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ia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博文

校园的钟楼

已有 10211 次阅读 2009-11-30 07:1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人才培养, 大学精神, 钟楼, 校园文化, 领袖型人才

      有一年我在美国度假,适逢总统大选,布什和民主党人克里两个候选人在角逐。我仔细看了下电视上两人的表现,跟朋友说我猜克里赢。当时我的依据是小布说话磕磕绊绊,不及克里的圆润老到。而朋友不同意,他认为这两个人都能当领袖,但布什更像一个平民,举手投足很像“one of us”,自然会赢得百姓的青睐。结果就如朋友说的那样,克里输给了布什,或者说干练输给了朴实。
      几天前去了一趟位于New York东北80多英里的New Haven市,应邀在耶鲁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做了一场Seminar。耶鲁大学算得上是美国最早成立的几所大学之一,300多年以来走出了大批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学校先后培养了多位美国总统,美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法律等几乎所有领域,都能找到毕业于耶鲁的顶尖人物。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善于培养领袖型人才的学校。
      我落脚的Omni宾馆就在学校附近,清晨在19楼吃早餐的时候能够凭窗鸟瞰耶鲁古老的校园。耶鲁大部分古建筑都是中世纪的哥特式(Gothic)风格,估计多数有百来年的历史。一眼看下去校园的基调是灰暗的 - 由暗红、暗棕色、灰色的建筑和疏影横斜的老树构成,在深秋的朝阳下显得古朴庄严。我在耶鲁校园漫步时没有更多地关注其建筑,而是在想着一个问题 -耶鲁为什么盛产领袖人物?
      答案之一应该是其大学精神。“耶鲁精神”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和崇尚独立人格。好的精神再经过长期的坚持,已潜移默化成一种机制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这个校园。耶鲁的教授是比较“牛”的,陪我参观校园的一位药理系老教授介绍了他们近几届院长和系主任的管理上的举措,归结起来就是说他们教授才是真正当家之人,对于院系管理者偶尔的荒腔走板,“我们不予理睬!”事实上耶鲁的教授当家是由来已久的,建校初期,耶鲁就逐渐形成了董事会不具体参与校务管理、而由教授会治校的法规。300年来,不管耶鲁的管理体制如何演变,但重视和信赖教授的传统代代相传,它反过来又激励着教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提高教授会的威信。有了教授的独立性,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想和领袖意识。据说上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美国很多名校全都遵照政府的指示对反战的学生不予提供奖学金的资助,唯独耶鲁仍继续以申请者的成绩为考虑奖学金的唯一原则,完全漠视政府的规定。结果耶鲁因此失去了来自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陷入困境,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坚守学术独立的信念。
      耶鲁大学实行类似剑桥大学的“住宿学院” 制度(见博文《康桥的晚霞》),新生被分配到耶鲁大学的12个住宿学院中,且除极少数特别情况外,所有学生都将在学院中居住四年时间(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必须居住在宿舍)。耶鲁另一个有意思的特色是学生的“秘密帮会”。我在校园附近驻足于一栋神秘的没有任何窗户的花岗岩建筑面前,这就是存在了170 多年耶鲁的“骷髅会”所在地。这个“骷髅会”与学校中其他社团不同,不参与校内或社会上的任何公开活动,始终保持着神秘莫测的姿态。据说“骷髅会”每年从大三学生中挑选具有精英、领袖气质的人入会,成员在加入时都要发下誓言,终生禁止向外界泄露半句会内的秘密。这个秘密组织的主要目标很独特 - 让尽可能多的成员拥有权力!“骷髅会”成立至今170年来只招募了1000来人,这些人分布于美国的政界、司法、情报、经济等领域,成员中不乏总统、最高大法官这样的角色。有趣是几年前同为竞选总统对手的布什和克里都毕业于耶鲁,又同为“骷髅会”的成员,两人不论是朴实还是干练,都已经成功跻身社会精英行列的“塔顶”,不能不说这个“骷髅会”很有点道行!我们也许无须质问这种貌似“非法”的组织为什么始终没被取缔,它何以能长期产生精英型的领袖,而要问这种秘密帮会在多大程度上帮着大学教育赋予了成员们以社会责任、义务、团队意识?我在想这种“秘密帮会”的组织形式也许被神秘化了,它们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或许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大学校园对于包括了“秘密帮会”在内的各种学生活动的包容和支持才是各种人才得以滋生和繁衍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作为Seminar Speaker我被安排跟一些教授和学生座谈,值得一提的是在跟研究生的午餐座谈中,我的对面只坐了6-7个学生。一问才知道这是药理系所有在读的博士生了。这里的博士生获得学位的平均时间是6年 - 不论入门时具有学士还是硕士学位。在交谈中他们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抱怨学位时间过长、工作太苦,大家未来的打算都很明确 - 从事科研工作。这个药理系的Faculty似乎跟交大药学院的课题组长人数相当,但用这么长的时间只培养这么几个博士,这种“少而精”的传统做法似乎也是给耶鲁大学培养领袖型人才提供了另一个有力的注解。
      所谓“学问”的东西多数学生只要化足够的时间都能获得,无法学到和追补到的是创造性的灵感和引领性的意识!大学精神不是一种点缀,而是灵魂!精神和文化范畴虽然很大,最终还是要归结于一时一地群体性的生态方式和精神方式。我们常感慨自己的985大学何以培养不出真正的领袖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归根结蒂的原因也许就是一条 - 大学的独立性!具有独立精神的大学才有可能培养出未来的科技、文化、政治界的领袖!
      一个学者可以不热情、没精神,一座大学却不可以。走出众多领袖型人才的耶鲁校园是有活力的,这种活力使得校园内所有的旧楼和老树全部抖擞起来,傲然面对来自远方的学者和游客。每到世界上的一处校园,我会格外留意它们的教堂和钟楼,它们各具特色,通常是校园建筑的灵魂所在,有些钟楼直接就成了大学校徽。站在楼下,想象着一批又一批懵懂、好奇的、甚至带着些野性的学生在校园里四处奔跑,这些挺拔的教堂和钟楼就这样百年不变地守候着他们。也许是这些教堂的尖顶慢慢给学生带来了高远的意境,是教堂宽厚的钟声把学生的特立独行逐步转换成一种信念、一种轩昂! 当然,接下来想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中国校园的“钟楼”在哪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274959.html

上一篇:我的导师
下一篇:雨后复斜阳
收藏 IP: .*| 热度|

20 邓旭坤 武夷山 苏青 薛长国 刘建彬 郑融 马昌凤 罗帆 杨远帆 陈安 魏东平 李学宽 兰轲 李泳 贺乐 唐常杰 chtang xianfu xueke agreatboy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