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如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志东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和纷杂的年代,在心灵深处保持一片宁静的时空。

博文

原创工作发表难之断尾求生 精选

已有 13618 次阅读 2021-1-18 08:15 |个人分类:感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前面的两篇博文《原创工作发表难之叶公好龙》和《原创工作发表难之慧眼识珠》中我说明了原创工作发表难。引发了一些博友的热烈讨论。陶勇老师建议,可以用写入标准教科书来衡量工作是否原创。大呆基本上同意这个观点,但是这涉及如何定义“标准教科书”,我想至少应该是二级学科的基础教科书。现在出版书籍很容易,找几个人写几篇某个热门领域的综述或者研究进展报告就可以凑成一本专著,这些拼凑的专著不应该列入“标准教科书”。另外,这种定义还涉及到底是在标准教科书中写入了一句话、一个章节,还是改写了一本书。所以,这种评价标准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没有大呆提出的两个标准简单直接。王立新老师对大呆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的工作是否原创提出异议。他认为猜想的论文发表至今才得到109次引用,其中还有30次是自引,不能称为原创。我已经说明,评价一个工作是否原创不能简单地用引用数来评价。猜想的工作引用数相对偏少,是因为遭到统计物理界权威的反对和打压。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同行无法判断对错,不敢引用。另外,大呆发表的每一篇相关论文(自引)都是成功地突破学术权威的封锁,都代表至少一个编辑和至少一个审稿人对我的工作的肯定,这种自引与普通论文的自引的意义完全不同。我也不赞同王立新老师所说“科学网博客是休闲聊天的地方,开心最重要”,言外之意是不要谈科学。我认为能够谈科学是科学网的最大魅力。我在科学网上开博的主要目的就是介绍三维伊辛模型的工作进展。如果不谈科学,大家去其他休闲娱乐网会更有收获,起码能够圈到更多的粉丝。实际上王立新老师本人也没有做到仅仅休闲聊天,不谈科学,要不然大呆哪能了解到有一个牛人王立新做了模糊算法的工作,还引用数多多?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已经在《原创工作发表难之慧眼识珠》中说清楚了第一项工作铁磁性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为物理学百年难题。大呆完成的第二项工作是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的计算复杂度,为计算机领域的重大问题。请网友们相信我的学术判断力,大呆就不详细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机领域的重大问题了(网友们可以参考下面反对方的邮件内容)。有网友可能会提出疑问:一个人能够做出一项原创性工作就很幸运了,你为什么能够做出两项原创性工作?大呆的回答:皇天不负有心人。大呆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对三维伊辛模型的根本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抓住了其中的根本性矛盾。这两个问题正好是一个矛盾的两个侧面。解决铁磁性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相当于攀登了一个科学的高峰。而顶峰的风光无限好,视野宽广,一览众山小,可以看清通向其他科学高峰的路径。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就是我攀登的第二座科学高峰,可以说是铁磁性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的姐妹峰。当然,具体的求解过程不是本博文的主要话题,还是回到论文的发表过程。

       大呆在完成了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的计算复杂度的工作后,开始了艰难的发表之旅。首先投稿数学界四大著名刊物之一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编辑送审了。审稿意见是:

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但是表述不像一个数学论文,另外证明过程与原来物理上的争论有关,无法判断正确性,拒稿。

我按照编辑的意见进行修改,尽量按照数学家的语言改写论文,另外清除了物理学上争论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实际上与证明不相关,我的初稿写得不好)。但是,我再投稿,编辑就不送审了。在这同时,我也投稿arXiv预印本库,但是这一次没有猜想那篇论文的运气,arXiv居然拒稿,建议投稿正规学术刊物,等正式发表获得doi号后再评估我只好改投其他国际刊物,在半年内投了十几个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学术刊物,均未送审。拒稿理由大同小异:

不满足本刊的标准,不在本刊的领域范围。

很显然,这都是借口。在这期间,我还将论文发给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六位顶尖科学家,论文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回响。我评估,这些编辑和专家是被论文的结果吓着了,此所谓叶公好龙也。由于这是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实际上没有标准答案,有著名科学家在专著中认为一百年都无解。这些编辑和科学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相信一个物理学家能够解决计算机领域的重大问题。如果接受了我的论文,等于承认我是正确的。如果我的工作发表后被证明是错误,那么就闹了一个大乌龙。所以,没有人敢于承担这种风险,不趟浑水,明哲保身是最佳的选择。这是我最艰难的时刻,我感觉有一个无形的大网在阻碍原创思想。可以说,做原创性工作难,发表原创性工作更难。

