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关注极端灾害:今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年”吗?

已有 1867 次阅读 2015-3-25 14:0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干旱, 最热年, 雾霾, 洪涝

关注极端灾害:今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年”吗?


今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年”吗

2015年03月23日04:31

  “网闻”问切

  “网闻”回放

  日前,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候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科技公报上正式宣布,由于厄尔尼诺事件再次到来,加强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因此,2015年可能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此论断一出,网友众说纷纭,有人惧怕酷暑干旱的来临,也有人调侃空调市场要“井喷”了。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向来是科学的精神,那么,美国科学家的这一推测可信度几何?又将对我国造成怎样的影响?光明日报记者日前就此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进行了采访。

  中美科学家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这一推测可信性很高,极有可能发生。”丁一汇基本同意这一说法。他告诉记者,美国科学家对于太平洋上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结果,目前与中国气象局基本一致。根据我国的监测数据,从2014年秋季开始,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温度开始缓慢上升。到2015年2月,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已经上升了0.5至0.6摄氏度。

  “如果升温超过0.5摄氏度,我们就认为已经是一个弱厄尔尼诺。”丁一汇说,目前的预报表明,海水升温现象在2015年春季不会停止,还将持续到秋季或者更晚时候,升温幅度可能在0.5至1摄氏度之间,“所以继去年厄尔尼诺来袭,今年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更强一点的厄尔尼诺。”这一预测在3月16日已得到了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官方认可。

  并不意味着一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厄尔尼诺现象容易带来高温,它的确加速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但升温幅度之小公众可能很难感觉出来,不必太过紧张。”他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相对缓慢的过程,“有记录以来最热”只是与之前年份相比全球温度的微上升,并非一定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

  丁一汇特别强调,厄尔尼诺并非是影响气候的唯一因素。他表示,全球变暖是由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大趋势,海洋大气之间的热量相互影响,人类温室气体排放等都对此有所影响。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进入新一轮的变暖周期,温度升高是一个必然趋势,并且根据预测,全球气温升高的步伐未来几年很可能会越来越快,达到每年上升0.25摄氏度。WMO已经确认201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所以,未来很可能越来越热。

  我国应提早预防南涝北旱

  谈到此次预测对我国的影响,丁一汇说:“由于2014年和2015年可能会成为两个厄尔尼诺连续年,所以对我国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叠加的影响。”从历史经验来看,发生厄尔尼诺时,我国比较容易出现南涝北旱的气象灾害,特别是北方夏季容易出现干旱少雨现象,这将对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他建议参考我国1982和1983年的情况,二者正是两个连续的厄尔尼诺年。数据显示:1982年6月至8月,中国黄淮流域和南方大部发生洪涝。1983年,中国南部5月至8月发生严重洪水。而中国南部及北部发生夏旱。9月、10月中国汉江、黄河、淮河、长江流域6万公顷农田被淹。

  “今年是否会出现上述的气象灾害,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和观察的。”丁一汇说,“干旱酷暑和南方洪涝都有可能在今年发生。南北方粮食产区当下需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可在作物种植规模和品种选择上进行一定调整,提前做好准备。而从长期来看,有意识地进行一系列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的行为将更有益于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光明日报记者杨舒)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http://roll.sohu.com/20150323/n410148086.shtml

今年可能还是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变强的可能性得到认同

            杨学祥

2015年严重灾害持续:厄尔尼诺变强的可能性

已有 653 次阅读 2014-12-17 21: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极端灾害的前兆: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年中将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已有 31 次阅读 2015-3-21 05:5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59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5998.html

    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2015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厄尔尼诺来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5998.html

    流感来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6353.html

    雾霾也来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6637.html

    我们在2008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中指出,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20],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我在2014年1月4日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9.5级地震。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5年和2016年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相似,如果2015年像1997年一样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将使全球气温变得更高,突破2014年最热年的纪录。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是一个不利条件,将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62543.html

    我们在2015年2月9日指出,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在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2次,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1次,在1977-2000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3次。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多发。

   专家一直担忧的问题,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几率很低,在2030-205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的几率很高。

http://blog.sciencenet.cn/forum.php/blog-2277-86678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7167.html

上一篇:北方气温逐步回升 今后三天雾霾增多:关注26-27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全球变暖波动起伏:自然规律不可忽视
收藏 IP: 119.51.66.*| 热度|

4 钟炳 周少祥 蔡小宁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