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成因之争:2015年是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

已有 2755 次阅读 2016-1-12 19:4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厄尔尼诺, 月亮赤纬角, 最热年, 气候波动

 成因之争:2015年是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

                           杨学祥,杨冬红

 

   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

 

  中国天气网讯 111,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中称,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中国是自1951年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这一方面受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影响,另一方面,与正在发生的超强厄尔尼诺有关。

针对全球气温创新高是否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巢清尘介绍,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实际上主要有两大原因,一个外部强迫,包括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火山爆发都是外部强迫的因素;第二是内部系统的变率,海洋、海气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等,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发生。而国际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放造成了过去上百年的气候系统变暖。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s/2016-01-12/doc-ifxnkkuv4461317.shtml?cre=sinapc&mod=g&loc=13&r=0&rfunc=29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12/c70731-28043781.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与主流观点截然相反,我们的研究表明,2014年和2015年连续破最热年记录的原因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的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

依据同样的原理,2023-2025年是全球最冷年。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

我们在2012522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20150723广州日报报道,美国政府机构今年初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是全球有气温统计以来的“最热年”。不过,这一纪录有望在2015年再次被刷新。但这一纪录也不会保持太久。科学家们预计,2016年将成为下一个“最热年”。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ul/2015/07-23/7422305.shtml

事实上,我们在2008年、2012年、2014年、2015年最早提出了2014-2016年最热年的预测。

我们早在2008年就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

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4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2014年最热年预测:

 

20142月以来,美国、德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或科学家纷纷表示,今年很有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从而造成气候异常。更有科学家称,今年或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http://news.sina.com.cn/c/2014-04-02/073029846564.shtml

2014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2522指出,准备迎接最热年。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在201454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2014年超级厄尔尼诺没有发生,谁的预测更准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5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28.6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18.6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功不可没。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虽然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气候自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在2013年,这两种气候现象均未出现,全球气温却在升高,表明8.5级以上地震和月亮赤纬角极小值也是全球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因为200420052007201020112012年都发生了8.5级以上地震,而2013年没有发生。

我们在2014720指出,2013年的最热年是2014年更热年的前兆,如果2014年不发生8.5级以上地震,发生最热年的概率更大,会超过2013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176.html

事实证明了我们的预测。

 

2015年最热年预测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候科学家2015312在最新一期的科技公报上正式宣布,厄尔尼诺事件再次到来,2015年可能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

http://news.163.com/15/0313/14/AKJHR1E600014SEH.html

http://www.qh.xinhuanet.com/2015-03/15/c_1114640762.htm

早在2015125我们就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62543.html

 

2016年最热年的预测

 

20150723广州日报报道,美国政府机构今年初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是全球有气温统计以来的“最热年”。不过,这一纪录有望在2015年再次被刷新。但这一纪录也不会保持太久。科学家们预计,2016年将成为下一个“最热年”。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ul/2015/07-23/7422305.shtml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最热年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之末、拉尼娜事件之初:

1997-1998年发生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1998年是最热年。

2015-2016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2016年刷新最热年记录的可能性非常大。

2014年最热年、2015年和2016年可能的最热年将验证和继续验证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根据同样的原理,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连续三年全球最热年的发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也将导致全球最冷年的发生。

我们与主流观点之争可在短期内接受检验,谁是谁非9年内可见分晓。温室气体和人为增暖无法解释全球气候的自然波动变化。

主流观点将在9年后寿终正寝,但气候波动不会停止,全球变暖将在2030-2060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和2032-203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交集中达到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杨学祥.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23(6): 1813~1818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9954.html

上一篇:流感症状严重、有禽类接触史需警惕H5N6禽流感:2016年危险期
下一篇:北京冬季静稳天气较近十年偏多5成致雾霾频发:验证潮汐预警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周少祥 杨文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