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医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fang 广西人。

博文

“长江学者”严小龙教授英年早逝(2008-08-10 01:03:04)

已有 8815 次阅读 2009-6-24 20:4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开辟新领域壮志未酬江河泣哀逝英才
耕耘新园地宏愿未竟苍穹咽痛失贤师
   

 

    中午正准备午休,分别收到严小龙教授夫人罗健老师、严小龙同事和学生廖红老师发来的短信,那是一条让我有预感却又不敢相信的噩耗:严小龙教授于8月9日中午1点,在省肿瘤医院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48岁!顿时,只觉得痛心、痛楚、痛苦,惋惜、可惜、疼惜……泪水模糊了双眼,说话已泣不成声。在朦胧的泪光中,仿佛看到小龙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那是一双坚毅、进取的眼睛,那是一张仁爱、宽厚的笑脸。6天前,我和李华兴院长、曾鑫年副院长,曾在他的病榻旁吩咐他好好养病,说学校、学院、学科需要他。看着他被病魔折磨得形容枯槁的摸样,让人心痛无比,我努力克制着心中的悲伤,眼泪却不争气地涮涮直流,8个月前,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成了这般摸样?处于极度虚弱的他,还在惦念研究室的工作。看来他是壮志未酬、心愿未邃啊!他是用了怎样的毅力和信念挣扎着与死亡搏斗,他是多么地不甘心就这么离去!那次的病房探视,竟成了我们的最后诀别!

 

    8个月前,严小龙教授在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一位搞医学的教授看出他气色不佳,建议他去做一次体检,结果查验出患了直肠癌。当时诊断的结果是早期,很多同样病例的人经过手术都活得很健康。手术前一天,我们去看他,他对病情的治疗显得非常乐观。谁料想,手术后,他的病情时好时坏,我估计怕是大剂量的化疗摧毁了他的免疫力,他一直想努力离开病房回到研究室。上个学期末,他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回到了研究室,说如果我不忙的话请到8楼他的研究室,他想跟我聊聊天。我当即放下手中的事情,到了他的办公室。那天,天空晴朗,他的办公室明亮洁净,他穿一身休闲装,带了一顶浅色帽,脸上泛着红晕,他笑着解释说,因为化疗头发掉了很多,所以带了帽子。那次我们谈了大约一小时,没有主题,但我们谈到了生命的意义,谈到了人要懂得珍爱生命,善待自己,谈到一切荣耀和光环的虚无性。当然,我知道,他是个把声誉和生命视为同等重要的人,他一生追求完美,他注重自身的道德形象,他内心或许有很多难言的苦楚,但他一直将之深深地隐埋在他的内心深处,永远不为人所知。我怕谈话时间太长消耗他的体力,于是一个小时后我离开了他的办公室。那次谈话,他的形象,他的声音,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中。

    

    认识严小龙,还是我在学校宣传部工作时,为他写专访,曾与他有过多次接触,后来我主编《天道酬勤》一书,书中收录了严小龙的传记,他的传记就是由我负责撰写的。那是一篇长达15000多字的人物通讯,那篇通讯,倾注了我对他的尊重和敬佩,这里摘录部分文字,以表达对小龙的深切思念。

   

    严小龙是1985年底从美国加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按时回国服务的。有一本在中国青年人中很畅销的书叫《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以“我是如何走进‘亲美情结’的”为题,作为全书的开篇,作者宋强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青年大学生对美国的无限向往和崇拜,“从民主政治观到大学学制,从商品经济到恋爱观,呼啦啦一下子,只有美国、美国,还是美国,能给有着自由特征的学生们,以惊喜的观照。”严小龙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是七七级大学生中首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是这批留学生中第一个按时回国的留学人员。1985年底,严小龙从美国回到派遣他出国留学的华南农业大学,他的归来,几乎成为全校一条“爆炸性”新闻,因为那时的年青学子,多少人梦寐以求出国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去留学深造,然后拿到拿到文凭,拿到绿卡,因此,在人们看来,出国留学一去不返,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行为,而按期归国者反倒使人感到费解,甚至不可思议。所以,当严小龙“很不珍惜”地离开人民趋之若骛的富庶的美利坚合众国,而重新踏上中国这块相对贫穷落后的土地上时,难怪全校的人,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把这件事当作一个热点话题久久地谈论。尽管人们议论这件事时心态各异,有人不理解,有人疑惑,有人惋惜……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人们钦佩这位年青人的选择,赞赏他诚实守信的君子风度,感激他对祖国、对母校的眷恋。也就在那时,我第一次听说了“严小龙”,并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

