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多地清洁空气廊道规划难实施:需要人为动力支持

已有 2002 次阅读 2014-11-24 05:5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雾霾, 车流风, 单向车道, 人为动力, 通风廊道

多地清洁空气廊道规划难实施:需要人为动力支持

   据最新报道,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规划难以实施,关键在于缺乏人为动力支持。

   增强城市风是减少城市雾霾的关键因素。目前的道路通行是双向的,不利于定向风的形成。应该将主通风廊道区域所有道路改为单向顺风干道,增强通风廊道的人为动力,扩大通风廊道的风力强度和驱霾效果。

   车流就是城市的空气搅拌器,合理安排可形成城市空气的定向流动和局部涡流,这种人造风可增强城市空气污染物向高空扩散,形成城乡空气的有效流动,改善大城市的空气环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60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509.html

多地清洁空气廊道规划难实施 北京仅初步规划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布时间:2014/11/23 11:05:10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国的小雪,生活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的人们没有看见小雪纷飞,却笼罩在雾霾之中。根据气象资料预测,从今天到本月26号,京津冀中南部区域可能出现连续重度至严重污染过程。面对雾霾,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正在研究建设“通风走廊”的方案治理雾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华北多地持续雾霾

   到今天,河北邢台、石家庄重雾霾天气已经进入了第4天,两地空气质量持续严重污染,邢台市重污染天气三级预警进入第3天,环保部门对工业企业实施24小时监控。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预测,未来几天,围绕在河北中南部地区的雾霾将向中东部、北部地区进一步扩散,各地将适时启动预警机制。高速路和机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雾霾也给市民的出行造成不便。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他分析说,冬季采暖季的来临,华北地区用煤量增加的现实,以及天气因素,都是本轮持续雾霾绕不开的成因。

北京:“通风廊道”正在初步规划

   在雾霾频袭的情况下,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正在研究六条主要的通风廊道,以增强通风潜力驱散雾霾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根据记者调查,此规划来源于两天前在北京举办的一场高端的气象论坛。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表示通风廊道这个内容只是规划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同时他在发言中也没有明确说过有六条通风廊道并且也没有说通风廊道能够有吹散雾霾的作用,因此这六条通风廊道是媒体当时根据他的发言推测出来的。

   同时作为北京政府部门,北京市规划委表示前这六条通风廊道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设想设计,最终方案待于进一步的论证,包括在技术层面可行性的分析,跟气象等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探讨等等。所以应该来说起码现在这六条通风廊道并不是一个百分之百要实施的动作,和具体的实施肯定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北京的设计规划部门确实在做通风廊道这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规划难以实施

   据了解,许多城市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探索。例如南京于去年年初通过的《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打造南京“清洁空气廊道”被首次提出。另外,去年11月,媒体报道称杭州市规划、环保等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建一个“城市风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把空气中的霾等污染物“吹”走,同时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武汉也早在2011年就明确表述了要在城市内外广泛布绿,建成六条生态绿色走廊。

   但遗憾的是,根据记者的采访调查,这些规划都还停留在纸上,并没有付诸实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先生强调:考虑到目前城市建设都基本成形了,风走廊落地,需要依靠城市规划倒逼,难以一蹴而就。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1/307805.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766.html

上一篇:特别关注:6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11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内蒙风电项目,三北防护林和森林围城项目对北京风力减弱的影响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