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ia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博文

文化、经济和GDP的随想 精选

已有 8136 次阅读 2010-5-17 00:5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 经济, GDP, 和谐社会, 社会稳定

      想坐下来写个博客,但这几天和这几个月来发生的儿童惨案让我不知该写点啥,很多人在说这是贫富差异持续拉大、社会文化缺失的一种结果。

      恕我无知,个人觉得“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我们这些做自然科学研究的也不见得就看不明白。如果哪天搞自然科学的或者农民们能把纷扰政治家和社会科学家们的问题给一一解决了,我也不会感到奇怪。解决问题首先是需要有人去思考问题的,现在“劳心者”们忙于政治学和佛学,能用自己脑袋做简单、理性、线性思考的,只剩下在实验室摇试管的和在乡下修理地球的处于食物链下端的“劳力者”了。

      我在去年年底写的博文《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中说过,感觉今天的社会文化已经行进到了一个“转折点”,我们需要预测这条折线前行的走势,否则就被动了。今天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再想一会儿吧。我们做科研的喜欢设计模型来预测结果,我现在新编一个“三角模型”来分析文化的走势。一个三角形,顶端就是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那么我们芸芸众生就生活在这个三角的底线上。我们的文化意识是分散的,在底线的左右分布了左倾和右倾思想,左端是日暮途穷下的暴力精神,右端是穷奢极欲下的豪夺意识。我们知道一个健康社会下的文化应该是符合高斯分布的,即主流的意识集中在底线中段,因为那里离顶端的“真善美”最近,和谐社会就是这样的模式。几十年以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在底线很左的地方,尽管我们当时有理想有抱负,但恕我直言,那时离顶端很遥远。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开始从左向右移动,从甘贫转而拜金。本“三角模型“的第一条定律,文化的移动通常不经过中间地带直接从左侧跳至右侧,越是极左意识的人,在条件变化后越容易极右,而两端的极端意识之间的互换最快,实际上它们是一样的(类似于处于原子内电子跃迁相同的“低能级”状态)。这一点看看过去30年来我们社会的文化变迁就不难理解了,无须举例说明。

      很少有社会能做到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经济的异常发展是有文化代价的,因为刺激人们对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欲望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模型第二条定律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驱使很大一部分人群的社会文化快速右移,趋于功利、贪婪、和拜金,但这个移动不是单向的;与此同时,很大一部分社会底层的文化意识在左移,趋于失落、不平和仇富。这种文化上的反向移动跟社会财富的相对分布和流动是平行的和同步的。从这一点说开去,这样的左右分流就是社会的倒退。从这个模型上看,经济的发展不能代表社会发展,西方国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历经危机和衰退,结果都是以重创经济为代价而得以维系了文化(在模型中间地带)的凝聚,保住了社会。第二定律的另一层定义是文化的“向心力”,底线左右两侧的文化分支在任何时候都有向中间核心汇聚的引力,形成维系社会稳定的文化趋同,即主流意识尤其是分配关系和价值观的认同。由此推测,社会将以各种表现方式对任何分裂文化核心的外力施加反作用力,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以进行适应生产关系的结构性调整有其必然性。用行政力量等非自然手段对经济发展的加温只能加速资源分配结构的失调,进一步加剧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反作用力。两者角力,结果很可以预测,要么经济崩盘,要么社会崩盘。减速重构,协调发展似乎是稳定我们社会的基本出路,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什么高深理论或佛学上的蹈空玄谈能够引导一个包含高速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长久发展模式。

      那么,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会导致文化上的两极分化吗?我想科学研究的特点注定了它必须在求真务实的文化范畴 - 基线的中间地带能得以蓬勃发展,与人文的发展相得益彰。在偏左或偏右的境地创新型科技是发展不起来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和对文化的撕裂也就不足为虑了。

      另一个问题是GDP的下降是否意味着我们社会财富开始缩水了呢?答案也许是相反的。据统计中国社会的GDP 在历史上的大多时间段高居全球榜首,宋朝是人均GDP的顶峰时期,这一点被很多专家拿来说事,对我国目前“坐三望二”的形势做注解和乐观性的展望。但换个角度看,历史只是告诉了我们追求GDP以及它的排名一点用处都没有,天朝大国千百年来还不是“崩盘”了很多次?倾巢之下,岂有GDP可言?GDP代表不了国力,连社会财富都代表不了。从根本上说,应对外敌的掠夺和侵略靠的是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取决于社会财富是否被处于高斯分布下的大多数公民所拥有这么一个基本事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325244.html

上一篇:华山论剑
下一篇:快乐男生
收藏 IP: .*| 热度|

25 武夷山 艾云灿 阎建民 陈儒军 胡业生 周春雷 刘立 盖鑫磊 刘圣林 金小伟 魏东平 余昕 苗元华 张天翼 张旭 林树海 唐常杰 左正伟 韩魁 刘广明 赵月前 hao xchen agreatboy wohun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