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科学网上就爱因斯坦给斯威泽回信的讨论,风生水起,甚是热闹。遗憾的是,焦点基本上全集中在对“those discoveries”的理解上,而对爱因斯坦信中提到的西方科学发展的两大基础视而不见。喧嚣热闹的背后,难免有一丝隐忧。
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发现?四大发明、圆周率、勾股定理算不算?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的确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看不到这一点的不是傻子,就是脑子不太好使。可四大发明对科学理论的贡献又有几何?四大发明既不是基于形式逻辑体系,也不是通过系统实验得到的,更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翻翻物理、数学教科书,君可曾见到四大发明的影子?四大发明是否对其它科学发现有借鉴意义?好像也没有。理论学家尤其是数学家,评判科学的依据往往不是发现(结论)的深远社会影响,而是理论自身的自洽与完美。四大发明固然重要,就其科学高度而言,还入不了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法眼。所以,爱因斯坦信中开宗明义的提出了西方科学发展的两大基础,明确指出古代中国并不具备这些科学发展的必然基础。基础都没有,古代中国哪来的科学?!信写到这儿,爱因斯坦已经回答了斯威泽同学的问题。
那么爱因斯坦到底对什么感到惊奇呢?四大发明?如果是四大发明,爱因斯坦对人类刀耕火种、玛雅文明等岂不是也要顶礼膜拜?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否有遗憾?回顾科学发展史,也许他要慨叹自己晚生了几千年,未能跟古希腊哲学家一道发现形式逻辑体系;又或晚生数百年,未能在文艺复兴的中世纪与伽利略等并肩战斗。以爱因斯坦在理论学界的高处不胜寒,令爱因斯坦感到折服的只能是形式逻辑体系与发现通过系统实验揭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其实要真正理解爱因斯坦的信,就必须理解爱因斯坦谈到的科学两大基础,进而理解理论学家或数学家的逻辑思维、思考角度。即使同为科学家,理论科学家与实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也是相当大的。跟理论学家尤其是数学家谈论科学问题,对方首先关注的是命题做了多少假设,其次是逻辑推演过程。至于结论,未经严格证明的就是猜想,至于猜想本身有没有意义倒不重要。所以数学史中,摘取璀璨明珠的不是最初给出猜想的大数学家,而是证明猜想的陈景润或张益唐等。要论社会意义或贡献,您能就数论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民科之所以是民科,是因为你跟他说前提假设,人家把生活经验当做公理,一横眉一竖眼,指责你无理取闹。谈逻辑推演,人家跟你畅想未来。民科与科班的区别就是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如何理解爱因斯坦信中的“those discoveries”本可见仁见智,即便观点不同,亦无伤大雅,作茶余饭后谈资也未尝不可。研究科学发展史的花点时间考究一下也是挺好的。只是这么多讨论全集中这个层面上,而忽略对科学发展基础的讨论,是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点匪夷所思了。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基础的见解实在是精辟而又深刻。不重视对科学基础如逻辑的培养,不仅古代中国没有科学,现代中国也不免令人担忧。通过系统实验揭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可能”二字又道尽了学术界多少悲欢离合、大起大落,不理解这一点,你又怎能切身体会到科学之严谨性的根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上一篇的博文:科学发展的基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