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新IT与全球化新境界 精选

已有 12250 次阅读 2017-5-12 08:20 |个人分类:感言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工智能, style, center, justify, 博鳌

新IT与全球化新境界

王飞跃

今年3月23-26日,有幸参加了每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就智能科技与以“一带一路”为先锋的新全球化之关系,谈了我的认识。看了会后的相关新闻报道,感到有必要对自己的观点做一下澄清,特撰此文。


关于“一带一路”与全球化,已有很多非常精辟的论述,但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我仍认为有必要再从技术的新发展和历史的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其影响及意义。简言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IT智能技术(Intelligent Technology)必将开启第三次全球化运动,其特征就是资源优化、智力调配、人机结合、虚实一体,从过去的“负和”和“零和”的全球化,走向包容和多赢的“正和”,而“一带一路”应旗帜鲜明地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前锋。


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斯曾将公元前800到前200年间约600年人类文化的突破称为“轴心时代”。这就是以孔子和柏拉图等为象征的中国、印度、希腊和中东文化所代表的世界范围之“哲学突破”以及宗教的兴起和农业文明的巩固。而西汉兴起的古代丝绸之路,正是在这第一“轴心时代”之末开始了贸易全球化的进程。可惜,全球化没有因为“丝绸之路”速成大气候,因为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无法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华民族做了全球化的"先烈",除了丝绸、茶叶等物品,我们还向世界无偿地贡献了"四大发明"等技术,知识产权无从谈及。


尽管当代一些社会学者认为人类刚刚进入“第二轴心时代”,但我更倾向于人类社会即将走完这一时代:始于14世纪中期的文艺复兴,终于20世纪的现代科技和工业体系,差不多也是600年的时间。在“第二轴心时代”,人类经历了“科学突破”。这一时代之初,大明郑和下西洋所开创的海洋世纪,在贯通了西域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后,迅速演变成列强掠夺和殖民的第一次“负和”全球化过程。这一次,中华民族非但没有从下西洋获得任何经济利益,反而沦为任由列强宰割的对象。这一时代之末,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开始了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第二次“零和”全球化运动,不但保证了西方阵营的安全,还在全球范围促成了一个成熟的现代化工业社会。


今天,以新IT智能技术为主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正在把人类带入“第三个轴心时代”:始于量子力学、相对论及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所引发的人类对物性、人性和理性的再认识,以及随之而来的计算机、互联网、机器人等新技术和控制论、人工智能、智能科技等新学科,由此引发的“智力爆炸”必将导致世界范围的“智力突破”。或许,时下的“反全球化”正是“第二次轴心时代”的“回光返照”,包容与多赢的“正和”智能全球化已经开始了,人类将在“第三轴心时代”进入智业社会。


在第一轴心时代,人类解放了“物之力”,以“负和”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理要求,实现了“农业文明”,基本解决了社会上资源不对称的问题;在第二轴心时代,人类解放了“能之力”,以“零和”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基本的安全要求,实现了“工业文明”,基本消除了人们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第三轴心时代,人类将解放“智之力”,充分利用虚拟的赛博空间,使全球化由“负和”、“零和”走向“正和”,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社会及自我实现方面之需要,进入“智业文明”,最终解决我们之间的智力不对称问题。希望这一次,在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努力之后,中华民族的“一带一路”能够在“第三轴心时代”里真正成为第三次“正和”全球化的时代开路先锋。再一再二,不能再三,我们也赢一次,但成功是在整个世界的包容与多赢之正和之中。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NGO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侨办、科协和智库等组织团体的关键作用,使国内和国外的百姓都能认识并分享新的智能技术和智慧全球化为人类所带来的更加美好生活。


总之,我们必须自己坚信和确保“一带一路”不是像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只是简单地把中国过剩的产能转移出去,经济改善滞后必然就是生存环境的污染。这一次将是包容和多赢的“正和”全球化,是中华民族“直道超车”的一次历史性伟大机遇,是全球化的一个史无前例的崭新境界。“一带一路”的成功,应是全世界的希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74-1054472.html

上一篇: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平行视觉: 基于ACP的智能视觉计算方法
收藏 IP: 73.24.193.*| 热度|

7 陆泽橼 彭雷 赵凤光 黄永义 邱嘉文 朱朝东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