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科学网对SCI的讨论热火朝天,大牛、海外教授悉数出场指点江山。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也来凑凑热闹。
饶毅、嵇少丞等人的观点,放在科研体制比较发达、评审人比较注重信誉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毫无疑问是没问题的。但问题是,中国是否具备了这样的学术评价环境。
仅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某人申请基金时,有“专家”的评语是“虽然发表的论文质量较高,但数量偏少”,因此不予资助。而对另外一个申请人,专家们的评论是“论文发得太多了,应集中精力发一些质量高的”。
我是非常反感为了SCI而做科研的行为的。如果一个人沦落为造文机器,除了浪费纳税人的钱,还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但这并不意味着SCI就该被放弃。错在评审体系,不在SCI。不片面追求SCI,不等于将其打入冷宫。
再看看目前的考核体系,不发SCI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只有死路一条:没经费、没奖金、没职称——并且形成恶性循环。一个网友说的好:“SCI不是万能的,但没有SCI是万万不能的”。
再说追求著名刊物。著名刊物意味着读者多、影响力大。大多数科学家都希望自己的成果传播的越广越好,除非是假的(就像饶毅列举的那样)。那么,追求著名刊物有什么不好?就像你(或者你的孩子)如果可以在清华和西藏大学之间做选择,你倾向于在哪儿工作(或你支持你的孩子上哪一所)?
作为年轻人,我的观点是就该追求SCI,追求著名刊物,把自己的成果传播地越远越好;但是,千万别“制造”SCI,浪费自己的青春,钱是纳税人的,青春是自己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