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12月29日雾霾和潮汐组合:关注潮汐滞后效应

已有 3414 次阅读 2014-12-30 13:4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雾霾, 滞后效应

韩国首尔发布今冬首个雾霾预警(组图)
来源:国际在线
韩国首尔发布今冬首个雾霾预警(高清组图)
2
  这是12月29日在韩国首尔拍摄的笼罩在雾霾中的光化门广场。当日,韩国首尔遭遇入冬以来最严重的雾霾天气。下午4时,韩国首尔市的PM2.5浓度达到每立方米93微克,PM10达到每立方米174微克。下午5时,首尔市发布了今冬首个PM2.5预警。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韩国首尔发布今冬首个雾霾预警(高清组图)
2
  12月29日,在韩国首尔,行人经过被雾霾笼罩的市中心光化门广场。当日,韩国首尔遭遇入冬以来最严重的雾霾天气。下午4时,韩国首尔市的PM2.5浓度达到每立方米93微克,PM10达到每立方米174微克。下午5时,首尔市发布了今冬首个PM2.5预警。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韩国首尔发布今冬首个雾霾预警(高清组图)
1
  12月29日,在韩国首尔,行人从光化门广场前的世宗大王像前经过。当日,韩国首尔遭遇入冬以来最严重的雾霾天气。下午4时,韩国首尔市的PM2.5浓度达到每立方米93微克,PM10达到每立方米174微克。下午5时,首尔市发布了今冬首个PM2.5预警。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责任编辑:UN628)原标题:韩国首尔发布今冬首个雾霾预警(高清组图)

http://news.sohu.com/20141230/n407406140.shtml

大雾袭川 四川贴上“磨砂膜”未来6天难“高清”
http://news.beiww.com/ 2014-12-30 11:48:59 作者:王浩野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成自泸高速封闭期间,不少司乘人员吃着面等待放行。

12月29日,成都市北三环,市民在雾中出行。

12月29日,大雾天致使成自泸高速公路封闭。

为何雾气迟迟不散?

因为成都处于净空环境,没有风。雾气太厚,把太阳盖得严严实实,地面没有办法接受阳光的照射升温,水汽也就无法蒸发掉。“这次起的云雾很低,其中还有很多颗粒物,到了下午,雾就转为了霾。”

成都发布今冬首次大雾预警信号

成都市今冬首发大雾黄色预警信号,这个信号一下就管了8个小时,直到下午才解除。随着雾气逐渐消散,下午霾又占了上风。而产生雾气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前一天大晴后的“后遗症”,拜雾气所赐,成都昨天无缘见到阳光,甚至日最高温降到了今冬有史以来最低位:4.7℃。“雾媚娘”的情意绵绵刀,成都人也扛不起啊!

成都雾霾来势汹汹,盆地大部分地方都是一片朦胧,个别气象站甚至出现了能见度为0的强浓雾。四川省气象台预计,今天直到2015年1月5日,盆地里的天气局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晴天、雾气、冰霜交替上演,清晨出门要小心。

首发预警 成都雾了8小时

发布了多次霾黄色预警信号后,12月29日,成都市气象台在一年的“尾巴”上发布了今冬首个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7:20,成都的温江、双流、彭州、新都、市区等部分地区的能见度小于500米,预计今天上午我市上述地方仍有大雾天气,其中温江有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这个预警直到15: 30才解除。

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学东说,这雾是“辐射雾”。由于我省前两天受到高压脊控制,夜间天空持续晴朗,地面的热度辐射散失出去,就没有云层反射回来,所以夜间气温陡降,昼夜温差很大。遇到水汽充足时,水汽就在低温中凝结,产生雾气。前夜太晴,雾从凌晨就开始凝结,越来越强。

根据四川省气象台昨日发布的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南充、广安、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8市及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5市东部和达州南部有大雾,部分地方能见度小于200米,局部地方小于50米。纳溪的气象监测站甚至出现了能见度为0米的强浓雾。

最冷一天 成都最高温4.7℃

提起气温,就更不摆了。一片朦胧中,鸡皮疙瘩止不住地往外冒是怎么回事?气温低得眼泪花都包不住了。清晨最低温:1.2℃,午后最高温:4.7℃。要知道就在12月28日,成都的日最高温还是15.1℃。咋个垮得那么凶?就是因为一夜“逆天”,太阳被云雾遮挡,阳光的暖意到不了近地面。

