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N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时东陆 Nature herself is sublimely eloquent.

博文

为什么你的论文被拒? 精选

已有 26715 次阅读 2008-10-13 06:10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对于学者,最为令人沮丧的事不过是论文被拒。

中国学术界向国际学术杂志投稿的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中国学术界的投稿与发稿量早已居世界前位。但是,投稿与发稿的比例差别很大,因为许多论文被拒

 

显然,这种差距来自几个方面的原因,比如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与英语书写表达能力,等等。但是,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国际杂志的编辑与审稿人对中国学者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笔者发现,有些学者,尤其青年人,对投稿有很严重的误解。笔者曾多次看到,有些学者把极为不成熟的稿件,不经仔细修改,草草投稿。这些文章不仅文理不通,逻辑混乱,而且数据不整,版面粗糟。但是他们认为,论文投送之后,如果不被接受而退稿,其实无妨大雅,只要再投其他杂志即可,总会投中。这种以统计概率为基础的投稿理念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这种态度,事实上反映了他们对国际学术文化的一种极为错误的理解。

 

科学作为一种方法,它的核心在于规范,不仅是科学实验的规范,而且是表达的规范。这种规范,经过现代科学300多年的发展和提炼,已经十分成熟。无论是哪个领域,只要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守规范。事实上,实验与表达的规范是一脉相承的。因为,科学实验完全依赖于科学家本人。数据的真实程度只能在书面的表述中反映出来。编审人员也仅仅依赖论文的文字,逻辑,推理,数据,图表来判断实验数据的可信性。

 

编审人员一般不会直接接触提交论文的学者,更不会参与实验。于是,他们对于作者的第一印象完全来自于文稿。因此,文稿本身的完美至关重要。一旦文稿发生错误,或者组织不当,会给编辑留下极为不良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此,西方的学者在文稿的表达上可谓是不遗余力。每每改之又改,尽善尽美,尤其对于那些高级杂志。

 

这里,不妨提到西方文化的表面文章。西方文化非常注重形式,比如上班着装规定,职业面试用语,各类书面表达,社交肢体动作,政治正确标准,往往要求精益求精。因为印象就是品牌,品牌就是生命。对于科学研究,书面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实验规范,严谨程度。如果论文文字错误百出,表达逻辑混乱,如何能保证实验是没有错误的?论文写作有时甚至会难于实验本身,是整个学术工作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论文投稿,必须有十分严格的审核制度。

 

笔者刚毕业时任职美国某实验室。实验室内许多研究部门投稿之前必须经过审核。这种审核,是对所有的学者,包括那些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许多部门雇用专职英文科技编辑为论文修辞润色。笔者的每一论文在投稿之前,都经过一位具有英文博士学位,在科技界工作过十多年的科技编辑修改。必须指出,我们实验室绝大多数学者是母语为英文的美国人。可想而知,即便是英文母语的学者都需要如此严密的审核与文字修改,那些非英文母语的论文更应该有这种要求。

 

在美国,技术写作” (Technical Writing) 在英文训练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很多美国专业人士都会在大学学习技术写作。写作能力在美国教育体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的学者,笔者认为学术界应该有计划的训练学者的科技写作能力。比如博士生应该有英文科技写作的训练课程和实践内容 (博士论文是最好的锻炼机会) 。事实上,一个优秀学者的重要标准就是他/她的论文组织和写作能力。许多学者,实验数据极佳,但是论文组织不好,无法被著名杂志接受,实在可惜。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不知为何自己论文被拒,往往一肚子怨言,却无从下手。

 

因此,应该培养众多科技编辑。这些科技编辑具有高级英文专业学位 (英国文学博士),并且在科技出版社培训数年,参与英文科技书籍,杂志的编辑工作,熟悉科技英语,科学词汇,表达方法,定律单位,参考文献,等等。他们可以有效的帮助科技学者们撰写优质论文。但是,目前这类编辑仍然十分短缺。一般都是请外籍教授担任。我们为何不自己培养一些呢?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市场。

 

大学一级学院应该雇用数名这类科技编辑,专职帮助学者润色论文。投稿之前,对于大学,尤其名校,应该制定论文投稿的审核制度。在投稿之前必须由专门英文科技编辑审查,确定文字可以过关,方可投稿。另外,对于学术内容,作者署名,合作单位,资助感谢,等论文的重要方面也应该有系统的由学术负责人参与审核。这对于建立严格的科学制度,强化科学标准,培养科学意识,提高学术声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技编辑可以算做学术界的一种奢华,因为需要额外的资金。但是,国内大学专职科技老师数目已经很大,完全可以按比例控制,引进一部分科技编辑。比如,在一个100学者的学院里雇5位科技编辑并不算多。

 

当然,这种审核显然不会成为统一的制度,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品味,标准定夺是否必要。

 

英文的书面表达是一个极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欧美学者如此,对于中国学者更是如此。中国科学研究能否更上一层楼,关键在于我们的学者是否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的理念与规范。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44-42438.html

上一篇:为何青年学者不能做博导?
下一篇:为什么王子会爱上灰姑娘?
收藏 IP: .*| 热度|

19 王旭阳 张坤 徐振 王桂颖 任胜利 向峥嵘 朱志敏 王德华 俞立平 曹聪 董仕勇 徐坚 钟祥玉 楚鑫新 姚远 szcong2002 gaorj yewenzhang scnlo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