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青岛提前入春43年来最早 "倒春寒"凶猛别大意:13-15日潮汐组合

已有 2896 次阅读 2014-4-7 08:4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倒春寒

青岛提前入春43年来最早 "倒春寒"凶猛别大意

2014-04-07 07:54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今年的阳春三月,明显感觉到比往年要暖和一些,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高了3.2℃,樱花、崂山茶纷纷“早熟”,正因为如此,青岛提前20天迎来春姑娘。根据最新天气预报,4月8日至12日,本市依然以晴到多云为主,预计9日前后局部有阵雨。需要提醒市民的是,谷雨之前的这段时间,岛城温差较大,可能出现“倒春寒”,注意适当增加衣物。

  市区3月25日进入春天

  回顾上周,前期岛城天气晴好、气温偏高,上周一全市平均气温15.2℃,是1961年以来的第二高温。上周三上午,一场大雾弥漫了前海一线,沿海地区及近海能见度小于500米,局部小于200米,气温有所下降。到了后期,先后受一股冷空气和候补“大军”影响,气温波动比较大,出现短时阵雨和大风天气。

  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份,给市民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暖。据市专业气象台副台长林行介绍,当月全市平均气温8.9℃(比常年高3.2℃),其中市区8.1℃(比常年高2.5℃),这两个数据都创下了196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受此影响,今年各区市入春时间提前了20天左右,是1971年以来入春最早的一年。”林行介绍,在气象学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就标志着迈入春天。今年崂山、即墨和黄岛的入春时间最早,3月15日就入春了;其次是平度、莱西和胶州,入春时间是3月22日;市区在3月25日正式进入春天。

  樱花崂山茶纷纷“早熟”

  春天来得早,樱花也提前绽放了。连日来,中山公园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林行介绍,以往中山公园的樱花都是在4月中旬才开放,今年提早了一周左右,最佳观赏期将持续到本周末,提醒市民不要错过机会。

  除了樱花外,今年崂山茶也提前收获,也是茶农50多年来第一次在清明节前采摘崂山茶,比往年早了10天左右。尽管口味和往年差不多,但是明前茶所含的氨基酸成分更高,茶叶品质也就更好。

  “受气温影响,各种植物都提前开花,估计结果也会提前一周左右。”岛城植物学家于涛表示,尽管如此,并不能说明今年水果会大丰收,就像樱桃这种耐旱植物,不能说明它不需要水分。以目前干旱状态来看,并不利于樱桃树的成长。如果后期水肥等输送充足,气温不会大幅度、长时间下降,今年的樱桃才会大丰收。

  谷雨节气前温差较大

  4月8日至12日,预计本市仍然以晴到多云的天气为主,9日局部地区可能有阵雨,并伴有短时北风,风力稍大,10日转回偏南风。“南风长时间影响时,多轻雾天气,气温变化不大。”林行介绍,届时市区最低气温6℃,最高气温16℃,内陆地区最低气温2℃,最高气温24℃。

  从清明到下一个节气谷雨(4月20日)期间,青岛平均气温11℃~12℃,白天最高可能升到20℃,夜间预计在0℃徘徊,温差比较大。这段时间春雷春雨慢慢多了,平均降水量在10~15毫米,清明时节海雾、浮尘天气也会频繁出没。虽然青岛前期气温比较高,但未来一段时间不排除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提醒市民多留意天气变化。

  今年或遭遇“厄尔尼诺”

  除了青岛,全国各地气温均出现升高的现象。刚刚过去的3月份,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月31日,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提前开江,开江期为近50年来最早。

  早在今年2月以来,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纷纷表示,今年很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从而造成气候异常。对此,3月18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召开了2014年春季厄尔尼诺及汛期气候预测会商会,专家们认同了外国研究机构的说法。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引起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极端天气发生。厄尔尼诺每隔2~7年就会发生,持续时间短则3个月,长则可达一年多。

  据气象专家分析,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我国往往出现暖冬;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夏季,我国主要多雨带出现在黄河以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致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此外,厄尔尼诺年,热带西太平洋上的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数量一般会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也比常年偏少。

  记者李保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李敏娜]

文章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http://news.qtv.com.cn/system/2014/04/07/011298141.shtml

2014年4月潮汐组合: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

已有 309 次阅读 2014-3-17 18:56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拉尼娜 厄尔尼诺    

2014年4月潮汐组合: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

                             杨学祥

2013年12月、2014年1-3月,6-10月为强潮汐时期,4-5月,11-12月为弱潮汐时期。2014年4月是弱潮汐时期的第1个月。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逐渐减弱。

林振山等人给出的2010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013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2,有利于拉尼娜形成;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3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由于预测的2011年厄尔尼诺和2013年拉尼娜都被推迟,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的概率最大,2014年发生拉尼娜或厄尔尼诺均有可能,2014年4月可见分晓。

我们在2月11日指出,12月22日是冬至,地球自转加速达到高潮,此后加速变慢,在1月18日变为减速,在3月21日春分达到自转减速高潮,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拉尼娜指数提前迅猛增大表明其能量还很强大。但是,2014年2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变为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干扰拉尼娜的发展,对拉尼娜事件的产生是关键一环,需特别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到 2014年4月7日为止,拉尼娜将继续发展。

4月9日-7月28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如果2月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减少不显著,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发展势头足够强大,能持续到8月,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9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趋势,我们预测2014年发生拉尼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目前的发展趋势进入关键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658.html 


3月17日的海温矩平表明,拉尼娜正在继续发展。厄尔尼诺3区拉尼娜指数由负(蓝色)变正(红色),南极海冰减少在起作用。4月进入关键时刻。

潮汐组合A:4月7日为日月小潮(上弦),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18.95476度,8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弱暖空气活动。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和气温回升,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B:4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40度,4月15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南方雾霾的清除和北方沙尘的形成。

潮汐组合C:4月22日为日月小潮(下弦),4月23日为月亮近地潮,4月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8.94422度,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弱,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弱暖空气活动。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和气温回升,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D:4月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04度,2014年4月29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南方雾霾的清除和北方沙尘的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682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689.html

上一篇: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南部发生5.6级地震:关注5-7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撒哈拉沙尘暴影响英国带来雾霾天气:远距离输送得到证实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