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命”寒流“北极涡旋”袭击美国 气温预计将降至20年最低
2014年01月07日10:33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
国际在线
原标题:“致命”寒流“北极涡旋”袭击美国 气温预计将降至20年来最低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徐蕾莹):20年来最强寒流正在美国肆虐。当地时间6日、7日两天,美国本土超过一半地区受到北极涡旋的影响,气温预计将降至20年来的最低。美国部分州的城镇发出警告,希望居民待在室内,减少外出。
这次的寒流有一个很酷的名字叫做“北极涡旋”,因为它是来自北极的强冷空气;美国媒体还用了各种强烈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北极涡旋”,例如“极度危险的”、“致命的”,就是要提醒民众不要掉以轻心。其实这些词汇过去通常被用来形容龙卷风一类的极端天气,这次用来形容寒流则非常少见。
受寒流“北极漩涡”的影响,很多地区出现了20年来的最低气温,其中芝加哥的气温降至零下26度左右,这是自从1985年1月10日以来最冷的一天。从周一早晨的温度来看,美国中部的孟菲斯比阿拉斯加还要冷,而美国东南部的亚特兰大的气温甚至比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还要低。气象专家警告说,在这种极寒天气中,在户外待上5分钟就有可能冻伤皮肤。
美国中西部的明尼苏达州已经决定所有学校6日停课,这也是该州17年来第一次宣布停课。此外,天气对于航空的影响是最大的。有报道说,到周一中午有3500个航班因为恶劣天气被取消,仅美国航空公司一家,周一就宣布取消了900多个航班,未来还可能有更多班次被取消。
此外,在美国中西部各州还有数万用户处于停电状态,其中印第安纳州有15000户无电可用,伊利诺伊州也有6000多户停电。伊利诺伊州政府已经决定开放100个温暖的避难中心,以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印第安纳州最大的城市印第安纳波利斯已经把出行预警的级别提高到“红色”,也就是说除了那些必须外出紧急寻找避难所的人之外,其他人开车上路都是违法的。这是自从1978年以来美国城市第一次发出这种红色预警。
此次寒流是首先袭击美国中西部各州,然后逐渐向东移动。因此,6日纽约的学校没有停课,公共交通也基本正常,但是受到这股冷空气的影响,纽约将出现温度“跳水”的情况,一下子从零上10度迅速下降到零下10度以下,再加上下雨、大风,所以这两天包括纽约在内的美东地区各大城市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作者:徐蕾莹
http://roll.sohu.com/20140107/n393076620.shtml
现在将2014年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情况的对应关系公布如下,以便事后检验:
一、2014年1月潮汐组合于雾霾的对应关系
潮汐组合A:2014年1月2日为月亮近地潮,2013年12月3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19.53718度,1月1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和气温回升。
潮汐组合B:1月8日为日月小潮(上弦),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101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雾霾的清除,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C:1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49918度,1月16日为日月大潮,16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和气温回升。
潮汐组合D:1月24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月2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7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雾霾的清除,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E:1月30日为月亮近地潮,1月28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19.39139度,2014年1月31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和气温回升,28日与31日相差3天,本次变化强度较弱,处于转型时期。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48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02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