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铅古事
今天我们要说的桂粉可不是桂林的米粉
广西不仅风景宜人,而且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金、银、铜、铁、锡五金俱全,铅、锌、锑、钨、铝也毫不逊色。每一种矿产的开发史,其实都是称得上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接下来我们就走进美丽广西,了解下这里的“铅”古往事。
古代最受欢迎的化妆品
要说广西历史上的铅,就不得不提那远近闻名的“桂粉”,笔者所说的“桂粉”可不是桂林的米粉之类的美食,而是一种化妆品。虽然古代女人化妆经常也会用到米粉,也就是将米研碎之后加工而成的东西,敷在脸上,用以美白保湿等,但更“高贵”的化妆品是铅粉。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曾写下一首词《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词中描绘的是一位美丽的舞妓,她并不浓妆艳抹,只是松松地挽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涂了点铅华。这里所谓的“铅华”其实就是铅粉,是一种用铅、锡、铝、锌等金属经过某种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方式加工而成的化妆品。人们常常用“繁华落尽,洗尽铅华”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人从世俗中脱离出来,重新获得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因为“洗尽铅华”的原意指的就是一个妇女抛开荣华富贵的日子,素面朝天地生活。不仅是在中国,古埃及的妇女在很早以前也发现了铅华的特殊用途,由于埃及位于撒哈拉沙漠地区,光线强烈,将铅华涂抹眼睛周围,可以防御阳光刺眼,这便是最古老的眼影粉。
在我国宋代,产于广西的铅粉声名远播,特别是融州(今融水、融安)泗顶矿所产的铅粉最好,深受广大女士的喜爱,所以“桂粉”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驰名商标。南宋著名文学家范成大曾著有一本介绍广西风土物产及生活习俗的书,名为《桂海虞衡志》,其中关于铅粉的描述有这么一句话:“桂林所作最有名,谓之桂粉,以黑铅着糟瓮中罨化之。”传说,桂粉最初为山里僧人所造,因为深受人们喜爱,很多僧人因此而暴富,后来当地政府机构经略司发现有利可图就收走了专门经营权,每年获利达到两万缗(一缗相当于一贯)。但是后来,辰州、韶州、杭州、金陵等地也纷纷制造铅粉,并分别起名叫辰粉、韶粉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辰州生产的铅粉最好,但有人觉得这可能是宋代广西的僧人迁到湖南以后的结果。
然而,喜欢涂抹铅华的女士们虽然可以短暂地美化容颜,但长久的使用却导致他们的皮肤暗淡发黄,严重点的还会破坏神经系统,甚至中毒身亡。16世纪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曾因长期使用铅华化妆而导致面部被毁容。
近现代的工业原材料
人类使用铅的历史至少超过了7000年,最主要的用途还是作为一种金属材料。由于铅的熔点很低,只有327℃,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韧性,易于冶炼和铸造,而且具有很高的密度,为11.34 g/cm3,人们利用这个特点将其做成建筑中常用的测量仪器铅锤。有些英文单词如“plumbing(管道)”、“plumber(水管工)”、“plumb(垂直)”、“plumb-bob(铅锤)”等,它们的词根都来源于拉丁语中的“plumbum(铅)”。
铅常常与锡、铜一起作为铸造合金的原材料,由于铅与锡在外形上较为相似,所以古时候常把铅的药用制品叫做“黑锡”。继我国北宋时期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之后,德国人发明了合金活字印刷术,其中用到的主要材料就是铅,另有少量的锑、锡等。之所以选用铅,一方面在于它易熔,另一方面是因为铅的价格相对低廉。此后,大量的铅在战争中被用于制造子弹,而现在主要的用途则是用于汽车上的铅酸电池,比如美国每年生产的铅超过一半以上都被用在铅酸电池的制造工业中。
