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长野地震或预示富士山喷发进入倒计时:大震在即险象环生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4]。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日媒:日本长野地震或预示富士山喷发进入倒计时
2014-12-04 13:45:36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日本周刊《PLAY》杂志12月3日报道称,11月22日晚上10时,日本长野县北部地区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感强烈。本次地震由白马村附近南北走向、长约3公里的神城断层产生。由于震源距地面只有约5公里,属浅源地震,因而震感强烈。截止至24日,仍无死亡报告,伤44名,220余栋房屋出现不同程度损毁。
该杂志记者在地震约10小时后赶赴现场,路面的龟裂和隆起随处可见。在31号县道看到路边便利店商品散落一地,住所内家具倒落,房门歪斜等受灾状况。在车站有当地居民称:“去苹果园查看时发现有几个苹果已滚落在地上,而当时并无大风,由此可见本次地震震感之强。”
此外,日本媒体记者还走进了与神城断层相并行、位于糸鱼川街道(国道148号)的白马村。这里路面的破损也是随处可见,道路标识与电线也变得微微晃动。自白马村向小谷村方向北上时,汽车导航系统开始故障不断,突然画面中断,导航声音也消失了。
类似这样导航系统失灵状况在长野县南部地区比较常见,特别是在伊那市与大鹿市的边境附近这种事更是多见。据推测,该现象是由自九州延绵至此的巨大断层带“这样构造线”与“糸鱼川静冈构造线”在伊那地区碰撞导致的。日本列岛正中央的巨大地壳变动压力改变了该处地磁场,使GPS的核心部分因受干扰而失灵。
这种现象在糸鱼川静冈构造线北部也开始出现,22日晚地震发生后仍持续不断。也就是说,神城断层还存在未完全释放的强大地震能量。23日召集的“地震调查委员会”发表报告称:这次地震的前4日至前3日期间,爆发了几乎为同一震源、有“预兆”性质的群发地震。此外,如果再把时间范围再放大一点来看,还能发现其他与此次地震有关的现象,如2014年5月初岐阜县飞弹地区发生的飞弹地区群发地震,以及9月27日突然爆发的御岳火山喷发。
日本国土地理院就日本列岛地壳变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正向东部移动,关东以西地区正向西北方移动,并且,该变动在一年内有加速趋势。这种日本全境的地壳变动对于阿苏山、藏王山等地的火山活动应该也会有所影响,但最需关注的还是受地壳变动影响最大的日本列岛中部。
2014年糸鱼川静冈构造线地区接连发生的异常事态,是否预示着日本关东、东海、中部地区即将爆发大型地震及火山喷发,或者说是富士山喷发的前奏?这不得不引起日本社会的密切关注。
(责任编辑:un657) 原标题:日媒:日本长野地震或预示富士山喷发已进入倒计时(图)
http://news.sohu.com/20141204/n406650754.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