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shaxing

博文

电介质迷思(9):从Bled到Warsaw 精选

已有 8394 次阅读 2010-11-20 07:48 |个人分类:格物释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电介质迷思(9):从BledWarsaw

   从华沙归来已经两月有余,一直念着为6届微波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会议(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September 1-3, 2010)写段纪念文字,无奈阴差阳错,屡屡提笔又止,始终未能完稿。转眼之间,岁暮之脚步声已经临近,遂决意了却心愿。

      2000年于Slovenia古镇Bled举行首次会议以来,该国际会议已经历整整十个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只是弹指一瞬,而对于一个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其中的学者来说,却可以说是一个足以回眸一瞥、并书上一笔的时段。

    记得本人1999年出席美国陶瓷学会年会之际有幸结识了Danilo Suvrov教授,他来自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先驱D. Kolar教授领导的Josef Stefan Institute (Slovenia),当时是Kolar教授的左膀右臂。会议期间,Danilo向我谈及发起组织微波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会议的计划,问我有无意向参与,我自然是喜出望外,满口答应,于是便幸运地成了该国际会议的始作俑者之一。一年之后的夏天,在Suvrov教授主持下、第1届微波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如期在Slovenia静谧美丽的古镇Bled成功举行,包括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另一位先驱—日本村田制作所的胁野博士在内的全世界二十几个国家的一百余名微波材料研究者聚集一堂,算是揭开了微波材料研究划时代的一页。唯一遗憾的是Kolar教授未能亲自看到大会的召开,却于大会开始前些时间溘然长逝,只给微波材料领域之后来者留下永久的怀念与叹息。

    第2届微波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会议随后于2002年于英国古城York成功举行,当时的大会主席是R. Freer教授与N. Alfred教授。两年后,第3届微波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在日本名古屋附近的犬山市举行,由小里齐教授任大会主席(尹冀铉教授与本人为大会共同主席)。如果说,第2届微波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奠定了该国际会议系列化的基础,那么第3届微波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则完成了该国际会议系列化的进程。犬山会议除了明确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Dielectric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之前冠之以“3rd ”外,还确立该国际会议在欧洲与欧洲之外轮流举办的原则。随后分别于2006年与2008年在芬兰Oulo与我国杭州举行的第4(Heli Jantulan教授任大会主席)与第5(本人任大会主席)大会,则可以说成功实现了该系列国际会议的平稳发展。参加者人数也稳定维持在150人前后,保证了系列国际会议应有的旺盛人气。特别是将左手材料等新研究领域纳入了微波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会议的议程,拓展了领域范畴、大大增强了微波材料的活力。

   此番华沙会议,对于微波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可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波兰本身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有限,大会参加人数第一次跌破100人,这不禁让人产生几丝惆怅。然值得庆幸的是,相对较少的参加者与报告并没有影响会议本身的学术质量与品位,反而使大家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深入切磋相互感兴趣的问题。这应该与本届大会主席Jerzy Krupka教授出色的组织工作是分不开的。会议最重要的主题依然是超低损耗化、低温烧结、以及微波材料评价与新应用。自然,微波材料向何处去,也是参加者关心与议论焦点之一。而多铁性材料的加入,则无疑给微波材料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值得庆幸的是,此番乃第2届大会以来大会历任主席全员聚集一堂的唯一一次。虽然,最年长的小里齐教授已从两鬓微霜变成鹤发童颜,而曾经意气风发的DaniloRobertNielHeli、Jerzy与最年少的本人也已相继霜鬓轻染,岁月的流逝却仿佛伴随着微波在一批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年龄的学者心中奏出连绵的旋律,并不时激起令人叹为观止的谐振……

2010年暮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679-385628.html

上一篇:秋韵三章
下一篇:梧桐雨与月菊 - 王芳与梁进君中秋词作赏析
收藏 IP: 218.109.150.*| 热度|

21 吴海涛 赵国求 武夷山 尧中华 何琴玉 卫军英 郑融 赫英 郭向云 刘进平 王安邦 陈国文 吉宗祥 吕喆 刘圣林 李学宽 柏舟 曹建军 biofans frank396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