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危机从这里开始:发生时间预测从扩散到聚焦

已有 3568 次阅读 2016-7-28 09:3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周期, 可间断周期, 准周期, 周期叠加, 预测实例

危机从这里开始:发生时间预测从扩散到聚焦

                                杨学祥,杨冬红


可间断周期是自然和社会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杨冬红在2009年博士论文中指出,周期发生的事件,其预测是确定性的。有些本来受周期函数制约的事件,在强外因的干扰下,准确的周期性被破坏,形成可间断的周期函数。用其周期来判定其发生,就不再是确定性的判断了,间断的情况愈多,随机性也就愈强。利用概率统计方法确定这种非周期事件在任意时间发生的概率,在提高预测精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事件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多种因素正相叠加就是该事件发生的高潮时期,多种因素的负相叠加就是该事件的低谷时期,多种因素正相和负相交错,就是该事件的平稳时期。

依据干扰的强度不同,在低谷时期仍能发生的事件是周期事件,但在强度上会有区别;在平稳期能够发生的事件为准周期事件,间断出现频次较少;在高潮时期能够发生的事件,称为可间断周期事件。

由于科学家都是通过自己掌握的因素来预测某事件发生,不同学者的预测发生时间通常是由分散到集中,表明多种因素正相叠加逐渐集中,危机将从这里开始。

预测实例是2014-2016年最热年的预测。


2014-2016年最热年预测

统计表明,全球最热年的发生与“厄尔尼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没有海洋强震发生”三大事件相关。

相关的地球物理机制是,厄尔尼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热事件,导致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增高;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增强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有利于海底冷水上升使海洋表面变冷;海洋以及边缘巨震将海底冷水翻上表面使海洋表面变冷。

1959-1960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当年没有发生厄尔尼诺,当年发生了全球最大地震——智利9.5级地震,当年没有最热年记录。

1995-199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1997-1998年发生了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当时没有发生8.5级以上地震,三种因素叠加,当年录得20世纪最热纪录。

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06年发生厄尔尼诺,2007年发生强拉尼娜,200422620053282007912印尼苏门答腊分别发生了9.18.58.6级地震,导致全球变暖停滞,低温冻害频繁袭击北半球。

由此我们预测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此期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地震,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导致最热年发生(见相关证据)。

事实上,2015-2016年发生了超级厄尔尼诺,2014-2015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地震,2014年和2015年都录得最热年新纪录。


2019-2023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预测

我们在博文中多次指出,中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任何一方发生问题,都会给世界带来难以遏止的严重灾难。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在自然灾害周期的激发下将形成不可抗拒的超级灾害链:历史再一次一步一步重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59.html

根据超级灾害发生规律,我们在2016529指出,2019年前后进入2008年以来的再一次金融危机。新的证据在不断涌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1019.html

2019-2023年是金融危机爆发最可能的期限,严重的自然灾害不可抗拒,脆弱的金融和经济将不堪一击,世界各国必须团结一致做好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115.html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预测都在向2019-2023年集中,危机将从这里开始!

伴随时间的推移,2019-2023年的时间长度将逐渐缩短,关注以下金融危机时间的预测:


时代周报:2017年全球金融危机再现?

让我们来看下金融危机的规律: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协议终止,到现在已有40年了,在其中的三个10年里,第七个年份都会出现金融危机,分别是1987年、1997年和2007年。此外,每次危机都有亚洲的份。例如,1987年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股市危机虽发生在美国。但这次危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时间)周日晚间亚洲市场的恐慌情绪,它引发了一连串的结构性股票和衍生产品交易,进而造成市场失控。

利率平价套利活动引发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大量资金流入让资本运用能力捉襟见肘,1998年底当地政府终于出手干预,狂欢就此告终。

随着2007年美国R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次贷市场崩盘,全球金融危机首次露出端倪。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引发了全面危机。这次也是因为套利,但套利对象是信用评级,而非货币。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杠杆水平已经上升,各个市场的相互联系也更加紧密,但和对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相比,市场机构更聪明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或许一直偏低。

2017年是否会再次出现全球金融危机?或许。

http://money.163.com/16/0531/05/BOCENB2J00253B0H.html


《货币战争》作者Jim Rickards:新一轮金融危机2018年到访

  在经历近期连续上涨过后,日内(613)金价再度升至1280美元一线上方,以对英国退欧担忧为主的避险情绪正支撑金价再度接近1300美元关口。

  对此,《货币战争》作者JimRickards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黄金可能处在新一轮历史性大涨的起始阶段,其大涨的催化剂将是一连串前景难辨的金融事件的结果。

