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的暴暖暴冷与中印空气污染无关

已有 2933 次阅读 2015-3-10 16:1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美国高温, 美国暴雪, 一一对应, 亚洲空气污染

 美国的暴暖暴冷与中印空气污染无关

                                杨学祥

 

2015031005:19 环球时报报道(环球时报者苏静陈宗伦),眼下已是3月,美国部分地方却依然冰天雪地,积雪达半英尺厚。“中国污染可能导致美国寒冷多雪冬季”,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38以此为题报道称,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今年波士顿“末日暴雪”和纽约、华盛顿极寒天气的原因之一。“然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物理学家一直在调查另一大原因——中国和印度的空气污染。”

  报道称,NASA制作的模拟动画直观展示了亚洲和其他大陆污染物相互混合并扩散到全球的全过程。该动画模拟20069月至20074月的卫星数据。先是南美和非洲部分地区燃起熊熊大火,撒哈拉沙漠灰尘扬起飘向西方,北美和欧洲发电厂排放的硫则吹向东方。动画播放约43秒时,亚洲映入眼帘,这里依靠燃煤提供动力的产业一览无余。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燃煤导致大量白色排放物。NASA科学家乔纳森-江认为,这些污染物吹向东面,并与太平洋上空的风暴相遇,而这些风暴可能对美国冬季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太平洋风暴向西北移动,部分风暴袭击美国西岸,造成雨雪。还有些风暴则继续北上至加拿大,这会改变整个美国的天气。

NASA官网近日也以“污染改变下游云层和气候”为题发文称,亚洲空气污染漂洋过海,加重美国西海岸空气质量问题。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与加州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亚洲空气污染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科学家认为,任何形式的空气颗粒都会成为云核,导致云层增大增厚。”乔纳森-江及其同事去年的报告称,亚洲经济繁荣的近30年来,北太平洋风暴强度增加了10%。亚洲污染加重会使太平洋上空云层增多增厚,导致降水量增大。大气污染颗粒会成为云核,促进云的形成,使水蒸气等更容易凝结。不过,目前还不能确信太平洋风暴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美国东岸的冷湿冬季和西岸的干旱天气

http://news.sina.com.cn/w/2015-03-10/051931587966.shtml

亚洲经济繁荣的近30年来,中印空气污染是逐年加剧的。但是,美国冬季的严寒和暴雪并非随之逐年加剧,而是时起时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不存在。

美国2012年的干旱异常和暖冬异常

  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的肯塔基州巴杜卡(Paducah)地方分局,美国密苏里州的吉拉多角(CapeGirardeau)201222气温达华氏65(约摄氏18.3),创下历年22日纪录新高。

  据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Weather Service)1960年起追踪美国各地气温,该局指出,2日的气温打破1964年和197422的最高纪录华氏62(约摄氏16.6)

  在吉拉多角的一座公园,许多孩童穿着短袖玩耍打闹、家人沿着湖畔散步、没穿外套的幼童笑着追逐一只不理人的狗。典型的春天美景,只不过现在才2月。

2月以较往常温暖的天候展开,在此之前,吉拉多角经历了史上第5热的1月,诡异天气也让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遭遇历来第17热的1月、凤凰城(Phoenix)迎来第3热的1月,密执安州的安埃布尔(Ann Arbor)则出现第13热的1月。

气象学者约克(Mike York)指出,吉拉多角今年1月平均气温为华氏39.2(摄氏4),比历年平均气温的华氏32.7(约摄氏0.4)高出超过华氏5度。

http://news.sina.com.cn/w/2012-02-04/100423881117.shtml

2011年中新社华盛顿85美国中南部地区的干旱呈现愈演愈烈的迹象,气象专家预测,旱象将持续到今年10月底。如果“拉尼娜”现象卷土重来,则干旱更可能持续到2012年。

几乎席卷全美的38摄氏度以上高温热浪到5日已经持续34天,美国气象部门预计,热浪可能要到8月底才能缓解,而由此带来的干旱会持续更长时间。美国南部平原和密西西比河谷的旱象造成当地电力和水短缺,并给农牧业生产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美国国家气象局专家指出,这种反常天气是由2010年的“拉尼娜现象”引发的,即太平洋中部和东部赤道附近海水水温比正常偏低,从而引发今年的严重干旱。“拉尼娜”现象通常会使降水减少1成。干旱最严重的得克萨斯州,从今年1月以来的降水只有往年的4成,官方有可能宣布这是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根据美国气象频道的估计,今年的干旱天气影响了美国48个州的32%土地,严重干旱覆盖了48个州的11%土地。从45月份的山火蔓延300万英亩,到农牧业生产初步估算遭受60亿到80亿美元的损失,干旱已经给美国受灾地区带来严重损失。由于许多河湖干涸,下一步一些地区还将面临缺水问题。气象专家盼望飓风季能给美国中南部地区带来降水,缓解旱象。

