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4年4月潮汐组合: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

已有 4797 次阅读 2014-3-17 18:56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拉尼娜,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潮汐预警

20144月潮汐组合: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

                                 杨学祥

 

201312月、20141-3月,6-10月为强潮汐时期,4-5月,11-12月为弱潮汐时期。20144月是弱潮汐时期的第1个月。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逐渐减弱。

林振山等人给出的2010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013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2,有利于拉尼娜形成;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3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由于预测的2011年厄尔尼诺和2013年拉尼娜都被推迟,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的概率最大,2014年发生拉尼娜或厄尔尼诺均有可能,20144月可见分晓。

我们在211指出,1222是冬至,地球自转加速达到高潮,此后加速变慢,在118变为减速,在321春分达到自转减速高潮,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拉尼娜指数提前迅猛增大表明其能量还很强大。但是,20142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变为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干扰拉尼娜的发展,对拉尼娜事件的产生是关键一环,需特别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到 201447为止,拉尼娜将继续发展。

49-728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如果2月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减少不显著,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发展势头足够强大,能持续到8月,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9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趋势,我们预测2014年发生拉尼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目前的发展趋势进入关键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658.html

317的海温矩平表明,拉尼娜正在继续发展。厄尔尼诺3区拉尼娜指数由负(蓝色)变正(红色),南极海冰减少在起作用。4月进入关键时刻。

潮汐组合A47为日月小潮(上弦),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18.95476度,8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弱暖空气活动。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和气温回升,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B413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40度,415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南方雾霾的清除和北方沙尘的形成。

潮汐组合C422为日月小潮(下弦),423为月亮近地潮,419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8.94422度,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弱,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弱暖空气活动。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和气温回升,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D426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04度,2014429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南方雾霾的清除和北方沙尘的形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6829.html

上一篇:智利北部连续发生两次7级地震:证实3月地震进入高潮
下一篇:欧洲遭雾霾袭击:全球进入雾霾高发期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