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是用来改造世界的。对技术人员的评价如今已得到大家公认,即是否填补国内空白、是否解决了卡脖子问题等等。只要做成了、做出来了,并被实践检验过了,能用、好用,就大成功了。
暂时看不到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是用来认识世界的。它的作用是提高人类认知水平,是应用技术的源头,从底层推动人类进步。然而对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标准,至今依然存在问题。目前的评价大都依赖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或者成果被引用次数。
创新是基础研究的灵魂。基础研究主要任务是在现有的知识体系框架下扩充人类认知,①提出新概念、②建立新命题(建立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及推命题、③由定性到定量。其重要性从①-③依次递减,其风险程度从①-③也依次递减,其难易程度从①-③越来越容易,相关人员、科研论文数量越来越多。
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编辑,在筛选潜在文章的时候,标榜的标准是①文章创新性是否强、②是否推动学科进步、③是否具有广泛的兴趣。但实际上最看重的是文章的潜在广泛关注度(这是期刊赖以生存的关键),或看作者群里是否有资深作者,资深作者的既往文章是否被广泛关注,其次才是文章的创新性(包括概念创新、命题创新)。而“是否推动学科发展”是用来拒你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广泛兴趣、广泛关注”,只能说明利益、嗜好等关联人数多,并不等价于研究内容的创造性与否。这方面,类比一下新浪微博的关注度排名就知道了(股市预测、明星那点事,关注度排名最靠前)。所以文章的高引用、高关注度与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在人类认知体系中的价值大小并非一回事儿。
另外,评价一名从事基础科研的高级人员,还应当看他本人是否在研究中发挥“核心”作用。核心就是你不可替代、其他相关人可替代。原则上不是核心人员,无法对他进行科研评价,因为他的作用可以被替代,他只是一个非稀缺的工具。基础科研的核心作者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发动机”。
基础科研人员拿的是国家的资助,但却生活在具体的单位这一个个的细胞里面。单位领导对他的评价就代表了国家对他的评价。所以,单位领导要担当起国家对一个基础科研人员正确评价的责任。是否在知识的认知体系中具有创造性贡献(创新性大小,看在知识的认知体系中的价值大小)、是否在研究中起了不可替代的核心引领作用,应当是评价的两个标准。所以,国家、单位对于基础科研人员也要强调“自主创新”,“自主”,不是不合作,而是在合作中你要起核心、引领,主导作用。
目前单位评价一个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还机械地停留在是否有一作一单位的高质量期刊论文,或者高引用上。这种偏离上述两点评价的做法,是时候该摒弃了。只有坚持基础研究的“创新”与“核心”两点评价模式,才能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只有大家都注重创新、注重在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我国的科技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担当起大国崛起的重任。(随想,随发,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敬请批评指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