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从Zenas公理论证过程解析科研评价体系的缺失

已有 2325 次阅读 2015-1-6 19:27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实践检验, 真理标准, 创新机制, Zenas公理, 权威机制

Zenas公理论证过程解析科研评价体系的缺失

                杨学祥

 

我在2009825指出,首先发表那些创世之作的刊物未必就是影响因子高的著名刊物,因为著名刊物总被当时旧学说的科技权威所控制,新的学说很难冲破阻力得到承认。事实上,许多创新的惊世之作,不仅没有在著名刊物上发表,而且长期遭到当时名人的压制与批判。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说等等,莫不如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1245.html

博友杨正瓴最迟于 2012-05-03提出Zenas公理:

Top Journals do not publish Top Results in science andtechnology.  

最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一定不是最具创新性的。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家 Kyle Siler 等,不久前在PNAS发表文章,予以初步实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6131.html

网友曾杰评论说,文化、科学等,都存在一个稳定(权威)机制和一个创新(开拓)机制,一同构成文化、科学等的传承与发展。划分“民科”(如,爱迪生等自学成才和历史上很多转专业或转行业的学者)与“官科”、学者层次或排名是事后“伯乐”或事后“诸葛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856664

科学的传承与发展就像生物基因的遗传和变异,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仅有遗传,难以应付环境多变;仅有变异,优良的因素难以保持巩固。所以,科学必须存在两种机制:一个稳定(权威)机制和一个创新(开拓)机制。      

稳定(权威)机制的评价标准就是现行的权威理论及维护这种理论的权威刊物,理论权威评借它们来传播权威理论,引领科研潮流;创新(开拓)机制的评价标准是实践检验真理,每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时的权威理论将被颠覆,新的权威理论将被重建。

最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一定不是最具创新性的。这就意味着在最顶级期刊寻找创新论文,那只能是缘木求鱼。评价创新观点不能凭借旧理论的评价体制,而要靠科学争论,靠实践检验。

创新观点为了生存,只能首先在小刊物上发表。事实上,大刊物和小刊物、洋刊物和土刊物的版权都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大刊物和洋刊物决不能因为自己的影响因子优势而否决小刊物和土刊物的首发版权,否则,这将使抄袭和垄断成为合法之举。否认小刊物创新文章的学术水平,只能说明相关学术评价机构缺乏专业水准,他们只认得论文的出身证书,不会鉴别论文的科学性。按图索骥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流行趋势,科研管理机构和刊物编辑评价机构的行政霸权已经开始压制科学的创新,蚕食科学家的灵魂,用科学常识垄断科学界。

科学的第一原则是公平,如果文章由于自己的出身不同(刊物本身影响力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这不仅说明当前科学评论界的低下水平,而且会导致文章作者为在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不得不阉割文章的创新灵魂。有些科技论文的作者为了引起刊物编辑和评审人的关注,放弃小刊物上的原文作者的论文引用,转而引用著名刊物上的第二手资料,使科学的首次发现权受到损害。

事实上,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仅仅具有即时的参考意义。放弃实践的检验标准,把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当作检验论文科学性的实际尺度,这是源流倒置和舍本逐末,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而在于经得起长期实践的检验。

真正的科学家不会为了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而放弃自己独立的科学观点,只要理论是首创的和真实的,何必要为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发愁?科技期刊和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应该是科学家的后勤部而不是司令部,让科学家真正成为科学首创的主人。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国家的科技界、科技管理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把权威刊物当成评价论文科学性的唯一标准,文章一旦发表,就盲目庆功表态,给与特殊荣誉、地位、奖金、项目和权利,其结果不仅使国家和民族蒙羞,而且浪费了大量国家资源,引发科研的信任危机。迷信权威刊物,忽视实践检验,导致灾难性的严重后果值得警惕。

Zenas公理论证过程揭示了现代中国科研评价体系的缺失,在完善稳定(权威)机制评价体系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创新(开拓)机制评价体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6982.html

上一篇:俄最高活火山喷发:关注4-5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厄尔尼诺遇阻与发展:南极海冰面积达到35年以来最高值之后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6 陈楷翰 王随继 钟炳 杨文祥 杨正瓴 fumingx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