气象专家说,热浪与干旱互相作用,使得高温不退,降水困难。美国国家气象局预计,美国中南部多个州的干旱到今年10月底之前都会持续,甚至加剧。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观察,刚结束两个多月的“拉尼娜”现象有可能再次生成,如果“拉尼娜”卷土重来,则美国中南部的干旱天气将持续到2012年。

http://news.163.com/11/0806/06/7AOMHJTK00014JB6.html

2012218,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堪萨斯州以及中部平原的许多区域出现了反常的温暖天气。上周堪萨斯州的温度远高于60华氏度(约15.5摄氏度)。根据美国气候学家玛丽?克纳普(Mary Knapp)说,在堪萨斯州,全州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5.2华氏度(约1.8摄氏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水平高7.9华氏度,比18952011年平均气温高6.2华氏度。112从而成为1895年以来1月份最热的一天。

  根据美国气候专家发布的每周气候干旱监测报告,过去的6090天里,由于气温高于正常水平而降水量低于正常水平,新墨西哥州东南部和德克萨斯州西部的一些地区因此干旱加剧。

  日前,局部大雨横扫德克萨斯州北部、俄克拉荷马州东南部和阿肯色州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使干旱状况得到轻微缓解。但在131以来的一周里,德克萨斯州全州范围内出现了最高级别的特殊旱情,其覆盖区域从25.27%升至27.36%。德克萨斯州今年很可能会创下高温和缺水的双高记录。

  根据德克萨斯州及国家气候专家的研究,201011120111031的一年是该州历史上最干旱的时期,而该州的68月这三个月和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州的记录相比都是最热的。

干旱监测报告显示,加利福尼亚州的旱情由前一周的41.23%升至57.33%,为中度干旱。而异常干燥状态从该州80.88%的地区进一步蔓延至88.91%的地区。内华达州处于中度干旱的地区从前一周的64.59%升至81.16%。此外,新墨西哥州处于例外和极端干旱水平的地区由23.37%上升至24.74%。(贺娇)

http://www.epciu.com/Html/1202/18/B11D89A4F34CEFB7.html

动物异常频发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6消息,这个冬天有点不太正常。根据记录,北美大陆1月份的降雪量是有记录以来历史第三低值,近几周来的温暖天气让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感到舒适。但是美国大陆的这种异常暖冬天气打乱了动物们的生物钟,让它们的冬眠行为受到影响。美国很多地方都报告有黑熊出现在居民区附近,让出乎意外的居民们大吃一惊。按照正常的年份,这个时候它们应当还在呼呼大睡呢!因此,正如美国国家气象局气候预报中心副主任麦克·哈尔伯特(Mike Halpert)所要问的那样:“这个冬天怎么了?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08/17526698014.shtml

根据美联社报道,单单在科德角就有177只短喙海豚搁浅在海岸而且有124已经死亡。这个报道接着写到:“在过去12年中每年搁浅在海滩上的海豚平均是37只,而这个数字几乎是它的五倍。”

根据《The Blaze》报道,在秘鲁奇克拉约海滩上有超过200只海豚搁浅并死亡。与此同时,也发现死去的凤尾鱼。既然这些小鱼是海豚的食物,那么吞食它们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海豚生病,但是死亡原因仍然是一个谜。

不管怎样,异常气象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虽然它导致了一些其它的次要问题比如病原体的出现。我们不得不去等待进一步研究所发现的问题。

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12-02-18/1154361.s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0123.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冬季的忽冷忽热,难以与中印空气污染逐年加剧一一对应。NASA所说美国极端暴雪天气或与中印空气污染有关的话题不过是科幻电影,想象多于科学,猜测多于论证,缺乏事实根据和历史数据验证。

这样的假说解释得了今天,却解释不了昨天,这不是理论,经不起历史和未来的实践检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3467.html

上一篇:北京3月中旬将现3次雾霾天气:集中发生在变暖潮汐组合
下一篇:厄尔尼诺最新进展:日本气象局称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升高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3 吕洪波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