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极涡旋:为什么2014年在美国 2008年在中国?

已有 6969 次阅读 2014-1-14 17:2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干旱, 地震, 高温, 冰冻灾害, 北极涡旋

北极涡旋:为什么2014年在美国 2008年在中国?

             杨学祥


   美国逾30州发布寒流预警,局地最低气温打破近一百多年来的低温纪录;明尼苏达-36℃,体感低至-50℃;印第安纳波利斯宣布开车违法,芝加哥的北极熊都进屋过冬了;记者裹被子出镜 ;连越狱的囚犯都因天太冷而重返监狱……这不是科幻大片,也不是喜剧片,这是让人哭笑不得的美国大范围特大暴雪极寒天气。专家们分析,背后的罪魁祸首正是一种叫“北极涡旋”的天气系统。


   让中国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2008年1月的那场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当时,北极涡旋分裂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倾泻到亚洲高纬度东部地区,源源不断的强冷空气和同样稳定的暖湿气流汇聚我国,导致从2008年1月10日到当月月末,中国大部分地区都经历了罕见的暴雪天气。而且持续的低温和冻雨,又让我国南部大范围遭受冰冻。


   2011-2012年美国的高温干旱,2013年美国的极端事件频发,是“北极涡旋”2014年袭击美国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0361.html 


   2006年重庆高温干旱,是“北极涡旋”2008年袭击中国的原因。


   “北极涡旋”是遵从点源激发的大气环流规律,向极端事件发生的方向倾斜。

 

   美国可能在重复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的模式,大能量的积累将表现出一系列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南京也曾被“北极涡旋”祸害过


2014年01月09日07:44 | 我来说两句(1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


南京晨报

  美国逾30州发布寒流预警,局地最低气温打破近一百多年来的低温纪录;明尼苏达-36℃,体感低至-50℃;印第安纳波利斯宣布开车违法,芝加哥的北极熊都进屋过冬了;记者裹被子出镜 ;连越狱的囚犯都因天太冷而重返监狱……这不是科幻大片,也不是喜剧片,这是让人哭笑不得的美国大范围特大暴雪极寒天气。专家们分析,背后的罪魁祸首正是一种叫“北极涡旋”的天气系统。


  2008年的大雪也是它干的


  别以为北极涡旋离中国很远,近几年来的冬天,北极涡旋没少在全世界范围内“闯祸”。让中国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2008年1月的那场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当时,北极涡旋分裂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倾泻到亚洲高纬度东部地区,源源不断的强冷空气和同样稳定的暖湿气流汇聚我国,导致从2008年1月10日到当月月末,中国大部分地区都经历了罕见的暴雪天气。而且持续的低温和冻雨,又让我国南部大范围遭受冰冻。


  曾给南京带来-13.3℃极寒


  翻开高校的天气学专业教材《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南京晨报记者在其中的第四章“大气环流”中“极地环流的异常”一节里,找到了“极涡南下”的介绍。其中提到了1977年1月,这种异常的大气环流,也给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了持久的严寒天气。


  记者在南京地区的历史气象记录中,果然也找到了相应的记录。在1977年的1月,南京全月平均气温只有-1.1℃,1月4日最低气温-10℃,1月6日-11℃。而到了当年的1月30日,最低气温还是-10℃,到了1月31日,居然只有-13℃,同日江宁地区的气温更低,只有-13.3℃,几乎就要平了1955年1月6日的-14℃南京极端低温纪录。


  零下十多摄氏度的气温,现在年轻的南京人压根儿体会不到了。根据当年的记录,南京“河湖封冻,冰厚达尺余,人们可以在冰上行走而冰不破裂。”


  记者 王晟

http://roll.sohu.com/20140109/n393202912.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9094.html

上一篇:大雾黄色预警和潮汐组合:安徽江西湖南等12省份有大雾
下一篇:美国的旧金山将因地震而消失:高温、干旱、寒潮是前兆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4 杨文祥 钟炳 蔡庆华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