       尽管遭到极大的阻力,但是大呆一直没有丧失信心。因为这十几个刊物的编辑以及那六位科学家都是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牛人,肯定都看过我的论文,都没有能够指出我论文中的根本性错误。那六位顶尖科学家曾经联手出击,在一周内判定一篇声称解决这个问题的论文是“诈和”。他们对我的论文一言不发,集体沉默。大呆用逆向思维思考得到如下判断:我的工作有极大的可能性是正确的。编辑不送审是他们不敢发表,而不是由于论文中存在错误。由于我的原创性思想是非常简单的,窗户纸一捅就破,我非常想尽快发表,以保护我的优先权。所以,我决定投稿国内学术刊物,也赶个将论文发表在国内刊物上的时髦。考虑到这样的工作无论成败,荣辱总是与我的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联系到一起的。我选择投稿我所主办的学术刊物J. Mater. Sci. Tech.JMST)。考虑到事关重大,为了保险起见,我将论文中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内容全部删去,没有点明计算机领域的问题,仅仅保留与材料和物理相关的部分,可以说是断尾求生。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本小人书,讲的就是小壁虎断尾求生的故事。当时印象非常深刻,现在用上了小壁虎的智慧。退一步海阔天高,这与当年将精确解的论文修改成猜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内行是能够看清楚我解决的是计算机领域的什么问题,以后有纠纷时可以保护优先权,外行只能看看热闹罢了。实际上,在论文中我仅仅差一句话没有说,没有明确说我解决了计算机领域的那个问题。这如同打麻将,我为了防止出现“诈和”的窘境,我仅仅宣称已经“上听”,仅差一张牌就“胡了”,而且暗示下一张牌就“自摸”,但就是不说“胡了”。这里我先按下暂停键,将局面定格在“上听”那一瞬间,然后按下慢放键,无限期地延长到“和牌”的过程。目的是等待学术界对我的原创思想的理解和接受,等水到渠成之时再宣布“胡了”。

这里给JMST编辑部主任罗东点个赞!他非常有胆识,决定送审。审稿意见非常正面,很快就见刊了。最近几年JMST发展得很快,影响因子节节攀升,突破6,成为国内材料领域的顶级刊物(SCI分区1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肯定与罗东的魄力和领导力有关。他说,JMST就是要鼓励原创。他主要是相信我的人品和学术水平,毕竟是一个单位相处几十年的同事,知根知底,对我有信心,相信我不会乱来。

       论文发表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已经收到近百封祝贺、讨论、合作的邮件。当然,也有几封反对的邮件,但是都没有能够指出论文中存在根本性错误。有反对方与JMST的合作出版社Elsevier的编辑联系,抱怨JMST发表了一个错误的论文。现将抱怨信的大意翻译如下:

复杂度的证明是伪造的和错误的,例如定理三的证明是可笑的。这个结果暗示是那个计算机领域的问题吗?我尝试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获得建议,下面是专家的意见:论文中可能有一些重要的数学错误,不仅仅有一定的证明错误,这篇论文显示作者不经意地解决了数学和计算机领域最著名和最有价值的公开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计算机领域是一个大事情,如果与物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相比较,它有点像颠覆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就像偶然地无中生有产生能量将值得一个诺贝尔奖。偶然地解决这个问题将带给你计算机领域的大奖。

感觉这个反对方还是以前的老对手,找编辑的麻烦是他(们)的老套路。我的答复信大意翻译如下:

