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台湾东部海域连发3起地震 最大规模4.8级:关注11月潮汐组合

已有 2210 次阅读 2014-11-21 04:2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地震, 太平洋跷跷板运动

台湾东部海域连发3起地震 最大规模4.8级

2014-11-20 11:20:01  来源:天气网

  台湾东部海域连发3起地震 最大规模4.8级

  天气网讯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东部海域20日凌晨发生3起地震,最大规模4.8,北台湾都有感。

  根据台湾气象部门的地震报告,台湾东部海域今天凌晨1时46分、1时55分及6时37分,接连发生3起里氏规模4以上地震,规模最大为4.8。

  地震报告说,规模4.8地震震中在东部海域,距宜兰县政府东偏北方32公里,地震深度9公里。

  台湾知名网络论坛PTT的网友有被深夜一震惊醒的,纷纷留言说“晃了两下实在有点可怕”、“摇翻了”,还有住在高楼的人觉得摇了很久“超晕的”。

  宜兰县消防局说,截至凌晨2时40为止,县内没有重大灾情传出。

  台湾为何经常发生地震?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聚合交界地带。花东纵谷(花莲)是这2个板块的交界线。由于这2个板块互相推挤、挤压,会产生地震。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急避震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http://www.tianqi.com/news/55522.html

    潮汐组合B:11月3日为月亮近地潮,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0.00008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北风),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7日为日月大潮,11月10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18.57485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D:14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5日为月亮远地潮,1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0.00044度,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北风),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1月24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62572度,22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F:11月28日为月亮近地潮,29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2月1日月亮赤纬角为极小值北纬0.00013度。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北风),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48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21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5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752.html

   近期地震火山活动增强预示厄尔尼诺快速发展,2015年初变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19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027.html

上一篇:新一轮重污染将至西安:关注11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中国南海发生5.4级地震:关注22-24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3 钟炳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