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Do science as it should be.

博文

把大学生当成人,把研究生当劳动者

已有 6536 次阅读 2010-8-16 13:35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待遇, 劳动者

植保学院每年大学生毕业时都会让老师们写一句祝福的话,这是一个坚持了很多年的创意。今年我写的是,“去除稚嫩,保存善良。不要大惊小怪,不要随波逐流”。前一句是我自己写得,后一句据说是出自某位主管教育的领导之口。倘若属实,则这位领导人十分洞悉中国教育之弊端。也许,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不在于应试教育,而是过于脱离社会现实。因此,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容易对许多社会现象大惊小怪,而随继全盘否定自己在校园所学的东西,从而随波逐流!

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学校都有严严实实的围墙。看得见的围墙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几点进校门,几点出校门,学校做主。从学生安全角度出发,高中阶段以前的管束,我是赞同而且认为是有必要的。但不明白为什么大学的校园也一样需要围墙,还要一个豪华的大门。

心里不明白,但我还是知道原因的。中国的大学生必须被管束,几点起床,几点做早操,几点上课,几点晚自习,几点熄灯休息,都要按照学校的既定政策做。如果不这么做,会出什么结果?教育管理者认为,大学生就会偷懒睡觉,不上课,不上自习,不学习,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学校要严加管束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倘若哪个学生出了点事,家长找上门来会闹过天翻地覆。因此,或许出于提升自身权力的动机,或许出于避免麻烦的心态,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对大学生施加严厉的管束。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部门不相信这些能够考上大学的、绝大多数已经年满十八岁,具有法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这一群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不相信,大学通过强化管理来剥夺了这群人自我管理的权利。按理,大学只要管大学生的学习就够了,但是中国的大学从大学生的吃、住、学都要管理。而且对吃和住的管理,以“大学生还小,担心出事”为由,非常之艺术化的严厉,近乎监狱!

晚上几点之前必须回到宿舍,宿舍不能使用“热得快”.......不一而足。我以为,学生几点回到宿舍,宿舍能不能用热得快,这些事情交给法律去处理好了。如果大学生还不明白晚归不睡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如果知道会影响还要这样做,这样的大学生将来能够成为有用之材吗?

有形的围墙和严厉的管束限制了自由,而一堵无形的围墙束缚了学生的心灵。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教育,我们在编织一个虚幻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告诉坐在课堂的学生社会多么美好。世上没有坏人,人世间没有痛苦。所有的坏人最终都被好人杀死了。而且,所有这样美丽的故事都是用说教式的方法灌输给学生。

或许,可以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教育,教育需要利用这些美好来净化和引导年轻人积极上进。

为什么要对已经达到法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超过十八岁的大学生继续营造一个虚假的美丽世界,而不是展现社会现实中的善良、感动、无奈、失败和错误!为什么不用法律来管束大学生的社会行为而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有些制度明显违背法律)?

为什么要对已经达到法定婚龄(超过22岁)的研究生群体继续实行严格的生活和学习管理?为什么我们不尊重研究生群体在中国科研领域的重要贡献而支付相应的报酬?

我以为,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不把大学生当成人,不把研究生当劳动者”,而是继续沿袭了高中阶段之前的说教式和封闭式教育。也许人有习惯性怀疑,把大学生当成人,不去管束他们,会带来大学的混乱。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许多人相信自由买卖的市场经济会把中国推向混乱。结果呢?

如果,尊重大学生作为成人的权利就会导致大学的混乱,如果一个国家的精英群体尚且如此,那这个国家还有何希望而言!

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一个高中生没有考上大学,如果一个大学生没有继续读研究生,他们就要开始接受社会的洗礼,被明确告之要开始学生承担社会的责任,如果他们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相反,如果有机会继续深造,则被当成不谙世事的学生,远离社会。普遍的例子,如果一个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当他/她27岁博士毕业时,往往被人当成书生气十足的小孩,因为对于社会来说,他还是小学生。

这是博士的悲哀还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博士生与农民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9-353564.html

上一篇:研究生在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
下一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待遇
收藏 IP: .*| 热度|

10 霍天满 武夷山 王春艳 曹聪 王修慧 耿文叶 唐常杰 丁承强 刘庆丰 庄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