目前,我们已知的含铅矿物大约有60多种,主要是方铅矿、白铅矿、角铅矿、钼铅矿、铬铅矿、砷铅矿、钒铅矿、青铅矿、铅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方铅矿。顾名思义,方铅矿是一种含铅的方形矿物。其实,它常见的晶体形态不仅有立方体,也有八面体,但矿物集合体多为致密块状,化学式为PbS,含铅86.6%,晶体为铅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硬度较低。方铅矿可产于中低温热液矿床和接触交代变质矿床中,常和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石英、方解石等共生。我国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管子》一书中记载有:“上有铅者,其下有银。”《图经本草》中对铅的描述中写道“铅生蜀郡平泽,今有银坑处皆有之,烧矿而取”。意思是说,铅矿和银矿时常出现在一起,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方铅矿中经常会混杂有一定含量的银,某些矿床中含银约1~2%,可用来炼银,甚至炼银的收入大大超过炼铅的收入,所以我国古代所开采的银矿,很多都是含有银的方铅矿而已。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铅矿产地,矿区遍及自治区内的50多个县、市,其中以河池市的储量最为丰富,位于融安县泗顶镇的泗顶铅锌矿、岑溪县的佛子冲铅锌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都川铅锌矿都是储量丰富的矿区。据史料记载,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采矿业往往由官府控制,在清朝以前都是零星开采,乾隆年间以后的政策略微宽松,允许一部分私人开采铅矿,慢慢就开始了大规模开采活动,由于技术水平有限,都是用手工开采,但产量也十分惊人,比如当时的泗顶矿年产铅矿砂就达到了47~48万斤。但实际上,在此期间,既有按规定纳税的合法矿场,也存在很多盗采现象。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2月成立了广西铅锌筹备处,先后建成了多个采矿场、选矿厂以及冶炼厂等,逐步摆脱了效率低下的手工开采方式,实现了铅矿开采、选矿、冶炼的工业化。
矿晶标本收藏的新宠
随着人们对铅矿的认知不断加深,后来有地质学家在铅矿床的表层氧化带上,发现了一种颜色鲜艳的矿物,有些为鲜艳的草绿色,有些略带有黄褐色。1784年,德国化学家和矿物学家M.H.克拉普罗特通过化学的方法鉴别出来这种矿物中含有磷酸盐,到了1813年,德国矿物学家J. F. L.豪斯曼将其命名为pyromorphite,该词源自于希腊语中的“pyros”和“morphos”,意思分别为“火”和“形状”,因为当这种矿物熔化成为水珠状之后,再次冷凝时会形成晶体形状,翻译成中文之后就是磷氯铅矿。
磷氯铅矿不仅颜色十分特别,透明至半透明,树脂光泽至金刚光泽,而且晶型与众不同,通常为顶部凹陷甚至中空的六方柱状,但多为晶簇状矿物集合体,这使得它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得到许多矿晶收藏家的青睐。1992年,第38届美国图桑宝石矿物委员会将其作为主题矿物,磷氯铅矿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知名的观赏矿物。
正因为磷氯铅矿与方铅矿的关系密切,所以地质工作者通常可以把它们作为铅矿的找矿标志,如果在储量足够大的情况下还可以直接作为铅矿使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圣希莱尔山、美国爱达荷州的科达伦地区、墨西哥的奇瓦瓦州、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巴特埃姆斯、法国利穆赞大区的莱法吉矿山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产地。我国的一些博物馆内的相关藏品主要产自于广西,晶体通常小于1厘米。1992年有学者在广西阳朔发现过少量矿物,但晶型和颜色较差,2001年又在广西恭城县岛坪铅锌矿获得新的发现,质地优良,形态精美,成为很受欢迎的观赏标本。
当然,并非所有的磷氯铅矿都会成为抢手货。要成为炙手可热的观赏石,通常要求矿物标本的晶体粗大,光泽较强,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没有裂痕以及其他缺陷,最重要的是色彩鲜艳,通常深绿色或草绿色的磷氯铅矿晶体比黄色、褐色、白色的更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在收藏家的推动下,广西的铅矿正以更大的魅力焕发新的生机。(马志飞/文,马志飞/摄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