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如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志东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和纷杂的年代,在心灵深处保持一片宁静的时空。

博文

说梦-5 精选

已有 7293 次阅读 2007-8-6 10:49 |个人分类:说梦|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首先谢谢各位博友的关注和厚爱。需要说明的是,我的本意仅仅是“说梦”,而非“研梦”。研究梦毕竟已经超越了我的专业、兴趣和能力的范围。在这方面不敢说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所以,很遗憾,可能我的“说梦”系列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和期待。当然,我尽力而为,尽可能地阐述我自己的一些感悟。我认为对梦的解析具有多重性: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等心理学大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一些梦的普遍性象征进行了挖掘和分析。另一方面,对梦的解析又具有个体性特征。我认为应自己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因为各个人的性格特征、梦境的特有符号不一样。只有做梦者本人对自己的梦的根本寓意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梦的解析的多元性。即,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梦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解析结果。这也是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等心理学家各执一词的原因。梦的解析还具有模糊性、两可性、多层次性等。要善于透过梦境表面的现象来分析隐含着的梦的深层次意义。这是因为梦的产生机理也具有多重性、多元性、多层次性。所以,大家可以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对梦进行分析。不同的学术观点可能对于某些特定的梦境有意义,而对其它梦境无意义。甚至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对某些特定的梦境都意义。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轻易地否定某个学术观点。例如对梦之作用就有多种不同的观点:1)休息。2)清理记忆。3)潜意识的反映。4)一种本能。5)不同的思维的方式。6)预言与巧合(梦镜之事件、场景的在现实中再现,发生的几率很少。主要也是由于梦的解析的模糊性、两可性。)目前,从物理学方面开展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热点。例如,PenroseHameroff提出了意识的量子模型,其生物物理学基础就是神经元中的微管。当然,解释神经元中的量子态如何跨越细胞膜而达到相当大的范围使许多个神经元同步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凭个人直觉,伊辛模型在这方面可能有用武之处。

我主要感兴趣的还是梦之利用。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可以在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利用梦。在《说梦-1》和《说梦-2》中已经介绍了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宗教人士如何利用梦的例子。实际上我国古代有很多利用梦的故事。例如,西汉马融勤奋好学,曾梦花,梦见在一片花团锦簇的树林里摘花而食,醒来后文思大进。相传诗仙李白也曾梦笔生花,从此才华横溢,文思泉涌。南北朝文学家江淹,也曾梦人授五色笔后才思敏捷。晚年续梦,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其笔。此后文章诗词再无佳句问世,留下 江郎才尽的典故。一个神奇的例子就是西藏格萨尔史诗的说唱。民间流传格萨尔说唱的最普遍的途径就是托梦。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通常声称自己年青时做过一两次神奇的梦。有人甚至连续数日酣睡不起、不断地做梦。梦中产生各种幻象,仿佛看到或亲生经历格萨尔王大战四方、降妖伏魔的英雄业绩。梦后一般都要大病一场,痊愈后就象换了个人,满脑子如过电影一样不断地出现格萨尔王故事的画面,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要向外讲出格萨尔王的故事,一讲就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民间说唱艺人通常不认识字,主要靠口头传唱。没有一些托梦的特殊经历,很难想象能背诵下来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格萨尔史诗。当然,“托梦”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仍是未解之迷。

科学发现与梦以及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从说纷纭。在这里我不想细谈。仅仅举两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科学家可以从梦境得到启示,做出重大发现的。相传门捷列夫为了探究元素的规律,经常把玩一副“元素牌”,想通过不同的排列找出其背后的规律。他日思夜想,终于从梦境得到启示。他恍惚间迷迷糊糊地看到一张元素表。表的每一行、每一列都有规律,原子量依次递增,……具有周期性的规律。门捷列夫记录下梦中的表,再经过整理归纳,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化学家柯库勒回忆,有一次他坐车时打盹,梦到一条头咬著自己尾巴的蛇,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环。柯库勒因而悟到苯分子具有环形的结构。据说爱因斯坦也是在做了一个重要的梦以后才决定投身物理学研究的。当然,我们不能将重要科学发现简单地归结到一个单一的梦,因为这过于简化了科学发现的历程。实际上,只有在平常的辛勤耕耘和学术积累中,日以继夜地苦思与探索,才能逐渐孕育出突破性的思想创新。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由于人在梦中的思维状态、形式与清醒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科学家在梦中受到某种点悟,不是没有可能进而对其思想行为和科学研究产生一定影响或帮助的。

当然,上面一些著名科学家从梦中获得启示的故事离我们都比较遥远。平常我们也很难将他们的故事与自己相联系。从我本人来讲,也一直没有注意到梦与现实的联系。儿时无梦。当然不是没有梦,而是无忧无虑,睡得死,记不住,或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在大学期间对《红楼梦》着迷,看了三四遍,还钻研了一通脂批。但真正让我将梦与现实以及科学研究相联系的是南京大学蔡建华教授。1982年蔡先生教我们《量子力学》。记得有一次上课,蔡先生在提及自己做科学研究的经历时,提到他在床头柜上放好了笔和笔记本。夜里一做到有启发性的梦,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将梦境记录下来。当时,全年级的同学哄堂大笑。同学们可能想什么的都有,觉得非常夸张、不可思议。有时候,我觉得老师讲课传授知识固然重要,可能最重要的是讲述一些自己治学的心得,做人的道理,言传身教给学生,不知到哪位学生汲取了一点点先生的经验、体会和思想,可能会终身受益。我是直到快博士毕业时才真正注意到梦对科研的启示的。博士毕业后,随着自己从被动性从事研究到主动地进行探索,逐渐养成了记录梦境的习惯。当然,我没有采取蔡先生立即从床上爬起来记录梦境的办法。我通常在似醒似梦的状态下努力将梦记住,醒来时再努力记一下,可能还想一想梦的寓意,然后再继续睡。到早上起床后再记录到纸上。当然,这种办法有时会损失掉一些信息。好处是不会严重地影响睡眠。当然,记录梦境不需要刻意为之,自己觉得有必要记录就记,没有也无所谓。养成习惯后,偶尔总会有一些值得记的梦。也并不是每个记录下来的梦均对科学研究有启发。有些梦在做梦时可能觉得很重要很有意义,但醒来仔细一想根本不对。但是,长期积累下来,一百个梦中有几个梦有实质性的启发作用就受益非浅了。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情非常投入,日以继夜地苦思冥想,获得相关的有启示性的梦的可能性可能也会高一些,并可能利用梦的可控性。最后,强调一下:做梦并不是万能的,它仅仅是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一种另类的思维方式。如果自身不具备基本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也不太可能做出很好的有启示性的梦,即使做出了有启示性的梦,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利用。投入与否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最后成功的关键可能还是取决于平时积累的功力。[注意事项:1)不能长期应用梦境启示法,尽量少用、慎用。没有重要的问题尽量不要有意为之。因为无论如何总是要影响睡眠质量,劳心伤神,从而影响身体。2)有时需要有人交流,进行排解。否则长期下去可能不可自拔、走火入魔。]

以《红楼梦》中曹公的一首诗结束《说梦》系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44-5569.html

上一篇:说梦-4
下一篇:吟梦
收藏 IP: .*| 热度|

1 杨正瓴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