前一天最高温还在10℃以上的盆地里,各地最高温都回归了个位数。成都最惨,4.7℃又创下了今年下半年入冬以来的新低。2014的最后两天,最低气温在3℃左右,最高气温15℃左右,早晨仍会有雾,司机朋友们需注意安全;新年第一天,天空略有转阴,最高气温降至12℃。

未来6天 盆地雾霾比较严重

今天白天,我省各市州多云间晴,其中盆地的部分地方早上有雾,北部早上有霜。30日晚上到31日白天,我省各市州多云,其中攀西地区东北部有小雨(雪),盆地的部分地方早上有雾,北部早上有霜。

31日晚上到2015年1月1日白天,盆地各市州多云间阴天,其中西南部、南部阴天间多云,局部地方有小雨。吕学东说,30日晚会有小股北方冷空气溜进盆地,但不会对天气局势产生扭转。

昨天的雾气范围算是今冬较大的一次,最近两天盆地还有雾,范围可能稍微缩小一些。在2015年1月5日前,盆地里的雾霾都会比较严重。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浩野

http://news.beiww.com/2014/1230/article_146990.html


四川未来7天雾霾严重 1月5日冷空气来袭散雾

2014年12月30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原标题:四川未来7天雾霾严重 1月5日冷空气来袭散雾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29日讯(记者 彭亮)大雾笼罩了四川一整天,直到下午大雾预警信号才陆续被解除。四川新闻网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这样大范围的大雾天气堪称少见,而省内有地方能见度为0。

   此外,气象专家介绍,下个月5号之前四川都将面临雾霾天气,这种情况在1月5日-8日间的冷空气来临后才会有所缓解。

   四川少见大范围大雾 纳西等地能见度为“0”

   2014年最后一个周一从大雾里开始,说好的阳光灿烂跳了票,大雾直到傍晚也没有散开。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四川省气象台了解到,今晨四川省内出现大范围的大雾天气,仅绵阳西部广元北部较稀,省气象台值班首席吕学东直言“少见”。

   “今天早晨的大雾属于辐射雾。”吕学东表示,近日来受到高压脊控制,四川盛行西北气流,受此影响夜间天空比较清朗,地面辐射使得贴地面空气温度快速下降,加之地面水汽较为充足,在贴地空气温度达到露点温度时,贴地面的水汽遂凝结成水滴并形雾。

   “凌晨的时候开始起雾。”吕学东表示,省内不少地方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强浓雾。四川新闻网记者注意到,泸州纳溪今晨8时01分的能见度为0,达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同时段,广元苍溪县能见度为130米,广安武胜县能见度为100米,均为浓雾。

   “雾里看花”将持续至5日 之后冷空气来散雾

   而由于雾挡住阳光,今日成都也可谓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最高气温从昨日的15.1℃下降至4.7℃。

   未来的天气如何?吕学东向四川新闻网记者介绍,未来三天四川还会出现较大范围的大雾天气,不过相对此次大雾会显得弱一些:范围小一些,浓度稀一些。

   而受大雾影响,未来四川省AQI(空气质量指数)数值会逐渐升高,需要注意的是,1月5号之前四川省的雾霾天气都会比较严重。之后,1月5-8日期间会有一次冷空气带来降水降温的天气过程,雾霾会有所减轻。

   不过他提醒,元旦假期期间即使天气晴朗,也要警惕高速路上的“坨坨雾”;另一方面,他也提醒,在高海拔地区以及桥梁上,会出现结霜、结冰的现象,有出行计划的市民也要随时关注天气情况。

具体天气预报:

   四川省气象台预计,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四川省各市州多云间晴,其中盆地的部分地方早上有雾,北部早上有霜。24小时内,最低气温:盆地北部1到2度,南部2到4度;最高气温:12到14度。温馨提醒:清晨不时有大雾干扰出行,请司机朋友们注意行车安全,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减少外出。

   成都市气象台预计,成都市今晚到明天白天多云间晴,局部地方有雾,气温3~14℃,明天白天紫外线等级3级。

http://www.sc.chinanews.com/news/2014/1230/0939279451.html 


   潮汐组合D:12月22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66460度,22日为日月大潮,25日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E:12月29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2月2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0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48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950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983.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爆发后的连锁反应:2014-2015年为流感爆发危险期
下一篇:陕西和内蒙寒潮来袭:关注28-29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19.51.69.*|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