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冬预测遭遇尴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大幅降温
杨学祥,杨冬红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兰旻):11月以来,中国南方出现持续强降水,多地降雨量创历史新高,部分流域出现“冬汛”;北方雨雪天气显著,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温明显。极端天气的频发再次引发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关注。气象专家表示,近期极端天气在一定程度上与自去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有着密切关联。
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全球变暖,不过,近期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大到暴雪,出现大幅降温,也让很多人对是否会迎来“暖冬”感到疑惑。周兵认为,厄尔尼诺未来在加强过程,实实在在对冬季气温影响偏冷程度,国家气象中心做过相应预测,没有对冬季会偏暖结论进行修改。”
厄尔尼诺在影响天气变化的同时,也会给中国农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玮表示,从历史上看,厄尔尼诺在中国发生的第一年往往会导致南涝北旱,第二年会出现雨水较多的情况,今年中国南涝北旱态势依然明显,造成一些地区粮食有所减产,“初夏,长江流域江南洪涝相当严重;到了盛夏,辽宁、内蒙中部、吉林部分地区干旱严重,这部分地区今年是减产的,华北的中北部也一度出现夏季干旱,今年华北地区玉米产量普遍反映不如去年。明年会不会出现较强洪涝,只能说从历史上看有这种可能。”
专家提醒,应继续关注厄尔尼诺对今冬明春的影响。进入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后,南方需防范持续阴雨天气或局地强降水可能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东北、华北等地需防范强降温、降雪过程对交通、设施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http://gb.cri.cn/42071/2015/11/25/8011s5177146.htm
http://news.wenweipo.com/2015/11/24/IN1511240056.htm
与2005年、2009年、2013年一样,暖冬预测遭遇尴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096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213.html
我们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2015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795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0813.html
2000-2030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发生后东北易发生严重的低温冻害。例如,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1969、1972、1976年厄尔尼诺发生后,东北都发生了严重的低温冻害。2009年的厄尔尼诺也带来低温。
2015年9-11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秋和霜冻提前,给秋收带来重大损失。
我们在2015年9月29日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3914.html
既然如专家所说,暖冬期间依然会有“大雪纷飞”的寒冷,冷冬里也能感受到“四季如春”的温暖,这都是正常的。为什么忽视低温冻害的预报?
片面的暖秋暖冬预报忽略低温冻害的可能性
已经造成误导公众加重灾害的后果
气象部门忘记了三次暖冬预报失败的教训,忽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之后的低温冻害是问题的关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98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213.html
结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对应我国冷冬
关键的问题是,在气候转折时期,气象部门仍然固守过时经验
東北、華北等地需防範強降溫,这已经是事后诸葛和迟到的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3824.html
2015年厄尔尼诺:今年干旱明年洪涝
我们在2015年4月24日指出,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2016年发生拉尼娜,那么,长江大洪水有可能在2016年发生,因为1997-1998年厄尔尼诺和1998-2000年拉尼娜与2015-2016年厄尔尼诺和2016-2017年拉尼娜的发生条件极为相似。
事实上,长江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有关: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3年发生弱厄尔尼诺,1954-1956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1998年发生长江流域20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关注2015-2016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对长江大洪水的影响。
关注2016-2017年强拉尼娜事件带来的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9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718.html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5年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和2016年强拉尼娜,足以给中国带来1954年和1998年规模的长江巨洪。
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发生在1997-1998年,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长江巨洪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后期和拉尼娜事件前期,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交替是长江巨洪发生的原因。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2015-2016年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类似1954年和1998年中国巨洪在2016年发生的概率增加,今年不过是小试锋芒,加速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1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088.html
相关报道
中国南方秋"汛" 北方暴雪极端天气凸显厄尔尼诺"狼性"
2015-11-25 10:04:28 |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 编辑:赵妍 |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兰旻):11月以来,中国南方出现持续强降水,多地降雨量创历史新高,部分流域出现“冬汛”;北方雨雪天气显著,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温明显。极端天气的频发再次引发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关注。气象专家表示,近期极端天气在一定程度上与自去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有着密切关联。接下来,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将不断走强,有可能于今年12月接近峰值,并持续到明年春季,需进一步关注其对今冬明春的影响。
2014年5月以来,新一轮厄尔尼诺事件不断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海表温度距平连续3个月达到2℃以上,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已接近成熟,即将到达峰值。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周兵表示,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会造成南涝北旱等气候灾害,近期这一现象尤为明显,“今年最最异常的,确确实实跟厄尔尼诺密切相关联的问题,南方的雨带非常显著,一直从浙江、江西、湖南到广西,对广西而言,前20天的降水比常年多了3到5倍,个别地方多了10倍。华北的雪,冷空气活动跟厄尔尼诺也有间接的联系,极端天气事件凸显了厄尔尼诺的‘狼性’,随着时间的演变,它是层层加码,有一个发展的历程。”
伴随着愈发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近期华北地区的极端天气是否会延续?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冀介绍说,根据最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降雪会有所减少,但降温会持续,“降雪会逐渐减少,今天会有小雪,但降温会持续,在本月26日会达到顶峰,最低气温可能会达到零下10度,后期冷空气势力会逐渐减弱,温度会回升。”
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全球变暖,不过,近期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大到暴雪,出现大幅降温,也让很多人对是否会迎来“暖冬”感到疑惑。周兵认为,结合厄尔尼诺的发展态势以及统计数据看,今年对暖冬的预测没有改变,“实际上气温的变化在任何一个冬季都有一种内在的变化规律,表现出前冬和后冬的差异,前冬冷,这种冷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不会整个贯穿整个季节,前冬和后冬不太一样,厄尔尼诺未来在加强过程,实实在在对冬季气温影响偏冷程度,国家气象中心做过相应预测,没有对冬季会偏暖结论进行修改。”
厄尔尼诺在影响天气变化的同时,也会给中国农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玮表示,从历史上看,厄尔尼诺在中国发生的第一年往往会导致南涝北旱,第二年会出现雨水较多的情况,今年中国南涝北旱态势依然明显,造成一些地区粮食有所减产,“初夏,长江流域江南洪涝相当严重;到了盛夏,辽宁、内蒙中部、吉林部分地区干旱严重,这部分地区今年是减产的,华北的中北部也一度出现夏季干旱,今年华北地区玉米产量普遍反映不如去年。明年会不会出现较强洪涝,只能说从历史上看有这种可能。”
专家提醒,应继续关注厄尔尼诺对今冬明春的影响。进入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后,南方需防范持续阴雨天气或局地强降水可能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东北、华北等地需防范强降温、降雪过程对交通、设施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http://gb.cri.cn/42071/2015/11/25/8011s5177146.htm
[新闻直播间]国家气候中心:近期极端天气与厄尔尼诺有关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5日 14:52
http://news.cntv.cn/2015/11/25/VIDE1448434199925237.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