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i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vier

博文

[转载]基于对环芳烷的双极性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已有 1592 次阅读 2023-9-24 22:3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基于有机电致发光技术的平板显示器件,具有对比度高及柔性可折叠等优势,其中近紫外发光材料对于器件的高清显示性能非常关键。裸眼3D显示技术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相结合是未来新型显示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开发出高性能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是未来高清柔性可折叠3D显示器制造的重中之重。该工作开发了一种基于对环芳烷的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实现了高电致发光性能。为了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要求,要求短波长发光材料具有载流子双极传输特性、发光色坐标CIEy<0.05、发光不对称因子高及电致发光效率高补充最关键的性能指标(图1)。

YL Sun, HY Wang TheInnovation创新 2023-09-23 00:02

芳烷-640.jpg

图1 可用于3D显示的对环芳烷基双极性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

该研究以对环芳烷为核,将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分别引入对环芳烷两个苯环,获得了具有双极传输特性的近紫外发光材料(图2)。近紫外发光分子中的电子给体为咔唑或吩噁嗪,电子受体为苯基砜或苯基三嗪。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引入能够提高该类近紫外发光材料的空穴和电子的注入传输性能,表现出载流子的双极传输性能。

芳烷-f2-640.jpg

图2 基于对环芳烷基团的双极性近紫外发光材料的合成

对环芳烷结构可以有效打断分子共轭提高分子激发态能级实现近紫外发射,在甲苯溶液中rac-PsDN的发射波长仅为400 nm(图3),色坐标CIEy = 0.03,实现了典型的近紫外发射且发光量子产率高。此外,发光分子中的对环芳烷结构能够有效抑制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间的电荷转移过程,在保持高激发态能级的同时将双极传输特性赋予发光分子。这一策略避免了传统双极性近紫外发光分子中由于引入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造成发光波长红移及高度扭曲结构对载流子传输不利的问题。

芳烷-f3-640.jpg

图3 基于对环芳烷基团的双极性近紫外发光材料在(A)甲苯及(B)mCP掺杂薄膜中的发射光谱

由于对环芳烷基团具有平面手性,利用手性色谱柱分离得到了近紫外发光分子的对映异构体,结果显示这些对映体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圆二色性,而且能够发射出很强的近紫外圆偏振发光信号(图4)。其中,PsDN的对映体在甲苯溶液中的圆偏振发光不对称因子约为1.5×10-3,这对于具有明显推拉电子结构的发光分子来说是较高的。理论研究表明,对环芳烷基团能有效抑制电子给受体间电荷转移,使得电偶极降低磁偶极提高,从而提升了发光不对称因子。

芳烷-f4-640.jpg

图4 近紫外发光材料TZDN及PsDN的光学异构体在溶液及mCP掺杂薄膜的圆二色谱(A和B)及圆偏振发光光谱(C和D)

PsDN的对映体制备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在电激发下OLED器件能发出明亮的电致近紫外圆偏振发光信号,电致发光不对称因子约为1.1×10-3,发光最大波长为404 nm,CIEy = 0.05。更为重要的是,近紫外圆偏振电致发光器件能够表现出优异的电致发光效率,器件外量子效率ηext 大约为5.2%(图5)。此外,TzDN的对映体也能表现出很高的电致发光效率,器件外量子效率为4.4%,电致发光CIEy = 0.08。这也是目前全球首例利用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制造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现了高效近紫外圆偏振电致发光。

芳烷-f5-640.jpg

图5 近紫外发光材料TzDN及PsDN的光学异构体表现出的电致发光性能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对环芳烷基团能有效打断分子共轭,并能有效抑制电子给受体间的电荷转移,是构筑双极性近紫外发光材料的关键。此外,利用对环芳烷的面手性来实现近紫外圆偏振发光特性具有明显优势,能降低电偶极提升磁偶极,实现提高发光不对称因子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双极性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实现了高电致发光效率。显然,该工作为高性能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将助力下一代高清3D显示技术及其器件的发展。


责任编辑

姜 楠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陈 静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本文内容来自The Innovation姊妹刊The Innovation Materials第1卷第2期以Article发表的“Paracyclophane-based bipolar near-ultraviolet emitters showing advance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投稿: 2023-03-22;接收: 2023-08-08;在线刊出: 2023-09-06)。


DOI: https://doi.org/10.59717/j.xinn-mater.2023.100028


引用格式:Sun Y., Wang H., Liu S., et al. (2023). Paracyclophane-based bipolar near-ultraviolet emitters showing advance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1(2), 100028.

原文链接:https://www.the-innovation.org/article/doi/10.59717/j.xinn-mater.2023.100028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image.png

作者简介

周桂江,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03年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毕业,随后在韩国、香港以及西班牙等国家与地区开展博士后研究,于2008年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Sci.、Adv. Funct. Mater.等化学与材料类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论文被引近7000次。研究获得国际重点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基金的资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及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至2022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往期推荐

外量子效率达到35.2%的高性能红色延迟荧光材料

► 点击阅读

璀璨登场:环境友好的非铅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 点击阅读

百花齐放的硅基量子比特

► 点击阅读

转移印刷全有机柔性光电探测器

► 点击阅读

自组装单层膦酸基分子赋能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

► 点击阅读

23.6%!柔性钙钛矿电池效率新纪录


► 点击阅读

拓扑绝缘体候选材料CeCuAs₂中大负磁电阻现象的起源

► 点击阅读

科学网—[转载]外量子效率达到35.2%的高性能红色延迟荧光材料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 RXR—核内外双重调控肿瘤发生的关键因子 | The Innovation Life

科学网—[转载]容错拓扑量子计算的原理性验证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First Impact Factor: 32.1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Medicin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Lif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探索饮食、益生菌和肿瘤免疫治疗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范式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电荷调控:增强疫苗免疫效力的新方法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将社会神经科学融入自主驾驶人机交互行为理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高分辨率卫星观测助力解决水文研究新难题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冬眠是科幻还是科研?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时空深度挖掘,AI赋能城市计算新时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理解区域气候变化中更复杂的多维相互作用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黑洞燃料的直接观测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从地底到深空:核天体物理实验帮助解开古老恒星中元素产生之谜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肠道干细胞逆行:结直肠癌预防的新启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揭开人体膜解剖的神秘面纱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填充观测天文学的参数空间

科学网—[转载]漫漫“长征”路之艾滋病疫苗研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末次冰盛期气候塑造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功能多样性格局及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科学网—[转载]载人深潜视野下的克马德克海沟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新一代智能避障:仿生视觉模拟助力安全驾驶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神经髓鞘脂质-神经信息传递的马其顿防线

科学网—[转载]大亚湾实验发布中微子振荡最精确测量结果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太阳爆发活动的数据驱动模拟

科学网—[转载]绝缘量子材料中的热霍尔效应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源于牙釉质且超越天然牙釉质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新范式 | The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期刊-640.png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4个国家;已被126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7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2022年影响因子为32.1,CiteScore为23.6。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the-innovation.org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image.png

The Innovation

image.png

image.png


期刊标识

期刊标识-640.jpg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7842-1403732.html

上一篇:[转载]外量子效率达到35.2%的高性能红色延迟荧光材料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下一篇:[转载]不平等城市高温负担阻碍气候公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 | The Innovation
收藏 IP: 180.77.226.*| 热度|

2 刘朝峰 何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