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阁科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nrose

博文

一个普通博友的哀思 精选

已有 7505 次阅读 2015-1-10 22:54 |个人分类:信笔小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李小文, 科学网, 布鞋院士, 黄老邪

   今天微信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了数屏——“布鞋院士”病逝,世间再无“扫地僧”。一看到这一消息的时候,和很多博友一样,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谁能知道前几日还在科学网活跃的黄老邪,瞬间就不在了…… 之前看到一位博友说最近科学网不景气,其中一条,就是黄老邪不再活跃,原来,这才是真实的原因(这是所有博友不更新博客的最后理由,真正的“休博底线”,千万不要发生为好!)。科学网自成立以来,出过不少名博,也失去过不少名博,有那么几位,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了。2015年的起头有点悲伤,空难也罢,踩踏也罢,工伤也罢,看新闻的时候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看到小文院士去世的消息,着实令心里刺痛。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母校就痛失两名院士,黄祖洽先生走的时候,没来得及缅怀就赶上到国外出差,连追悼会也没去成。如今又有一个极具个性的博友走了,他的博客,定格在了某一刻……

   在科学网上,我只是李小文先生众多博友里极其普通的一个,我甚至不清楚他是否记得我。然而知晓李小文的大名,却还是学生时代的事情。那个时候在北师大读本科,碰巧系里有一位老师叫李小文,不过她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带我们近代物理实验课。那个时候,师大正是鼓励跨专业跨系选课的之初,学理科的去选修文科系的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在选课系统里,你也许可以看到别的系的老师名字,然后,我们发现师大居然有两个李小文,名字一模一样。后来开大会才知道,另一位李小文在资环系,是鼎鼎大名的院士。作为一个本科毛头小子,大抵只觉得,这位院士离我们的距离有点远,虽然大家都在一个校园里。四年本科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同样学校鼓励跨系读研甚至跨系免试推荐,不少人从物理系转到心理系、中文系、计算机系、管理学院等,也包括资环系,读研究生。从资环系的同学描述中,大抵听说过李小文院士是如何厉害,性格是何其有特点。听说他们使用的教材里出现的人名,李小文是为数极少的中国人之一,至于他做的研究,我是完全不懂。

   再后来中国兴起了博客热,我也凑热闹在许多博客网站注册了,包括科学网,在它创始的第二年,就有幸成为博主之一。那些年头里,科学网并不如现在这般热闹,但是比较纯粹,讨论的问题也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不像如今那么招人眼球。但是科学网里依然有几大名博,如以“99%论”著称的王鸿飞老师,有低调认真的武夷山老师,还有就是著名的“黄老邪”李小文院士。当时看李小文老师的博客,就像看老徐的新浪博客一样,有点“追星”的意味,也深深感到自己思想的差距,心想他老人家肯定不会知晓有那么多年青的校友粉丝天天关注他。可是在科学网呆久了,渐渐感受到这里实名制的好处——你可以和任何一位你景仰已久的大人物直接对话,无需戴着马甲遮遮掩掩,直抒胸臆即可。这和别的博客里总是一堆乱七八糟莫名其妙的留言迥然不同,也让人感受到科学网的透明和实在(只是很遗憾,随着注册用户的增加,马甲和灌水评论越来越多,许多半匿名id发的评论实在难以入目,严重扰乱科学网的风气,幸好现在有选择只允许实名制用户评论)。这种透明和实在,让我看到了真实的李小文院士,一个被人称之为“黄老邪”的博主。写博文和看博客成了我业余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之一,自己也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和锻炼,随着文笔的锤炼和思路的开阔,渐渐尝试起许多曾经想试的题材。机缘巧合,参加了科学网组织的首届全国青年博客大赛,也从此开始了我的科普写作之路。非常幸运地在那次大赛获得了全国最佳科学博客大奖和博客团队一等奖,我至今记得饶毅老师和王鸿飞老师在给我颁奖时说的那句话:“别紧张!待会儿发表获奖感言慢慢说。”这个大奖成为激励我在科普之路上前进的主要动力,至今我还在努力:写好自己的科普,让别人想干嘛就干嘛去吧,这也是我在科学网的生存法则。如今想起来,我坚持写了那么多科普,首先要感谢的,就是科学网。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膜拜的那几位名博,其实都是大赛的最终评委,也是他们决定给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博主这个大奖的。我不知道其中是否有李小文院士,若有,他应该是我所感谢的人之一。

   再后来,我在科学网也活跃过一阵子。随着科学网不断升级,博主圈子、论坛、博主委员会等许多内容加了进来,博主的朋友圈也逐渐扩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加了lix这个博主为好友,偶然才发现竟然就是鼎鼎大名的李小文院士。也就那时,科学网博友们的线下活动也悄悄搞了起来,看到迟菲美女等人晒出的聚会照片,其中就有“黄老邪”的仙风道骨,很是羡慕。我本人不善于交际,也几乎不喝酒,所以从未参与过这类聚会,尽管很想。只是在某些特殊机会见过几位名博,如武夷山老师、邢志忠老师、陈学雷老师等等。有时候,网络上的文字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我总是担心,如果真和博友见面,该聊些什么呢?也许和出生寒门有关罢,尽管在京多年已让我逐渐克服和陌生人交际的恐惧,但面对不熟悉的人,总还是不知道如何打开交际的障碍。也就这样,我失去了和许多科学网博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李小文老师之间,也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博友。

   今天,这名普通博友离我们而去了,我想借科学网平台,寄托这一份哀思。

   黄老邪,走好!天堂里还等你发博文呢!

   



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926-858235.html

上一篇:投稿,审稿,都别任性
下一篇:2014年诺奖得主报告观感
收藏 IP: 124.202.191.*| 热度|

28 苗元华 肖重发 梁进 蒋永华 彭真明 吕喆 邹烨 徐晓 陈儒军 蔣勁松 庄世宇 科学出版社 武夷山 林中鹿 田云川 董侠 李健 黄仁勇 李庆祥 张鹏举 蔡小宁 蔡庆华 贺鹏 李宇斌 hulusi zjzhaokeqin neilchau Allanm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