Rickards指出,在过去的16年里全球金融市场爆发了两次危机,而下一轮金融恐慌很快将不期而至,而现在正是为第三次灾难做准备的时候。

Rickards进一步指出,考虑到金融危机每个大约十年就会发作一次,投资者应为2018年可能爆发的危机做准备,而美国政府可能会亲自触发下一次金融危机。

Rickards强调,上述场景的发生可能刺激金价走高至10000美元/盎司。

http://roll.sohu.com/20160613/n454153880.shtml


2019年前后进入2008年以来的再一次金融危机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何新最近转发一篇博客,博主认为,此文可以与何新的“中美没有金融战,已经形成奇妙金融关系”相参照阅读。博文摘编如下: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当年中国的4万亿投资究竟最终是救了谁的命?这不是某些人自我吹嘘标榜就说了算,我们可以找到客观的坐标作为衡量考核的依据。

上面这张美国道琼斯指数和中国上证指数关联对比图,足以告诉你如何看清真相,一图抵千言,实在不想说太多。

我只想说:美国政府应该给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金融理财专家”和某些金融高官颁发经济特别贡献大奖章,以表彰这些为美国经济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金融危机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国经济学家和官员,他们为美国经济延缓并短期摆脱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金融危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其功绩足以载入美国史册,与开国总统华盛顿同放异彩和光辉。

为此我国股市和经济付出巨大代价。而美国则通过向中国转嫁金融危机,包括制造2015A股暴跌的股灾,转移资金到美国而救助美国,成功避免了美国股市、熊市陷入剧烈大调整的泥潭。

美国市场巧妙地进入横盘震荡的修复阶段,目前已经接近元气回复。也就是说,之后很可能再次进入新一轮拉升上涨状态。只是这次也许是第五浪21000点的最后赶顶冲刺拉升。

之后,无论如何美国经济也逃不掉熊市大调整的厄运而进入危机状态,全球也将因此进入2008年以来的再一次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总危机。

时间节点应当在未来三到五年(2019年前后),而这次,估计已经没人能救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2w9nr.html#cre=sinapc&mod=g&loc=16&r=0&doct=0&rfunc=33


中华元智库创办人张庭宾:2016-2019年爆发中国金融危机风险

和讯网消息 726中华元智库创办人张庭宾撰文《金融大危机是中国人30年拜金恶果也是中华凤凰涅槃天命》,文章指出,中国最早6个月,最晚3年将爆发金融大危机,但不至于崩溃,这是他根据最新国内外形势做出的进一步判断。

这两个“剪刀差”或许意味着,从2009年开始的,以政府大规模基建投资、不断推高楼市泡沫的救市保增长模式终于显现严重副作用。印钞增加流动性速率已经快赶不上黑洞坍塌收缩流动性的速率了。

根本而言,这种模式是一种透支模式:透支人口红利、透支自然资源、透支民间积累、透支政府信用。过去是还有资源可以透支,且有外资到中国投资牟利配合。但现在这些透支都已经达到了极限,而外资正从“合作者”变成“釜底抽薪者”。

http://opinion.hexun.com/2016-07-26/185155132.html


2023年美国股市进入低谷

  汇通网726讯——此前的美国共和党大会上关于呼吁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回归的提议人仍深刻。而这一法案将解决一个重大问题,这就是货币流动速度。如果从货币流动速度和人口结构来看,美国经济就是一个烂摊子。如果上述两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将是经济增速放缓的最主要的风险所在,同时这对股市来讲亦然。

从股市波动来看,也能发现上述规律。道琼斯指数的高峰和低谷期,也正是这一比例所对应的时间点。比如1971年的高峰和1983年的低点。从上述图表可以推测,未来数年,道琼斯指数存在回调的风险,2018年可能不是股市的底部,2023年最有可能。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forexroll/2016-07-27/doc-ifxuhukz1118387.shtml?cre=sinapc&mod=g&loc=30&r=0&doct=0&rfunc=33&tj=none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727/n461338985.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115.html



相关证据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1]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在2012522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在2014721指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5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28.6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18.6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4年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可能使其成为最热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3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8月史上最热,都是201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9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6865.html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145.html

上一篇:下一次金融危机:2019还是2023?
下一篇:唐山地震40周年:发现地震发生机制和规律避免重蹈覆辙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杨文祥 钟炳 陈蕴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