         

    1985年,在美国留学的严小龙准备在拿到硕士学位后申请留在美国继续深造,这时他收到了连兆煌、卢仁俊两位老教师以教研室名义写给他的信。两位老教师告诉他,土壤农业化学系刚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一个植物营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招来了,可学位课程却开不出来,他们以征询意见的口气,问他是否能回国把学位课程开出来。继续留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是每一个远渡重洋求学的学子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和难得的机遇,可是严小龙深知,最真切关爱他的老师如果不是出于对学科发展的忧虑,是不会出这样的难题让他去选择的。严小龙几乎是没有作过多的犹豫,就把他准备回国的原因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导师、美国加州大学的爱泼斯坦教授。这位有“现代植物营养学鼻祖”之称的国际权威,对这位聪颖、勤奋、好学、踏实的中国留学生甚是喜爱,打算不遗余力地把这位中国留学生培养至博士毕业。当他知道严小龙放弃继续攻读学位准备回国服务的原因时,教授很支持他,也很感动。其实,美国许多正直的科学家真正欣赏的是那种热爱自己的祖国,学成后不嫌母亲贫穷并愿意回国的留学生。我当时听了也感到两眼潮润,那时严小龙才25岁啊!尚未进入恋爱季节呢。不是国内有什么亲情让他牵肠挂肚的。况且在当时,国家对出国留学生的管理还在摸索阶段,没有对公派留学生实行签约、担保等办法,后来实行这些办法,也是鉴于公派留学生回国率不高不得已而为之。一个25岁的年青人能在这么高的程度上认同集体价值观,为了国内学科的发展可以中断自己的学业,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啊!

      

    严小龙教授常说,当今科技发展已不可能让某一个人独打江山,大多数科研课题都需要有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共同合作,因此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对研究取得成功尤为重要。严小龙是植物营养学学科带头人,作为研究室、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以其正直、公道、谦逊、宽容、诚恳的人格力量,团结好老中青三代人,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共同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严小龙教授表现出极为良好的合作精神。他主持的数项研究课题是跨教研室、跨学科、跨院系甚至是跨校、跨国的合作研究,无论是在经费的使用上,还是在论文成果的署名上,他都处理得很公正。讲大局、讲团队精神,是严小龙一贯的做人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小团体与大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他总是以集体利益、大局利益为重。在申请一项973项目时,为了争取项目申请成功,他在与其他单位的合作中,不争头,甘当配角。他这种高尚的道德风范,既赢得了老一辈教师的普遍赞赏,也得到青年教师的高度认同。在严小龙教授的提议和积极筹建下,由他担纲的“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已聚集了一批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植物营养学、分子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工程、植物生理、环境保护等学科的学者,一起开展跨学科的横向研究。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严小龙这种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可以说与他身上那种特有的天赋秉性和品德修养密不可分。虽然他留过洋,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年纪轻轻成就卓著,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可你在他身上丝毫找不到一点那种张狂、自大、傲慢、浮躁的影子,相反,他总是那么谦逊、随和,在无关大碍的小事上从不与人计较,更不会议论同事,贬损别人,很有一点那种不彰人丑,不扬己美,誉不足喜,毁不足悲的儒雅风度。他的胸怀,他的相容性,他的淡泊名利,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写严小龙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一位曾较深地受到西方文化熏陶并亲身感受了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落差的中国青年人,一位在物欲横流、讲求实惠的社会转型期形成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代青年人,一位生于斯、长于斯,受商品经济大潮汹涌冲击最强烈的广东青年人,怎地能用一种超然的态度来对待物质享受?怎地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名利追求?这或许可以从严小龙自幼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其国内外导师对他的影响中找到一点答案。

    

