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飞跃
我一直觉得“白头”怀德海(Whitehead)的“过程哲学”与邓恩的诗《丧钟为谁而鸣》不但有其内在的关联,而且很可能是“白头”受了此诗的震撼,最终形成了他的“过程(process)”哲学之理念,及其鸿著《Process and Reality》。
正如邓恩在《丧钟为谁而鸣》所叹:
没有人
是零落大海的孤岛
可以自成一体
所有人
都是广袤大陆的一员
是整体的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一片岩石
欧洲就会变少
……
直觉上,总是认为"白头”的过程哲学就是把这位祖上的玄学诗人之理想在理性上升华至哲学而己:现实的实质不是物质,而是关系,更是形成和维持关系的过程,永恒的过程。
邓恩(John Donne,1572-1631)的诗,差不多300年后才为世人所识,而“白头”的哲学不到30年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环保运动和今日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甚至走向极端,催生“过程教”和“绿色革命”的极端形式。
文献和网上查了许多年,都没有找到“白头”和邓恩有何关联。只是自己不死心,总觉得他们之间应有关联,希望有人找出论据,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或者错的。
网上有许多邓恩《丧钟为谁而鸣》的中文译本,从粗糙的到精致的,还有李敖的“豪放版”,但我觉得都没有捕捉到邓恩诗里面的逻辑与推理,故尝试着重译如下。
《丧钟为谁而鸣》
约翰·邓恩(1572-1631)
没有人
是零落大海的孤岛
可以自成一体
所有人
都是广袤大陆的一员
是整体的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一片岩石
欧洲就会变少
就像海岬失去一块
就像朋友的庄园毁了一角
最终就是自己变小:
每个死亡都使我变小
因为
我与整个人类相联
所以
不必再问丧钟为谁而鸣
警钟为你而鸣
2016年12月10日于三亚,时美国前副总统Al Gore
做环保主题讲演,有感
------------------------------------------------------------------------------------------------------------------------
附1:
No Man Is An Island
John Donne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
约翰·邓恩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
欧洲就会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252545898/
---------------------------------------------------------------------------------------------------------------------------
《丧钟为谁而鸣》
约翰·邓恩
没有人能自全,
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要为本土应卯
那便是一块土地,
那便是一方海角,
那便是一座庄园,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一旦海水冲走,
欧洲就要变小。
任何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减少,
作为人类的一员,
我与生灵共老。
丧钟在为谁敲,
我本茫然不晓,
不为幽明永隔,
它正为你哀悼。
以上为李敖翻译版本,来源: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753764/
---------------------------------------------------------------------------------------------------------------------------
附2:
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
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 ),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出生在伦敦,就读于牛津大学,后来又在伦敦学习过法律。他原本是一名天主教徒,但由于长期受到宗教迫害,最后改信英国国教,成为当时著名的布道者,从1621年担任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他的诗作大都是在死后发表的,第一部诗集于1633年出版。
尽管邓恩从其父处继承了一笔钱,但远远不能使他经济上获得自立。他不善经商,不得不以另一种途径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他只得依靠智慧、幽默、情趣、学识、勇敢以及别人的恩惠。他广泛阅读了神学、医学、法律和古典著作,因此在写作中,他有时显示出其不凡的学识、机智和幽默。他的诗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甜美诗体。他摒弃了过去人们在诗歌中所应用的传统的意象,采用了奇特的比喻,多变的格律等,具有他独特的诗歌特色。
邓恩的创作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还影响到Eliot、John Crowe Ransom、Allen Tate等二十世纪时的诗人。与其他玄学派诗人一样,邓恩的诗作也运用比附比喻(精巧、惊人的比喻),从日常生活和广博的学识中寻找意象。在玄学派诗人中,他能将强烈的情感和学识上的独创和练达加以完美结合。作品包括爱情诗、讽刺诗、格言诗、宗教诗以及布道文等。诗歌节奏有力,语言生动,想象奇特而大胆,常使用莎士比亚式的机智的隐喻,这些特点在他的诗集《歌与短歌》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邓恩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启迪了包括George Herbert、Andrew Marvell等一大批杰出诗人在内的所谓“玄学诗派”。邓恩和他开创的玄学诗派在18世纪遭到人们冷落,到了20世纪,现代派诗人Yeats、T.S. Eliot等都从邓恩的诗歌中广泛汲取营养,邓恩因而被看成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约翰·邓恩死后出版第一部诗集,长期受人争议,直到二十世纪才被公认为大师。邓恩早期创作爱情诗,如《歌与十四行诗》。很多诗作饱含机智、嘲讽,也有些诗作表现出柔和与深情。他在16世纪90年代创作的爱情诗,特别是《挽歌》,在格调和情感深度方面明显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宫廷爱情诗。
邓恩后期的作品带有浓重的宗教和哲学色彩,表达了一个人对生死和局限性倍感困扰的思想。《死亡,不要骄傲》和《病中赞歌》都是比较有名的宗教诗歌。邓恩的散文作品也很出众。《假殉教者》批评了为信仰而死的天主教徒。在《突发事件的祷告》中《丧钟为谁而鸣》较为有名。这部作品是他对疾病和死亡进行的一系列思考。他的布道也很受欢迎,被收入《布道词》一书。
------------------------------------------------------------------------------------------------------------------------
附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