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3月出版,2009年1月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作为该社策划的《中国学术史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出版至今刚好两个年头。记得刚上市不久,我即从书店里看到并买回了这本书。去年夏秋之交拜访该书作者曾雄生先
曾雄生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农学史的研究工作,这本书是他在深入研究中国农业史、稻作史和科学文化史的基础上,秉承“以农业看中国历史”理念、集多年心血完成的一部力作。全书共约60万字,拿在手里,是厚厚的一本。轻轻翻阅,一如翻开中国农学发展厚重的历史。
史学界有一种共识:要写好一部史书,“学”与“识”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学”是对史料的聚积,“识”即是指见识,史书不只是把史料摊开给读者就算完事,必须要表明作者的观点与看法。而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阅读《中国农学史》,随时都能充分体味到作者在“学”与“识”两个方面的出色表现。作者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论据翔实,旁征博引,随手拈来,显示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学术积累。另一方面,非常难得的是,作为一本专业性学术性著作,本书一改学术书籍晦涩难懂的通病,全书行文流畅,文字朴实、凝练,可读性很强,即使是对农学史领域并不熟悉的读者阅读本书,也会兴致盎然。
在内容编排方面,作者力求突出学术史的特点,改变了以古农书或者农业生产要素为纲进行分章的农学史编写传统,遵循中国农学史内在发展规律,在把古农书作为叙述重点的基础上,按照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叙述。
全书除绪论和结论部分外分为4编,共19章。绪论部分阐述了中国农学发展的历程和基本内容,并深入分析了中国农学概念的演变、农家和农书,回顾了中国农学史研究的现状及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一编论述了先秦时期的农学,对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原始时代的农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农学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在第二编着重分析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其中,为凸显《齐民要术》在中国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不惜笔墨,将其独立列为一章。第三编是对隋唐宋元时期农学的研究。在这一编里,作者首先分析了农学与社会的关系,同时,用一章的篇幅来介绍《陈敷农书》这一私人农学传统的农书。第四编中,作者研究了明清农学发展的背景、官方与地方农学传统的发展,同时分析了农学专业化趋势的发展和农学理论的深化。
在作者看来,中国古代农家心中的“农”,不但是农业,而且还包括农村和农民,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三农”。作者认为,中国古人从来没有将农业看作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农学史不应该仅仅是农业生产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的历史,而是应该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内的所谓“三农”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的历史。
基于这种认识,作者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现代人对于农学的定义,简单地用现代农学的概念去套古代农家。而是将历史上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纳入关注的视野,力求深入探讨各部分内容发生和发展的背景,分析其起源和变化的原因。因此,《中国农学史》既不是对古农书的简单评介,也不是单纯的农业技术史研究,同样也不能称其为一本农业经济史或者说农学思想史著作。可以说,这本书是以上诸模式的集大成者,作者具有一种大历史观,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以古农书为经,从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技术等多个维度对中国农学史进行了综合研究。
应该说,这本书已不是一种工匠式的科研成果,而是字里行间充满了学者情怀的人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者农与史相结合、以农业看中国历史的理想。通过阅读这本著作,可帮助我们重温中国传统农学之路,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当下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