先生的绘画作品风格在三十岁以前长得象老师,在三十岁以后长得象自己,即使不签名,画商、收藏家及其艺术圈的同道们无不熟悉他的风格。
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本理论决定了中国画创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观察方法,决定了“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念和创作方法。这种观念和方法要求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方式去分析、体察、思考自然中的生活情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命的生存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从未感悟生命的本质,从而把自然的构成转变为艺术的构成。用这种方式创作的作品风格自然与别人大不相同,就像一个城市女孩与一个农村女孩,二人身份从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举目可辨。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植被最茂盛的地区,植物的种类极端丰富以致于人们不能够在一个地方找到两株相同的树木。森林内比比皆是有着奇异板状根、枝柱根、绞杀现象的高大树木,林内藤萝交织缠杂使人难于通行;植物花开花落没有季节,果实成串生长在大树的茎杆上;有许多杆状树根从空中骤然垂下,仿佛从天而降;有些植物不是由地上长出而是附生在空中各个高度的其它树丫和枝杆上,构成令人眩目的空中花园站在错综复杂的表现对象面前,就看你是否独具慧眼,是否具有表现的能力,是否认识让你感动的一花一木,而后通过写生发现美和创造美。何瑞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所表现的不是生命的个体现象,而是生命的普遍规律,他既没有违犯植物的生态习性,而比自然中的植物更符合常情。更重要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作品具有广泛的生命力。
—交流篇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世界一流的植物园,它包含了13,500亩土地和10,000多种高等植物,一江春水环绕葫芦岛悠然地汇入湄公河,这里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中心,是植物的大本营。同时,这里也是吸引当代艺术家的圣地。中央美术学院、广东美术学院,云南画院等地方的师生和画家多次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写生和创作活动,丁绍光、王晋元、郭怡宗等艺术大师都是从这里找到灵感和创作素材而走向成功的。大批的同道来到这里,使何瑞华先生的工笔画创作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何先生艺术历程的初级阶段,他虚心地向后各美术学院、画院的老师学习,请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检查和指点,从中收益;中期阶段,他结合自己的实际与优势,初步确定自己的艺术道理,形成独家面貌;后期阶段,何瑞华先生用自己的成功回报社会,他多次到艺术学院去讲课,为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写生的本科生、研究生讲课,和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共同举办艺术交流展览,把自己对热带植物写生的思想和方法毫无保留地和大家交流。2006年2月,何瑞华先生应邀访问香港,在这个物质与文化充满文明的闹市中,何瑞华成功举办“花千树水墨工房”向不同层次的香港市民传播中国绘画艺术,之后举办《瑞花千树—何瑞华师生绘画作品展览》。在这些不同形式的交流过程中,从当学生到当先生,再从当先生到当学生,何瑞华先生体会到了做艺术家的快乐。
何瑞华先生是一个造园家,他更多的精力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与施工,在西双版纳这块热土上,留下更多的是人文风景,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对热带雨林的感悟,对这个曾经让他伤痕累累的社会,对纳税人的回报,使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无私奉献在他的第二故乡……
一个知青,一个从苦难中挣扎出来的艺术家,如此用心良苦,如此真情真美,使人想起卖火柴的女孩,站在寒风中,用自己微弱的光和热照亮这个世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