这仅仅是一个抱怨,不是一个科学的评论。批评一个工作的正确方法是精确地指出论文哪里有错误。含糊地说“复杂度的证明是伪造的和错误的”、“论文中可能有一些重要的数学错误”毫无意义。一个人怎么能用“可能”来做科学的判断?这个问题是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一个著名问题,它与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几千个问题相关。按照我的观点,在这些领域的任何科学家都有可能求解这个问题或者对求解做出贡献,如果他/她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是一个物理体系,是这几千个问题之一。我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从1991年起就研究三维伊辛模型,发表了三篇代表作(1,提出猜想;2,数学结构;3,证明猜想)。我的JMST论文是在三维伊辛模型方面的后续工作。在近三十年的努力后,我找到了三维伊辛模型一个根本和重要的特征,在自旋之间存在长程纠缠,这是多体三维相互作用自旋体系的量子效应。这个非局域效应是由三维伊辛模型转移矩阵的内因子导致的,它帮助我确定了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的计算复杂度的下限为绝对极小核模型的计算复杂度。这是我找到的关键点。JMST论文用物理学家的语言,我没有宣称解决了计算机领域的问题。当然,我的结果暗示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的进一步工作将给出一个更严格的数学表示。我无法认可将求解这个问题与颠覆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做类比。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一个定律,无法被颠覆,而这个问题是一个公开的问题,可以被求解。我非常欢迎任何具有科学意义的批评和评论,但肯定不欢迎一个非专业的抱怨。

到目前为止,反对方没有发表任何Comment

反对方说定理三的证明是可笑的,是因为这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事实,无需证明的。我是在求解过程中自己想明白的,觉得有必要在论文中说清楚,毕竟许多读者不是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所以,仅仅是可笑,而不是错误。

目前的形势与当年猜想那篇论文发表后的形势类似。当年一帮统计物理学家不相信一个材料科学领域做实验的人能够求解统计物理领域的重大问题。有四大天王和Perk教授的联合围攻(详见系列博文激辩猜想),经过十多年我的工作才获得同行认可。主要原因是我的猜想的原创思想超越了时代,同行需要时间消化和理解我的学术思想。如今,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不相信一个物理学家能够做出计算机领域的重大问题。我个人相信我的工作是正确的,我有关计算复杂度的学术思想同样是超越了时代,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也需要时间消化和理解我的学术思想。当然,计算复杂度工作的正确性留待同行的进一步考察,接受时间的检验。有一点不同之处:当年猜想的工作是未完成时,猜想需要被严格证明(又花费了十多年才得以证明)。如今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计算复杂度的工作已经是完成时,仅仅差一句话没有讲明。

考虑到原创工作发表难,大呆认为:为了鼓励创新,应该引入编辑免责机制。目前,Springer-Nature出版社已经在一些刊物的论文中加上一段免责申明:

Publisher’s Note Springer Nature remains neutral with regard to jurisdictional claims in published maps and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s.

大呆认为,这是出版社的王道。让学术刊物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学术刊物本身不作为评判学术观点正确与否的工具,发表不等于正确。为了鼓励创新,解决原创工作发表难的问题,为了给出版社和学术刊物的编辑减轻压力,大呆建议我国的学术刊物也在发表的论文中印刷上一段免责申明。只要编辑是按照正常的程序处理稿件,通过正常的审稿程序,只要审稿人是按照自己的学术判断同意发表,即使发表了错误的论文,出版社和编辑自动免责。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早日解决原创工作发表难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产生更多的原创性成果。

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研究相关论文链接:

  1. 提出两个猜想:Z.D. Zhang, Philosophical Magazine 87 (2007) 5309. https://doi.org/10.1080/14786430701646325

  2. 初探数学结构:Z.D. Zhang, Chinese Physics B 22 (2013) 030513.

    https://doi.org/10.1088/1674-1056/22/3/030513

  3. 证明四个定理:Z.D. Zhang, O. Suzuki and N.H. March, Advances in Applied Clifford Algebras 29 (2019) 12. https://doi.org/10.1007/s00006-018-0923-2

    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计算复杂度研究相关论文链接:

Z.D. Zhang, J. Mater. Sci. Tech. 44 (2020) 116.论文链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267707.html

上一篇:原创工作发表难之慧眼识珠
下一篇:量子相变理论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收藏 IP: 59.152.39.*| 热度|

38 郑智捷 檀成龙 周忠浩 武夷山 田云川 石磊 黄河宁 郑强 秦四清 孔梅 郑永军 曾荣昌 谢力 崔树勋 曾杰 耿修瑞 郭胜锋 杨正瓴 晏成和 鲍鹏 吴斌 张士宏 陶勇 张宇 黄永义 甘彦雄 王兴民 吉培荣 张江敏 王安良 孟利军 陈理 徐长庆 曾纪晴 姚伟 张学文 彭振华 刘用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