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经典甚多,然而从中读出来的很少,有许多学者埋头深陷于故纸堆内,穷其一生,未明所以。经典多了,援经据典的文章也就多了,以文害义、因文生义和断章取义的事情比比皆是,于是经典遂成为一种文化壁垒,自由的思想一旦发生,就会被这种壁垒反弹回去,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里我只能说自由思想喻为一种魔)。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核心是“天人合一”。《周易》开宗明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这是一种人“与天地合其德”(《乾卦.文言》)的思想,指出君子(人)的行为应该和天的运作合辙并序。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可谓天人合一观点的开端。荀子虽然强调“明与天人之分”(《天论》),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他不否认天与人的联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里虽然可以理解为“人定胜天”,但也指出天是有“天命”(天是有意志的)的。到了西汉,董仲舒则宣扬“天人感应”,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阳儒阴杂,走的是阴阳家的一途,实在和正统的儒家精神背道而驰,不免有放辟邪侈之流弊,要知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正的儒者是最讲求诚敬的。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一种经典体系就自身来说便是完全圆融无碍的、无自相矛盾的,孔子的学说重在阐发人伦至理、疏导人性和调和社会关系,从人所共俱的共同心理特征出发而推己及人乃至把人类社会推向大同,但是,孔门避而不谈形而上的本体问题,势必不满足一部分中国智识分子的心理需要。于是,延至宋明时期,就有自认为接续孔门正宗的宋明理学的发生,宋明理学固是渊博,它实在也受到了老庄玄学思想和佛家思想巨大影响,是因不满佛家以有为为赘痈、生死为幻灭和道家的纯粹自然主义的遁世倾向而作出的积极反动,其主旨仍然是“天人合一”,与道家不同的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中人的主动性得到大大提升。但是,理学的消极因素仍在于它的建立就禁锢了其它思想的阐发。中国的学问往往都是这样的,圣人之道摆在那里,你只要勤于修习能达到或逼近圣人的境界就可以了,不要自己别出心裁、制造异端。而中国化的佛教的束缚力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乃至于现在虔诚的佛教徒只敢奉行修持佛教戒律深入经典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便是谤法毁法,现代文明再先进也无视无闻,佛法之所以有如此摄人心魄的力量,在于其信徒认为它是最根本的,而一切有为法都如梦幻泡影,故举凡一切现象皆不能出离佛法。况在末法时代,只能以戒为师,虔诚的佛教徒们更不敢擅自更张了。
然而,文明就是文明,文明的进步就在于能够自由地去创造,佛法固然有其先进性的一面,但是任何阻滞人创造性的陈规陋俗、深文缛典都是应该摒弃的,文明的进步就是为了发扬人性而不是扼制灵魂。佛教教人断灭一切烦恼,超越生死轮回,直达真如本体,这种达到彻底解脱的理念是怀有慈悲心的。然而,人就是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着七情六欲,生活在此岸就不能对彼岸世界怀有过多的奢想,否则,生亦何欢、死亦何哀。我们回到孔夫子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只要对这一辈子负好责任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必把一张空头支票羁押在来生里呢?
佛家言有为皆妄,那么创造就是一种妄,而创造实在是从没有到有,这也能说一种妄么?创造就是一种自由,是无因而生的,而佛家说“妄起无因”这一句恰好说明了创造就是无因的。
那么怎样才能对这一辈子负好责任呢?能活在当下就是很好——这就是禅啊。可以说禅是从根本上断疑除惑,它的精义在于直指人心。我觉得人在社会上总会碰到一些问题,喜欢钻牛角的人就会纠结,纠结的人私心杂念就多,所以禅就主张要放下,要戒断一切分别妄想,不要向外逐求太多,那么就能识自本心,由戒生定再生慧。禅宗从这个角度来说实际上乃是注重人实际经验和体验的宗门,它不同于哲学——一味的玄想——苦思冥想,所以它是务实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它是很受用的。佛教教人了脱生死,因为生死事大,若真正能舍身取义、舍身求法,那就离解脱不远了。因为佛教的哲学要叫人意识到无生亦无死,真正的真如本体,般若实相,即是无生亦无灭的,但人要真正的领悟这一点,非得要放下一切,才能知晓这一层意思。就我而言,我是从切身利益出发,不想把学问对象化,客观化。人间正道是沧桑,说的也就是什么都经历过,那么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啦,心如虚空才能包容万物。这又回到禅理,只有心如虚空方是能所俱泯,应机接物,心无所滞,也就是你恢复了原生态的自由。世俗中人的牵挂太多哦,谁都不能例外,涉身利益时有所取舍是应当的,但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去经营,这就犯了大忌。而我们只是抽取一点小道,作为小小的觉悟,有何不可呢?印光大师教导:宁可千生不悟,勿教一时着魔。小觉小悟有时候还不如不觉不悟。我们只是说,“要放下!”,那总是很好的。偏重理思或过于着相都是参禅大忌。要懂得随缘任运,领悟到当体即空,即心是佛。才能明白无处不是妙境,无处不是菩提。
要相信佛理,但不要迷信。从外面找原因都是不对的,念念驰求,只会造业生惑,所谓的客观因素都不客观,一切都在心内而不在心外。即便业障重重,也是不实因果所致。若能放下执迷,便能狂心顿歇,变成一个觉悟更高的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