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谢益辉的一篇博客长文, 里面讲到:
两个月前我刚提到《黑客与画家》中作者说写作本身会带来更多构思,通常有一半的构思都是在写作过程中诞生的。我写长文章的时候,通常在编辑区域的末尾放一些零碎的句子,那些都是我脑子里冒出来的新的话题;因为怕忘了,所以先放个提示在那里。等写完当前话题之后再归置那些随机冒出来的想法。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组合柜,其中每一节就像一个抽屉,我的任务就是把各种想法分门别类放进不同的抽屉里。
里面, 讲到”写作本身会带来更多构思”, 还讲到在写作时, 会冒出很多想法。 这些话在我心中引起了共鸣, 我想起我以前在写日志时, 思绪不断纷涌而上, 我就在本子上列出需要写的内容, 想以后补全。
可是最后也没有写几篇畅意的文字, 而时光飞逝, 中间也尝试再次体会写作的快乐, 但是更倾向于使用笔记本书写, 在电脑上书写我一直没有习惯。 今天读到了这篇博客, 里面阐述的观点, 深得我心, 于是我捡起键盘, 打开markdown编辑器, 然后插上耳机, 将浏览器放到全屏, 就开始打下这些文字。
知识的交流, 关键在于吸收, 据说, 听一篇报告, 能吸收30%, 参加一个研讨会, 能吸收60%, 而讲述一个报告, 可以吸收80%, 正所谓, 听到的扔掉大半, 交流的保留一点, 输出的才是真知识!
我认为写作也是这样, 古人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很多, 有很多感想, 如果没有写下来, 终究是过眼云烟, 痕迹很少。 叔本华所说, “不要读太多书, 只读书不思考, 脑子只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张口闭口都是书中的观点, 各种观点不断涌现, 但如果不做吸收, 始终只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而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总结, 话说只有写的符合逻辑, 才能想得符合逻辑。 写作是自我输出的过程, 这中间经过汇总, 交叉,比较, 写作是最好的脑力体操。
但什么时候写呢? 司马迁说过”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李白也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读古人的文字, 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归属感。 但我处于不得不发之间么? 我有”意有所郁结”么?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大部分我的状态是, 我想说很多话, 但真正表达时, 发现无话可说, 无字可写, 于是我就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也说过类似的话, 有时候厚积薄发, 发于不得不发之时。 更多的时候, 写东西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 然后自己在里面天马行空, 在其中思路纷飞, 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要写作的原因。 正如一首歌所言” I will I will rock you”, 对的, 就是这种”rock”, 让人物我两忘。
想到的很多, 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 有时候真正做了, 也是草草了事, 这不能不说是”早晨野心勃勃, 晚上洗洗睡吧”。 其实结果的部分包含了很多结晶, 它们不该那么草率的对待。 这就像研究一种算法, 读了很多文献, 看了好多书籍, 终于将其弄通, 但是在总结代码中, 格式混乱, 没有注释, 在分享时甚至不愿意多解释一点。 好像得到了就不愿珍惜, 好像追求的过程最精彩, 其实不然。
不愿在结果输出时多一点耐心, 多一点总结, 我这里有一些教训和经验: 之前, 在学习perl语言时, 真的是”从开始到放弃”, 当时想着, 以后学会之后, 要自己写一个简单的入门指南, 虽然最后知道 “该走的路, 一步都不会少”。 在学习BLUPF90时, 看到关于固定因子的定义时, 我甚至在书纸上面写着, “oh, 我的天哪, 以后我学会了这些, 我一定要看到我现在的崩溃状态”。。。。。。
但是, 困难克服之后, 我只是草草总结, 如飞鸟划空, 没有痕迹。 有时候甚至觉得, 将于半懂非懂之间写出来, 才最有意味, 而如果仅仅是将探索的结果写出来, 反而显得索然无味, 没有创造性, 太机械, 太浪费时间之感。
不久前, 我写了一篇如何使用R语言做双标图Biplot的博文, 这篇纯粹的操作, 我写的斯斯文文, 不紧不慢, 里面的代码我重新敲打, 重新运行, 结果文件我重新截图, 在这不慌不忙的操作中, 我有所体会朱光潜所谓”慢慢走, 欣赏啊”的意思, 也又有了在实验室插枪头的平静。 对, 非得做不刻意之事, 方能有平静之乐。
人探索东西时, 是非线性的, 可能有各种弯路, 但只要不放弃, 苦苦追寻, 终会峰回路转。 但人在总结经验时, 总是用最逻辑、最理性的知识体系, 仿佛盖房子一样, 你只要按部就班, 就能盖成摩天大楼。 但里面的磕磕绊绊又有很多。 所以, 我觉得泰戈尔所言极是:”越简单的音符, 需要越复杂的训练”, 把东西讲出来, 写出来, 写的有条不紊, 写的清晰明朗, 是一种能力, 需要艰苦的训练。
而写长文有助于思考的观点, 我也有很强的认同感。 为了表明我十分认同, 就写了一篇5年内都没有写过的长文, 虽然毛主席所言, 文章不要写的像老奶奶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但我也记得一名作家告诉他的儿子说:“如果你不知道些什么, 那就写不知道写什么这件事吧“。 所以这个格言我第一眼看到后我就记住了,虽然我知道在以后的岁月中, 会在各种场合引用它, 但我还是感觉在这里再引用一次也不多。
在写到大脑空空,不知所言时,才是长文写完后最真实的体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