     严小龙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从颇有才华的父亲那里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懂得了腹有诗书自然会赢得尊重的道理;从乐善好施的母亲那里懂得了施人勿念,受施勿忘是做人的美德。严小龙兄妹曾跟随他们因“出身不好”被下放到农村的母亲,在乡下渡过了一段少年时期。那时,一家五口仅靠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过活,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尽管如此,严小龙的母亲还经常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米、一点盐之类去接济比他们还要困难的农民,还不时用家里一台旧缝纫机无偿地帮助农民们缝缝补补。农民们也用他们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他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从母亲这种助人为乐的美德中,严小龙懂得了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人世间还有比钱财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精神上的富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和彼此信任。当我问到美国的价值观对他有什么影响时,严小龙说,不要以为美国人都是一个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是利己排他的个人主义者,我看到的一些美国学者也有一些是很无私、很有奉献精神。我的导师爱泼斯坦教授,从五十年代住进一套房子以后再也没有挪过窝,他把省下来的钱捐献给社区修建图书室和其他公益事业;许多相当于中国一级教授的美国教授也是骑自行车上班,而且工作相当投入,也不为什么利,不图什么报酬。我的导师卢永根院士、连兆煌教授生活过得很简朴,都是很不看重物质享受的;我身边的许多老教师,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或许没攒下什么钱财,但我认为他们并不贫穷,他们其实非常富有。

   

     听完严小龙这番话,我确实体会到一个人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假若一个人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那么严小龙,就不会选择回国教书做学问这条路了。严小龙曾说他自己“很传统,很老套”,其实我不以为然。在严小龙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一种“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种“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在一代中国年青知识分子身上的延续。我也看到一种美国式的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精神在新一代留学回国者身上的体现。共和国的宏伟大业,需要有许许多多有为的年轻人去用点点滴滴的实绩去支撑、去夯实!严小龙也好,张福锁也罢,完全可以成为中国这样一代人,完全可以象他们的导师那一辈人一样,通过他们的血和汗使中国走向强盛,民族实现振兴!

                  ——摘自《开辟新领域  耕耘新园地》(卢新勤主编《天道酬勤》)

 

    附:严小龙教授生平

    严小龙,男,1960年8月生,广东阳春人,1982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底回国执教,1993年获华南农业大学与美国宾州大学联合培养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主任、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植物营养学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植物营养遗传与养分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暨根际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植物营养与施肥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植物营养学会(IPNC)常务理事、国际专业核心期刊“Plant and Soil”编委、第七届酸性土壤-植物相互作用(PSILPH)国际研讨会组委会主席。1995年被列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骨干培养对象,1995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基金”,1996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对象,1997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001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建设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严小龙教授作为一名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于创新,把与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合作研究的“植物营养遗传改良”研究成果带回国内,开拓出植物营养学和作物遗传学两大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并在新的学科领域里勤奋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主持了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美国McKnight基金会国际合作作物研究项目和美国农业部国际合作项目等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开展了以提高养分高效吸收利用为目标的植物根系形态、构型、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科学通报》、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Plant and Soil 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专利6项。其中40多篇论文被SCI或ISTP收录,共被SCI引用300多次。出版《植物营养遗传学》、《高级植物营养学》和《根系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等学术著作3部,开展作物适应酸性缺磷红壤的遗传育种工作,育成耐酸铝、耐低磷国审大豆品种7个。严小龙教授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执教二十多年,一丝不苟,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主讲了《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进展》、《植物营养遗传学》、《高级植物营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等多门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指导的研究生有不少已成长为重要的学术骨干,他师德高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广大师生员工尊敬和爱戴的楷模。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严小龙教授心胸博大,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他以正直、公道、谦逊、宽容、诚恳的人格力量,聚集了一批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工作中他常以集体利益、大局利益为重,团结好老中青三代人,充分调动整个学术团队的积极性,他甘为人梯,积极扶掖年青教师,使他领导的学术团队后继有人,充满希望。

          (为悼念严小龙教授不幸病逝,本博客停博10天不更新文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3457-240069.html

上一篇:(转载) 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
下一篇:大豆“袁隆平”严小龙,倒在科研破关时
收藏 IP: .*| 热度|

5 李侠 刘锋 王德华 罗帆 寸玉鹏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