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节期间去朝鲜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那边对短期访问的外国人还没有网络可用,所以昨天回来,邮箱已经积攒了100多邮件,其中两封是科学院的同事转发的新语丝关于王光谦院士提出的“天河工程”的评论文章及同事关于“天河工程”的评论。
听说王院士呼吁空中调水、天河工程已经有几年了。有时候私下讨论,我说空中调水很难。我的一个论点是任何物质流动都需要能量来推动。如果要改变原来的水汽流动方向而让其流到我们想让它下雨的地方,要实现这样的改变的能量从哪里来?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是不可能改变大气环流的格局的。提供能量的方式或许有两个主要方式:或者直接施加能量于含有水汽的气流,使湿润水汽流到干旱地区;或者改变流场下边界,例如削平阻挡气流的山脉、高原,在原水汽主通道与需要增雨的地方形成大气势能差,从而改变气流的流向。在不改变气流的条件下,就只能较小规模地增雨了,但也要提供能量让空气中的水汽更多地形成雨降到地表,比如撒碘化银作为凝结剂就是提供化学能!
碰巧,在9日至11日王院士召集“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组会议时,我也在西宁,并且在11日下午跟王院士一起参加另外一个会议,只是当天晚上要赶回北京,没有时间好好向王院士讨教。
不过,前几天跟王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聊起这件事,他告诉我王院士的想法已经改变了,不再提原来的“空中调水”,而是以人工增雨为核心的“天河工程”,研究如何提高人工增雨的效能。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大可研究的。包括发射更高精度的水汽监测卫星,为了解水汽动态及其变化规律提高更准确的信息。
不过从新闻报导来看,王院士目前仍然有把长江流域的水汽降到黄河流域、即“空中调水”的意思,只是不提“空中调水”这个比较敏感的词、以免刺激主张南水北调西线的人。
其实王院士并不是提出空中调水的宏伟工程的第一人。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气流高速公路”的提法。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乔培新、罗元峥和原青海省省长黄静波等人,早在1984年全国人代会上就联名提出《黄河源增水调水调研方案》的议案,其主导思想是设法“把喜马拉雅山南篦的水汽引导到新疆等西部干旱地区”,从而改变西北干旱风沙的生态环境。1996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又提出了改变西北缺水干旱的宏伟设想,为了消除青藏高原对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的阻挡,他建议在东经96度—98度、北纬29度—31度之间约4万平方公里的山区,把所有山体迎风面用爆破方式改造成缓坡,使山顶呈流线形地貌,从而减小山体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形成一条宽约700公里的巨大暖湿气流通道,钱老称之为“暖湿气流高速公路”,使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这条“告诉公路”深入青海、新疆、甘肃等西北干旱省区,带来较丰沛的雨水。同时,他还建议在新疆西部阿拉山口和塔城之间边界的山区,也开辟一条100公里—200公里宽的“气流高速公路”使来自北冰洋、西伯利亚的气流为新疆增添雨雪。钱老称上述方案为“改天换地计划”,并制定了具体的研究方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07c7b01017euj.html)
另外还有何祚庥院士提出的用原子弹炸开喜马拉雅山引水北上的方案。
可见乔培新等、钱伟长、何祚庥提出的方案都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移山为水汽开路、建设“暖湿气流高速公路”来提供改变气流的能量,而王院士提出的方案应是直接施加影响于气流。
关于增雨的调水量还有一个疑问:增加黄河源雨量25或50亿方,又能增加多少水资源量呢?按径流系数0.1计算,不过增加2.5至5亿方水资源,实在也不多。当然,如果花费的成本不多,比如说只要花几个亿就能增加几亿方水资源,一方水的成本只要1块钱,那也很不错!因为南水北调的成本要远高于1方/元。
另外气象专家的一个看法值得重视:水汽的流路(天河)对气象界而言已经是清楚的,不需要从头研究,应该请气象专家参与“天河工程”的评估、研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