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19389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1938913

博文

河南颂

已有 1576 次阅读 2016-2-16 23: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河南颂
来源:陈子才   时间: 2014-08-16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位于中国的中心,它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中原大地。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它中间穿过,它的名字是河南。河南,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还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它便利的交通成为东南西北贯通的枢纽,优越的气侯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让工农业有着充足的优势。茫茫大河唱着欢歌,巍巍嵩山屹立中原。河南,它是西气东输的要塞,它是南水北调的源头。

    河南,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那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从古流传至今,百家姓中的大半姓氐都可在河南找到他们的根。有人说一部中国史,半部在河南,这说法不算夸张过份。那被人们尊称为人文始祖的伏羲氏6000多年前定居河南淮阳,他仰视日月星辰,俯察山川陵谷,创立了八卦,用8个符号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是古人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孕育了中国哲学的嫩芽。那出生在河南新郑的轩辕,成为位列五帝之首的黄帝,在中原地区建立起一个強大的国家。他定天文、创文字、造舟车、养蚕制丝、播五谷,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

    河南,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曽经有过彪炳千秋的史前文化,贾河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人类从蒙昧迈进了文明。那根七孔的骨笛,那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还有彩陶和靑銅制品,显现着先民的智慧和技艺。那条用蚌壳堆砌拚成的龙,堪称中华第一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河南濮阳出土发现。那只号称中华第一鼎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千克,充分显示了殷代靑铜器的冶栋水平。在信阳楚国临时国都阳城遗址出土的长台关编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啊!河南,人们说你是中国文化之根,名符其实,并不过份。

    当我们探寻历史的风云,发现许多大事在河南发生。四个古都,安阳、郑州、洛阳、开封,它们有着璀璨辉煌的历史。从古到今,有许多圣人英豪和文化名人在河南诞生,这里有庄子、老子、商鞅、韩非、诸葛亮,还有字圣许慎、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还有诗圣杜甫和诗人白居易,以及当代毕昇王永民,豫剧宗师常香玉、新理学家冯友兰、历史学家白寿彝、人民记者穆青,还有乒坛皇后邓亚萍、当代著名作家二月河、央视著名主持人海霞,都是咱河南人中杰出的精英。

    河南,不乏名将英雄,从杨家将到岳飞抗金,还有一代名将许世友,以及抗日英雄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他们都建立过伟业丰功。河南的官场中,有过铁面无私的包靑天(包拯),还有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他们政淸风正,成为百姓心中的清官好官,受到万众的歌颂尊敬。

    河南,山川秀美,钟灵毓秀。太行王屋山是愚公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千年古刹,云台山,鸡公山,避暑胜地,玲珑曲雅嵖岈山,碧波荡漾丹江水,壶口瀑布响云天,神奇钟乳鸡冠洞,狝猴乐园五龙口,洛阳龙门石窟多,开封淸明上游园,梦幻京华多游人。

    河南,有着唐三彩的古韵,有神秘钧瓷的色彩纷呈,还有汝瓷的典雅淸新,那巧夺春艳的汴绣,以及色彩绚丽的独玉,还有甘醇芳香的毛尖茶,千古驰名的杜康酒,都是河南风物名产的杰出精品。

    河南人,勤劳淳朴,他们千百年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让中国人得以温饱。河南林州人民用双手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成为世界笫八奇迹。河南人,勇敢坚強,这里有过二七大罢工,这里有咆哮的黄河,青纱帐、太行山,抗日的军民屡建奇功。中原决战,大别山的儿女为中国革命作出宝贵贡献。河南人,信守诚信,一诺千金,唾沫星子落地可砸出个坑。河南人,好人多,扶危济困,那一个又一个救人助人的故事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河南,这是中国交通的枢紐,那贯通东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在郑州交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从河南通过。郑州航空港日夜繁忙,从这里可以飞向四面八方。河南产的拖拉机、钢板、煤和金,给中国工农业的发展繁荣立了大功,神舟飞船上有着河南产的高科技产品。河南的饺子天下闻名,全中国的百姓都吃过双汇的食品。

    盛世和谐,春潮滚滚,河南充满了活力魅力。筑梦圆梦,河南强,则中国强,河南与中国一起腾飞。高举红旗,坚定信心,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亿河南人奋勇前进。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的前面是无限光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5754-956620.html

上一篇:缸上三君子
下一篇:石趣无穷乐身心
收藏 IP: 61.5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5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