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上周极寒创55年来最冷纪录 规律表明今冬暖冬概率变小

已有 2327 次阅读 2016-1-28 06:2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冷位相, 冷冬, 寒潮, 暖冬

 上周极寒创55年来最冷纪录规律表明今冬暖冬概率变小

                               杨学祥,杨冬红

 

2016-01-28 07:02:36 城市快报报道,今年是“厄尔尼诺年”,气象部门预计会出现暖冬,然而在超强寒潮的影响下,津城出现极冷天气,创下本市55年来“最冷”的气象纪录。不少市民疑惑:“说好的暖冬去哪儿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超强寒潮袭击津城?”对此,气象专家表示,上周出现的极冷天气只是短暂现象,现在还不能确定今冬是不是暖冬。

据气象专家介绍,本周五开始,天空云量开始增多,太阳辐射减少,周六会出现阴天,受此次天气过程影响,津城周末气温小幅下降。预计最高气温在1左右,最低气温在-4左右。

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ms/qjtj/201601/t20160127_949487.html

 

超强寒潮发生符合自然规律

 

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就是55年,超强寒潮发生符合自然规律。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东北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冻害的1957196919721976年都是厄尔尼诺年。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195412151955121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6428-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77121,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38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28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2720.html

 

 

2月中下旬潮汐组合有利于寒潮发展

 

寒潮强弱与潮汐组合有关,115-17日的潮汐组合导致的冷空气活动不是最强,是本次寒潮时间暂短的原因

   潮汐组合C117为日月小潮,115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115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124为日月大潮,12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235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小,地球自转变为最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396.html

2-3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北极寒潮南下。

潮汐组合A129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130为月亮远地潮,21为日月小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B25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1816度,28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中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中强)。

   潮汐组合C211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1度。211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215为日月小潮,218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1517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E225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227为月亮远地潮,223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92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92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关注“霸王级”寒潮的持续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279.html

变冷趋势不止三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444.html

2月中旬和下旬的潮汐组合决定冷空气活动强和暖空气活动弱,有利于北极寒潮南下,2月的气温将继续异常变冷,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在2月中下旬有重现的可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7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588.html

据气象专家介绍,本周五开始,天空云量开始增多,太阳辐射减少,周六会出现阴天,受此次天气过程影响,津城周末气温小幅下降。这与129-21潮汐组合对应。

关注211潮汐组合。

 

相关报道

上周极寒创55年来最冷纪录短暂极冷不代表今冬不是暖冬

2016-01-28 07:02:36 来源:城市快报

   今年是“厄尔尼诺年”,气象部门预计会出现暖冬,然而在超强寒潮的影响下,津城出现极冷天气,创下本市55年来“最冷”的气象纪录。

http://tj.house.sina.com.cn/news/2016-01-28/07026097937793299035502.shtml?wt_source=newshp_news_17

 

天津上周极寒创55年来最冷纪录今明或出现雾霾

时间:2016-01-2707:54:00   来源:天津网   作者:张珊珊   责任编辑:梁婷

   天津网讯 城市快报记者张珊珊  今年是“厄尔尼诺年”,气象部门预计会出现暖冬,然而在超强寒潮的影响下,津城出现极冷天气,创下天津55年来“最冷”的气象纪录。不少市民疑惑:“说好的暖冬去哪儿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超强寒潮袭击津城?”对此,气象专家表示,上周出现的极冷天气只是短暂现象,现在还不能确定今冬是不是暖冬。

  为何出现超强寒潮

  厄尔尼诺挤压强劲极地冷涡

  “超强寒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今冬极地冷涡非常强劲,在厄尔尼诺明显的挤压下,冷空气一路南下,导致天津天气异常寒冷,就连广州等南方地区也罕见地出现了降雪。”气象专家表示,这次寒潮的强度近年来少见,只有1991年那次寒潮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410月起形成的厄尔尼诺,进入2015年夏季后明显增强,已成为一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峰值接近1997年至1998年那次,是1950年以来“第二强”的厄尔尼诺。“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冬前期天津气温始终偏暖,向暖冬趋势发展,但由于冬季冷空气势力较强,一旦其与厄尔尼诺遭遇,冷暖相互碰撞,天气格局就会发生剧烈变化,这也就是上周出现超强寒潮后,天津气温创55年来新低的主要原因。”气象专家说。

  今冬还是暖冬吗

  寒冷短暂今冬还可能是暖冬

  那么,今冬还会是暖冬吗?气象专家表示,上周津城的确寒冷,但其持续的时间很短。从去年入冬后至今,除了上周偏冷外,津城气温始终偏高。“判定是否为暖冬,要根据当年12月至次年2月这段时间的整体气温进行分析。从现有天气格局来看,今冬仍有可能是暖冬。”气象专家说。

  本周天气如何

  今明或有雾霾周末气温微降

  今起进入“五九”。今明两天,天气比较暖和,不过从周五起天气转阴,周末气温将小幅下降。根据气象监测分析,今天,天津晴间多云,东南风2-3级,最高气温3,最低气温-6,空气污染气象条件4级。由于今明两天天气系统平稳,津城可能有雾霾,空气质量下降。

据气象专家介绍,本周五开始,天空云量开始增多,太阳辐射减少,周六会出现阴天,受此次天气过程影响,津城周末气温小幅下降。预计最高气温在1左右,最低气温在-4左右。

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ms/qjtj/201601/t20160127_94948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2915.html

上一篇:为什么暖冬的预测底气十足?
下一篇:中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灾情严重 多地出现历史罕见降雪、低温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